智能制造网

登录

邓中翰:中关村的人才模式值得推广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
发布时间:2016-03-17
浏览次数:39371
  【中国智能制造网  关注人物】“我国正在经历大创业潮,2015年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企业,创业群体集中在“70”“80”“90”后,而北京市成为创业者心目中优选的创业城市。其中中关村模式是创新创业模式的代表。”3月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表示,北京市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将是全球好的模板。
  
  中关村的人才模式值得推广
  
  全国“两会”期间,在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次提到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说,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对此,邓中翰感受颇深。
  
  “人才是关键,因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在上海团提到了创新及人才,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考虑未来发展。”邓中翰表示,“创新驱动、创新”是“十三五”期间的主旋律,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科技人才是关键。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人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发展,让人才作用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据悉,1999年,邓中翰受回国创业,2001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中星微“星光一号”,是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的数字多媒体芯片,结束了“中国硅谷”中关村无硅的历史。半年后,“星光一号”实现了产业化,并打入国际市场。2009年,邓中翰成为中国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美国硅谷调研时,邓中翰发现,很多留学生都有回国创业发展计划,“留学生不回国创业发展就感觉自己落伍了。”邓中翰表示,这是一个好现象。目前从数据上看,回国创业创新的人才比例迅速提升,有3/4的出国留学人才选择回国发展。
  
  “中关村创业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多渠道吸引人才,包括体制内的、自主创业的、海外的,终形成了一道中关村独特的人才风景。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关村做了很多尝试,也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但须在这条道路上进一步深化,并在全国推广。”邓中翰表示,应尽快打破一切障碍,将创新型人才尽快扶植起来,让他们担负起整个社会的创新和驱动发展的重任。
  
  破除束缚创新的制度障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2.5%。邓中翰表示,要把这2.5%的钱花好、花到位,关键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邓中翰表示,科技体制改革不是局部问题的小修小补,而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深层次变革。科技体制改革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要进一步理顺制度的模糊点,让科研工作者将精力集中在科研工作中;二是要推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力量加入‘双创’洪流;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实奖励机制。”
  
  邓中翰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草案都强调了培育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
  
  “从世界范围来看,造福社会的新产品、新服务,很多都是企业直接的技术成果。一是企业研究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产品、供给市场。二是企业的竞争性质可提高科研效率、管理效率。”邓中翰说。
  
  “一些实用性科研都可集中到企业里去做。‘十三五’规划草案提到,要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邓中翰表示,让研发经费花到点子上,让企业的技术成果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驱动创新发展。

上一篇:林左鸣:智能制造关系到航空工业“生死存亡”

下一篇:李开复:人工智真正的威胁是什么?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