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

登录

林武:以工匠精神打磨“中国智造”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次数:32605
  【中国智能制造网 专家学者】从事着走在时代前沿的“智造”行业,林武却是一名令人钦佩的“工匠”:对自己的产品始终精益求精、追求,与此同时,又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超越自我的脚步从不停歇。
  
  林武:以工匠精神打磨“中国智造”
  
  2014年底,林武走进外地一家电气企业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黑乎乎的车间里,铅粉和巨大的噪音无孔不入,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们不戴口罩搬运着20公斤重的铅块。
  
  “我的任务就是设计出一种铅块搬运控制系统,以此取代人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林武说,当时他刚加入芜湖哈特机器人研究院不久,次直观感受到,在某些特殊领域里“机器换人”的必要性和意义之所在,即在提高生产效率、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同时,把人从繁重、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林武带领团队多次进入甚至长期扎根在生产车间,设计研发、安装调试着一个个新项目,为“中国智造”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专心研发“新人”迅速长成精英
  
  2014年7月,林武入职芜湖哈特机器人研究院。当时,他已经是一名有着7年电气自动化工作经验的“老人”,但对于将要从事的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应用这一工作来说,又完全是一名“菜鸟”,“一个搬运机器人放在面前,我连基本的控制操作都是一头雾水。”
  
  凡事怕认真二字。那段时间,林武一门心思扑在机器人专业知识学习上。短短3个月,他看完几本厚厚的专业书籍,参加了数次公司组织的培训,经常对着一个机器人一琢磨就是数个小时。“当时他女儿才一岁多,他在公司经常一忙就到晚上九、十点钟,不提醒根本不知道下班回家!”林武的一位同事说,挑灯夜战、废寝忘食等词语放在林武身上都略微显得有些单薄。
  
  3个月后,原先是“门外汉”的林武对机器人控制系统相关知识已经了然于胸,公司负责人放心地将芜湖本地的一个项目交给他负责。“当时是芜湖一家汽车配套企业想上一条EPB制动卡钳装备及检测生产线。”林武说,接手这个项目时,他下定决心要交上一份答卷。经过近两个月的设计编程、反复调试,该生产线顺利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产品品质。
  
  首战告捷,林武来不及庆功,又迅速投入到又一个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中,“当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刚开始的两个项目都是边学边做。”刻苦专研再加上多次实战,使得林武的专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至2014年底,他已经从一名“新人”迅速成长为公司的研发精英。
  
  精益求精“智造”路上砥砺前行
  
  从事着走在时代前沿的“智造”行业,林武却是一名令人钦佩的“工匠”:对自己的产品始终精益求精、追求,与此同时,又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超越自我的脚步从不停歇。
  
  8月23日,记者前往采访时,林武刚刚结束杭州一个为期6个月的项目返回芜湖。提及这个项目,不善言辞的他开始滔滔不绝:“这是一家知名药企的医用液袋SCARA机器人全自动高速理袋生产线项目,目前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定额速度高达9000袋每小时,比此前某知名药企开发的生产线还要快30%左右……”林武告诉记者,此前公司从未做过类似项目,自己带着团队一切从零开始,慢慢摸索,“设备安装调试进行试生产时,速度虽然快,但力度控制不到位,车间里经常是液袋满天飞。”这个项目,光是现场调试,就花了林武和团队3个多月时间。一遍遍试生产,一遍遍发现问题,一遍遍改进项目,至项目圆满完成时,仅液袋就废了数十万袋。
  
  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林武长期驻守杭州,回家的次数。今年夏天气温特别高,药厂生产车间不仅没有空调,还有设备运行带来的高温,林武每天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衣服上是厚厚的盐霜,“除了高温外,另一个让难以忍受的就是噪音,人在里面必须喊着交流,一天下来耳朵轰轰响,喉咙都喊哑了。”
  
  恶劣的生产环境从来就不是“拦路虎”,而是促使林武加快研发步伐的催化剂,“在有镁粉、铅粉的车间里都呆过,鼻子里、嘴唇上都是镁粉和铅粉的味道,铅粉是苦的,镁粉有点甜。”林武说,依靠自己的一次次研发,让越来越多的工人从这样的环境里脱离出来,这给予了他的成就感,也让他感受到“中国智造”的神奇魅力。

上一篇:闵万里:AI产业“虚火”太盛 发展节奏应适当放缓

下一篇:吕宇翔:VR内容的创新与突破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