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辉:智能制造 “芯”向能效
——专访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工业功率控制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于代辉
- 发布时间:2015-11-27
- 浏览次数:8730
代辉:智能制造 “芯”向能效
目前全球一半的新车电机、一半的身份证都使用了英飞凌的芯片。科技实力是这个营收超50亿欧元、全球IGBT产品(模块和分立式器件)市场排名半导体巨头的不二标签:其已获得和正在申请的数超过2.28万项,33个研发中心遍布全球,而去年底对国际整流器公司的收购更使其如虎添翼。
在中国,英飞凌的工业功率控制产品已在电力输送和电力转换、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牵引、电动汽车充电站、工业驱动、工业车辆、不间断电源、家用电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工业领域耳熟能详的国际如西门子、施耐德电气、艾默生、伊顿和国内行业创新的领头羊金风科技、中国中车、阳光电源、汇川技术、英威腾、合康变频、荣信股份等都是英飞凌的客户。
在国家大力提倡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IGBT作为自动控制和功率变换的核心部件,已成为实现各领域创新突破的关键技术支撑。在能源领域,从发电到输电、配电,再到用电的整条能源供应链上,都不乏英飞凌芯片的身影:2015年1月英飞凌为中国大的光伏逆变器制造商阳光电源的8300MW太阳能逆变器交付了第10万个PrimePACKTMIGBT模块,这10万片IGBT模块PrimePackTM每年为社会约贡献116亿千瓦时光伏电能,相当于300万人口的年度用电需求。在输电环节,中国高电压的+/-800kV云广超高压直流输电、+/-160kV南澳多柔性直流输电海上风电项目都使用了英飞凌产品,保证电力传输的可控及安全。在轨道交通方面,中国大轨交出口订单——中国出口南非Transnet的电力机车上,英飞凌的IGBT经受住了高温的考验;而中国高速度CIT500型实验列车上,英飞凌芯片的稳定性确保了605公里的试验时速。
工业4.0“芯”新向荣
作为德国工业4.0初始成员之一,英飞凌是德国工业4.0示范工厂,其无锡工厂是无锡物联网十大示范基地。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工业功率控制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于代辉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自动化、信息化、高能效的深度融合,英飞凌的企业战略与之高度吻合: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核心领域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八大产业都与IGBT有关。
于代辉认为,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不同之处在于:两国的工业基础不同,德国是从3.0迈向4.0,水到渠成。中国工业则大多处在2.0、甚至1.0阶段,转型任务非常紧迫,机会与挑战并存。比如“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可以大力帮助产业升级。值得注意是智能制造不单是硬件提升,更是对内部管理等软性实力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考验,精益等先进制造理念需要深入骨髓。
在工业4.0理念驱动下,英飞凌的新功率半导体技术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突破:.XT全新封装技术+IGBT5成为业内高工作温度(175摄氏度)的IGBT模块,芯片比上一代更薄,损耗更低,可增加功率密度35%,延长10倍工作寿命;MIPAQTMPro智能保护产品可智能检测所有关键工作参数并设置告警点已达到高运作可靠性,适用于物联网实施监控和大数据工况分析;而其RCDC单芯片集成IGBT与二极管功能,电流密度高出业内水平33%。
本土合作“芯”动中国
IGBT可谓变频器的心脏,而变频应用是英飞凌工业功率控制事业部占比大的业务。近年来控制领域本土企业产品蓬勃发展、创新意愿强烈,他们在产品和商务需求上也有着各自的特色。有着20年工业控制及自动化领域丰富经验、曾就职于施耐德电气等大型跨国工业自动化公司的于代辉对此深有体会:“本土企业的挑战在于过去的成本优势不可持续,而其核心优势是贴近客户、理解客户,他们通常定制化做的都非常好。就变频行业而言,目前工程型大功率高转矩变频器市场仍是跨国企业的天下,本土企业在造纸、海洋工程等以往跨国企业的市场有较大发展空间。”
如何支持本土企业定制化和高精尖产品开发,如何帮助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化?英飞凌已经开始行动:与客户分享全球化经验,并以广泛的全球网络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制定大客户管理流程,在标准测试等阶段帮助本土企业提升创新效率。
在中国,英飞凌的营收已达10亿欧元,业务覆盖到中西部和东北的西安、武汉、长春等地,更有超过2000个申请、2个研发中心和3个生产基地。未来,英飞凌将更专注行业,并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产品开发,同时增加中西部市场布局,贴近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