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明:服务机器人需突破核心技术
——专访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
- 发布时间:2015-07-30
- 浏览次数:27206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17.9万台,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近3.7万台,占据全球销量的21%,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
该机构的数据同样显示,2013年外资企业在华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万台,占据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
作为主管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在多个场合向外界宣传政府在机器人领域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并解答外界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疑问与困惑。
在2015年7月8日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他再次就此问题发声,透露工信部今年将重点推进机器人在轮胎、陶瓷、民爆、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应用,同时着手部署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
会后,王卫明就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话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与国外差距不大
记者: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服务机器人相对弱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王卫明:服务机器人是服务于人类的非生产性机器人,如:助老助残领域机器人、医疗领域机器人、消费服务领域机器人,主要实现对人功能和智力的替代,其涉及种类繁多,技术要求复杂,工艺性、智能性、安全性要求更高。因此属于机器人家族的新生代,发展自然较工业机器人缓慢。
记者:中国的服务机器人行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王卫明:中国服务机器人起步较晚,行业起步始于21世纪初期,大致经历了研发、应用推广、初级产业化三个阶段。近几年,中国在助老助残、消费服务、医疗康复领域机器人的研发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继日本之后将仿人机器人投入实际展示应用的第二个国家。
比如说:烹饪机器人也实现了小规模量产,能做出50多种美味菜肴;机器人护理床、智能轮椅等各种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相继问世,有力推进了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家政服务、教育、娱乐、医疗手术机器人市场需求都明显增长,产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记者: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王卫明:中国的服务机器人目前还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由于服务机器人种类繁多,每个细分市场尚需培育,所以形成足以支撑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生存的大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
未来中国服务机器人的目标应该是突破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挖掘培育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实现各细分领域服务机器人产业化,尽快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记者:在服务机器人方面,中国和欧美等国存在差距吗?
王卫明:和工业机器人不同,中国的服务机器人与发达国家同处于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在基础研究、产品研制、制造工艺等方面差距并不大。
服务机器人会更智能
记者:在中国市场,哪些服务机器人品类是比较受欢迎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王卫明:目前在中国市场,服务机器人中的家政服务类机器人,尤其是扫地机器人占主流,其他的包括餐饮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也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
从市场来看,服务机器人呈现四大趋势:
一是由简单的单体作业装备,向以生机电一体化和多传感器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二是由单一作业,向机器人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虚拟交互、远程操作和网络协作等“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是由研制单一系统,向消费者可定制修改的软件平台与组件式硬件技术平台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四是由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向助老助残、可穿戴行为辅助、肢体康复、情感陪护发展。
记者:未来中国的服务机器人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王卫明:未来服务机器人将向更专业、更仿生和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将更具友好性、功能性、仿生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功能与智力替代上。
在仿生材料应用,产品创意与性能优化设计,模块化/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标准化、模块化、高性能、低成本的执行机构,传感器、驱动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制造,智能化信息识别与人机交互,人机共存安全,群体网络协作化,系统集成与应用,性能测试标准规范与维护技术等方面,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均有可能实现突破。
记者:所以你对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王卫明:是。在中国,因为劳动力价格日趋上涨,人们从业观念开始改变,机器换人的需求增强。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助老助残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娱乐机器人也将成为市场的重要需求。
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有能力购买服务机器人来解放简单重复劳动,以获得空闲时间提高生活品质。因此,服务机器人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记者:那会不会出现像工业机器人领域那样,外资企业仍然占据主要市场,国内企业发展艰难?
王卫明:服务机器人一般需结合特定市场进行开发,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本土企业更容易结合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进行开发,占据良好的市场定位,从而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即将出台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市场主导、质量为先、强化基础、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实现在助老助残领域、消费服务领域、医疗领域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并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医疗康复机器人应用等重点工作。
机器人“十三五”规划年底发布
记者: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备受外界关注,但至今仍未出台,你能否透露该规划目前进行到什么阶段了?
王卫明:目前这个规划已经完成初稿,正在修改完善。经过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工业主管部门的意见之后,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发布。
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能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建立完善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
记者:除了即将出台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你刚才提到的《中国制造2025》,这是一种怎样的考量?
王卫明: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大机器人市场。如何促进机器人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是高层非常关注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不光是中国,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美国于2009年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并于2011年正式启动包括发展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欧洲提出了2002~2022欧洲机器人研究与应用路线图,作为欧洲机器人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日本将培育未来机器人产业看做支撑21世纪日本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战略之一;韩国2010年出台《服务型机器人发展战略》,提出到2018年占据20%的世界机器人市场份额。
所以在这点上,我们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市场。
记者: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确实还存在一些短板,国家今年或者未来一段时间会推进哪些方面的工作?
王卫明:中国自主品牌的机器人主要是三轴四轴以及坐标等中低端的机器人,的六轴七轴机器人主要还依赖进口,所以为了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信部在2013年专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利用有关政策渠道支持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的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
今年,工信部还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轮胎、陶瓷等原材料行业;民爆等危险作业行业;锻造铸造等金属工业行业,以及国防军工领域的推广应用。
同时,我们还要提早部署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智能机器人2016年国家研发计划,开展认知与人工智能、环境感知与人机共融等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