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

登录

李德毅:人工智能创业不能盲从 抓住市场痛点再下海

发布时间:2016-09-28
浏览次数:66773
  【中国智能制造网 访谈】离开了机制,科技创新开不出果子。但是离开了科技创新,光有机制,光搭起平台,没有唱戏的也不行。所以还是需要共同努力,“双轮”驱动。
  
  李德毅:人工智能创业不能盲从 抓住市场痛点再下海
  
  9月23日,2016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做客新华网思客会,并接受了思客的专访,在专访中,李德毅院士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根据专访内容整理而成。
  
  记者:今年浦江创新论坛的主题是“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您认为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两个轮子如何一起转?
  
  李德毅:我的实际工作告诉我,现在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我目前主要的工作是智能驾驶研发,社会上有人把它叫做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就是用创新的办法实现车的智能驾驶,把驾驶中持久、枯燥的工作交给机器来做,我们叫机驾,或者叫机器驾驶。人可干预,而不需要人整天踩在刹车,手放在方向盘上。科技工作者是从技术角度上创新,例如我提出一个新的事情,叫做“驾驶脑”,可以把驾驶员的驾驶水平、经验默化在一个机器里面。这个“驾驶脑”就成为机器驾驶的一个重要的零部件,它不同于雷达、摄像头,但是它能把驾驶员的工作代替。
  
  在我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科技创新要想成功,就一定要有体制创新的陪伴。例如我现在想找个地方做实验,我就需要得到许可,或者我想知道具体的车流,谁在干扰我的车,我迫切地希望政府部门、交通管理部门能够在体制上给智能驾驶科学研究创造环境。所以看到上海的嘉定城成为全国的个智能驾驶示范区,看到各方都在努力,我很高兴。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轮子”必须一起滚起来,否则我们在原地不动,就会落后于世界潮流。
  
  记者:中国目前是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要实现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李德毅:大家都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把生产力释放出来就必须要有环境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体制创新是确保科技创新必要的基础条件。我觉得我们政府还是很努力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多次提到要重视人工智能与体制创新。今年的G20会议,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体现。
  
  智能服务机器人将成为下一步浪潮
  
  记者:目前我们处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期,您觉得我们在哪些技术领域的创新容易取得突破,实现弯道超车?
  
  李德毅:大家都知道IT技术很火,前几年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几年,它们又推动了一个新的技术,叫做人工智能。我的观点是云计算、大数据成就了人工智能。现在大家都在做机器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的趋势。
  
  记者:您多次提到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经过60年的发展,现在迎来了第三次浪潮,您觉得中国目前的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李德毅:举个例子,近我们开了个人工智能产业的论坛。在这个会议上,我和一个主持机器人共同主持了开幕式。就是说会议主持人这样一个岗位,目前有可能被一个主持机器人替代。这个主持人能随时回答你的问题,还能有表示喜怒哀乐的丰富表情。在这个会议上,还有另外一个机器人,一直在屏幕上做速写,我们叫做速记机器人。速记是一个繁重的劳动,而我们用的速记机器现在的打字速度、打字的质量超过了一般的速记员。这个产品是科大迅飞做的,整个会议期间从头到尾都用速记机器人,所听即所见。这样的一个机器人产业论坛,就已经有两个活生生的机器人陪伴着我们,一个叫做论坛主持机器人,一个叫做速记机器人。
  
  这两个机器人都是中国自己研发的,但还不能说中国目前已经处于人工智能的领先地位。因为服务机器人一大块产业,好比3D打印、无人机等,里面还是很多业务,因为大家都看好了服务机器人下一步的浪潮。
  
  未来社会并不存在人类跟机器人的对立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主持机器人、速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以后越来越普及,会不会产生一个问题,比如说机器人取代了人工,导致大量的失业?另外一方面机器智能有可能超越人的智能,导致一些不可控的结果。人类会不会被技术反咬一口?
  
  李德毅:
  
  社会上有很多人表示这样的担忧。很多科学家也曾经用弱智能、强智能来简单地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些担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有一点敬畏之心,在计算能力与速记能力上,机器超过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计算智能,已经是被大家认可的。所以随着机器人的增加,很多有一定智力的,简单重复的劳动力被机器人所替代,是不可阻挡的。特别重要的是,你培养一个速记员要好几个月,甚至于好几年,人的生物进化、自然进化的速度很慢,但是如果把我们的速记机器人拷贝一下,复制出去,它进化的速度很快。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对人工智能要有一点敬畏之心,不要简单认为它是弱智能、我们是强智能,一言化之。
  

上一篇:曾劲松:耐得住寂寞争得过苦难 创业才能成功

下一篇:大数据金融深度融合大势所趋 法律底线不可逾越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