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

登录

罗军:机器永远不可能替代人

发布时间:2014-03-17
浏览次数:22709
  工控摘要:机器人产业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在劳动力成本不断飙升的大背景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成都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4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博览会将于12月19-22日在成都举行。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是什么,我国机器人与国际同行比较有哪些差距,如何推动我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下一代机器人发展将呈现哪些趋势,以及本次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博览会具有哪些看点?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

  
图源于网络

  记者:有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罗军:前几年在国内谈机器人产业,大家都觉得还为时尚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就业是首要问题。可是,近两年,尽管劳动力就业难题还是客观存在,但是机器人产业却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但是,我并不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唯一原因。我觉得,机器人作为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结晶,首先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一个国家工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机器人产业就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和配套环境。而今天,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快速过渡的阶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急需加快科技创新和提升科技竞争力,一方面传统的生产制造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生产要求,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技术可以实现更高难度,更高要求的生产制造,这是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力解决不了的;第二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为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创造了条件。这两个因素的有效叠加,才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根本原因。
  
  记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充分就业将是一个长期的难题,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对劳动力就业构成严重挑战?
  
  罗军:科技总在不断进步和创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这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任何一个工业化后起国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工业化将 从初期到中期到后期,再到后工业化过渡;而劳动力也是由普通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过渡,劳动力成本也会不断上升,后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的劳动力在改革开放30多年基本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8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是工业化的起步期,劳动力是清一色的苦力,缺乏技术,缺乏知识和文化;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三来一补”企业基本“关停并转”,次较大规模地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一批世界五百强等国外高科技企业开始大举进军我国,带动了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具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的年轻劳动力开始涌入社会,演变为一支强大的产业工人;2010年前后,我国工业化开始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工业基础更为扎实,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工业门类更为齐全,但是,庞大的传统产业在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生物科技、智能材料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下,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面临新一轮更大规模、更大难度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而这个时候,我们对科技的要求更高、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更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将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虽然替代了部分传统产业,使一些企业的用工减少,但是,新一批高素质的产业个人将应运而生,首先将部分工人从高强度、高难度、高风险、低报酬的工作岗位解放出来,其次,将派生出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的软件设计、精密加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相关行业的研发人才和应用人才。机器人产业不仅推进了我们的产业升级,还提升了我国劳动力技能和开辟了新的工作岗位,对于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来源:工控中国)

上一篇:李河君:新能源不是补充能源而是替代能源

下一篇:刘振亚:加快发展智能电网承载和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