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城镇化建设为电气市场带来的商机
- 发布时间:2013-01-08
- 浏览次数:3907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取得的成绩在业界有目共睹,目前中国是施耐德电气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这与施耐德中国区总裁朱海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深刻的洞察力密不可分。
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朱海提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三大趋势,即进入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阶段,城镇化将有进一步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协调作用将越来越强。在这三大趋势的发展过程中,朱海带领施耐德电气的中国团队正在寻找更多的商机。
详解“三大趋势”
施耐德电气是改革开放之后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之一,对于与中国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历程,朱海深有体会。
“合资企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是‘指腹为婚’阶段,喜不喜欢都要一起过日子;第二阶段是‘先结婚后恋爱’,地方政府有引进外资的指标,外资企业也想尽快进入中国市场,所以‘结婚’是个捷径。”朱海对本报记者说,而现在到了第三个阶段——“先恋爱后结婚”,在自由恋爱时代,感情美满的概率更高,而出现了夫妻争吵、离婚都是正常现象,合资企业也是这样,现在是要先看好项目再谈合资,成功率高,而在这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协调的声音也是正常的。
“如果说2012年过的是紧日子,那这紧日子只是开始。”朱海说,供大于求会是未来的常态,中国的企业将开始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以前即使是外资企业,也享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红利,从2012年到未来几年,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阶段将到来。
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何为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朱海表示:“首先,市场经济是有涨有跌的,以前觉得跌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大家意识到跌也是可以的;其次,市场会有优胜劣汰,会有企业关停并转,而且这一过程不是由政府主导,而是由市场在主导。比如,中国要提高能耗,光靠行政指令是不行的,而是要让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施耐德电气和其他所有企业来说,都应该做出转变。“过去中国的市场主要的特点是‘平’,即企业数量太多,比如施耐德电气所在的行业,中国就有上万家企业,这可能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企业数量加起来还多。过去企业总把做大看得很重要,往往是先大后强,现在从政府到企业都已意识到,企业首先要健康,要强,然后才能大,才能持久。”
有统计显示,美国的中小企业,存活超过5年的,只有超过40%,存活超过10年的,不足13%,进入道琼斯指数的巨型企业,几十年下来也有三分之一已被淘汰。“优胜劣汰是常态,大家不应该大惊小怪。”朱海认为,中国未来也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企业的集中和优化。
除了“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到来”这一趋势外,展望中国经济的2013年,朱海认为还有两个主要的趋势,即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政府从主导作用到协调作用的角色转变。
城镇化未来会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十八大报告中也对城镇化有着浓墨重彩的描述。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尤为突出,全球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都在中国。据联合国人口司相关报告,从1980到2010年中国5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数量增加了186个。预计未来15年,还将增加100个左右。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朱海认为,所谓城镇化,就是吸引更多人到中小城市去生活,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提高中小城市的幸福指数,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间的差距。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将有很大的商机。比如现在的建筑规划都要避免二次规划带来的浪费,这就对电气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同时城市的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等智慧城市的建设,正是施耐德的强项。
本土化之后的国际化
朱海把国际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可以在很多个地方设立分公司,但他们的业务模式、管理,甚至产品是一模一样的;第二类是国际化的公司,他们在每个国家有适合当地业务发展的特色。朱海认为,施耐德电气就是后者,一家非常国际化的公司,而不仅仅是跨国公司。
“我们选择走国际化的道路,即做好本土化,这是我们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地方。”朱海说,做好本土化,包括产品、制造、研发、业务模式、人才这5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与施耐德的文化有关,要做这些事情的核心在于鼓励公司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去年公布的一份关于全球国际化指数的排名报告显示,施耐德电气排名第13位。然而,朱海并不满足于仅仅在中国做好本土化,他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战略,即做好本土化之后,怎样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我们的全球CEO赵国华说过,希望在全球中国人才的比例要像中国的业务量比例一样大。”朱海告诉本报,“我将积极推动中国的管理人员走向世界,让中国市场设计的物美价廉的产品走向世界,让中国的业务模式走向世界,这是我们未来几年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与朱海提出的中外合资企业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他也在思考外资企业给中国市场带来的意义。个十年,外资企业带来的是技术,第二个十年,外资企业带来的是管理,未来十年,外资企业会给中国带来什么?“这是我现在经常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