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

登录

阿尔斯通:坚信在中国市场将获得更大的突破与飞跃

——-访阿尔斯通中国总裁布尔布勒•克鲁德
发布时间:2010-05-24
浏览次数:3968

编者按:没有哪种单一的发电形式能够同时应对这样的双重挑战:既要保证可靠且价格合理的能源供应,又要实现向低碳经济模式的快速转变。

  值得期待的是,作为业内惟一能自行设计和制造清洁电厂所需全部备件的企业——阿尔斯通正在尝试寻找应对这一挑战的佳方案。“能够参与开发各种能源形式的发电项目,一直是阿尔斯通引以为荣之处,而中国市场在阿尔斯通全球战略中十分重要。我们已经看到2010年中国市场发出的非常积极、正面的信号,相信阿尔斯通未来将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的突破与飞跃。”中国对于阿尔斯通全球战略之意义如此直观的反映在阿尔斯通中国总裁布尔布勒•克鲁德的言谈中。


  中国攻略

  过去的一年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业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的个“寒冬”。同许多企业不同,阿尔斯通面对这场危机似乎更加淡定。“2009年是中国电力[1.85 0.00%]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的一年,我们的业绩也呈现同整个市场相应的变化,但是过去的一年,对于阿尔斯通而言更多的是过渡的阶段,去年阿尔斯通仍在中国实现较大规模投资,而且这种投资预计在未来两年内还将持续扩大。”布尔布勒•克鲁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然,这种保守的乐观并非毫无依据。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参照情景预测,自2006~2015年,世界电力需求年增长率将达3.2%,而从2015~2030年,该增长率将放缓至平均2%,其中绝大多数的电力需求将出现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非经合组织地区,预计年增长率达到3.8%。

  事实上,中国电力市场所孕育的巨大潜力着实吸引了全球巨商蜂拥而至,而作为早来到中国发展的跨国企业之一,阿尔斯通更是与中国市场渊源甚久。

  1979年,阿尔斯通成立家驻华办事处;1995年,成立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阿尔斯通水电”),使之成为其全球大的水电设备制造基地;1997年,成立阿尔斯通(武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四洲电力设备(青岛)有限公司;2004年,与北京重型电机厂合资创办北重阿尔斯通(北京)电气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重阿尔斯通”),打造其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轮发电机组制造中心……

  在此基础上,阿尔斯通于2007年9月,以3.38亿元受让武锅51%的国有股份,成为武锅B控股股东,并在2008年11月完成了新厂区基地的建设。作为新厂的控股方,这个阿尔斯通全球大锅炉制造基地的建成投产,不仅标志着其开始直接进军中国燃煤电厂锅炉市场,更为重要的是预示着阿尔斯通在华发电设备基地布局已成三足鼎立之势——水电设备、蒸汽轮机和发电机、燃煤电厂锅炉三大基地正式形成。

  1995年,时任阿尔斯通水电业务总经理的布尔布勒•克鲁德在参与天津阿尔斯通水电的合资事宜时,一年间曾去天津40余次。谈及那段经历,他多少有些感慨,“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一起并肩走过了很多艰难的岁月。初我们确实遇到了许多切实困难,主要是建立合资厂后需要面临很大的改变和调整。比如说,像技术、管理、质量控制方面等。但是我很欣慰地看到,中方同仁致力于同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期间,当时中国出口形势比较低迷,但是阿尔斯通非常看重在中国进行长足的发展,所以我们愿意继续对我们的合资厂进行投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阿尔斯通仍未停止对于中国市场的大规模投资。除去年投产运行的阿尔斯通武汉锅炉厂外,还投资在天津港[11.80 -0.17%]开发区扩建天津阿尔斯通水电,“新厂房的建设更多考虑到现有设备的更新,这将大大提高企业加工生产的能力与效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完全适应于我们对中国水电市场开发规划的要求。”天津阿尔斯通水电副总经理万端阳向记者透露,目前新工厂期建成,现已投入试运行,二期已开始筹备开工。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收购,还是兼并,其本身并不是困难的。大的挑战来自于收购之后,如何进行正确的战略部署实现企业的发展。”布尔布勒•克鲁德的一席话似乎在消除业界对于这种频繁并购背后的担忧,“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企业,阿尔斯通致力于为全世界各个客户、各个市场提供先进的技术,同时我们也非常本土化,我们在重要的市场都有专业的团队及合资工厂,保证完全贴近我们的客户。”

  成长中的中国市场


  走进北重阿尔斯通,记者一行沿着绿色安全通道参观了整个工厂,除了制造精良的汽轮机设备,令人感受深的还有其车间内部所呈现的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据北重阿尔斯通总经理博南介绍,目前企业正在全面实施EHS(环境、安全、健康)管理,并安排专员负责确保生产过程风险和环境影响的持续控制,运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关注生产工艺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我们的质量真正得到用户的认可。”他还巧妙的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中国谚语来解释记者看到的这一切。

  布尔布勒•克鲁德表示,阿尔斯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全球政策,如北重阿尔斯通生产的汽轮机、发电机产品所运用的设计、生产技术等,都和阿尔斯通在欧洲、北美,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运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完全一致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对北重阿尔斯通的技术转让和培训,使其生产的产品达到全球先进的水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产品设计方面阿尔斯通实行标准化模块设计,即按照顾客需要量身定做,并进行佳的通流设计。“虽然是标准化设计,但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是不一样的,它的叶片、它的级数、尺寸,会根据现场的状态进行重新设计,来保证实现对顾客这个项目的高性能和佳的通流设计。”北重阿尔斯通制造部总监石子岺告诉记者,“制造技术、产品研发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广泛应用先进的管理工具,使用了很多跟全球阿尔斯通其他企业一样先进的工艺系统,包括像PDM叶片的制造软件,通过对技术、工艺流程、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企业提供的产品是阿尔斯通的产品、阿尔斯通的质量和阿尔斯通的技术。”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发电设备市场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对此博南有着切身的体会。他认为,除了机组容量技术快速升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客户投资电厂的观念也在逐渐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仅靠降低投资成本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并要求产品在煤耗、性能及机器维护方面的成本都相应降低。”

  为了满足这样的变化,阿尔斯通电厂服务业务提高了电厂效率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新电厂的目标为采用佳的技术,实现高的效率,降低生产每兆瓦电力所使用的燃料率。“比如说叶片的设计、焊接、单轴冷却系统,还有阿尔斯通的绝缘设计,都保证了阿尔斯通的产品在全球能够享誉很高的威望,并能够提供低排放和高性能的发电机组。”石子岺说。

  除了传统的火力发电领域,在水电领域阿尔斯通同样表现不俗。从初的定位于生产单机容量250MW的水轮发电机组到能够独立设计、制造各种类型的机组(混流、轴流、贯流、冲击、抽水蓄能)高单机出力可达900MW,阿尔斯通天津水电持续的技术升级与改造为其赢得了中国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先后为三峡左岸、右岸提供了14台水轮发电机组,并在2007年获得向家坝水电站提供装机总容量达3200MW,合同价值超过1.6亿欧元的4台水轮发电机组的订单。同时,企业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设备已在世界上70多个国家投入运行,同时为现有水电站提供服务、改造和升级。

  “就全球市场而言,阿尔斯通中国一直表现强劲,在过去的3~4年中,年均在中国市场拿到订单额达到10亿欧元。”布尔布勒•克鲁德强调,“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是以一个长期、长远的视角,而阿尔斯通也愿意遵循相同的方式,用长足的眼光来看待在中国的发展,支持中国产业的发展。”

  此外他还透露,业界此前密切关注的阿尔斯通和施耐德电气联合收购阿海珐输配电业务现已完成了谈判,正在等待欧洲等相关的机构的终确认。“确认之后,我们将会在欧洲,包括在中国进行整合和调整。相信收购之后,阿海珐这项业务将为阿尔斯通在全球,包括在中国,不管从员工人数上来说,还是战略布局上来说,带来新的飞跃。”

  为清洁能源领域“投保”

  国际能源署对电力市场的长期预测显示,2030年前全球发电装机容量几乎将翻一番,预计风电、水电、核电为主的清洁能源技术将强劲发展。同时,我国目前正在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也预示着新能源产业的战略位置,据悉,截至2020年,中国在此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4.5万亿元。毋庸置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将成为国内外企业新一轮产业竞争的重要“战场”。

  坦诚讲,阿尔斯通在此方面步伐并不快,却足见稳健、前瞻。

  2007年6月,阿尔斯通签订收购西班牙风轮机公司Ecotècnia协议,开始进军风能市场。“阿尔斯通也愿意进入中国的风电市场,希望能够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动中国的风电市场向前一步发展。但我们不会盲目前进,如果我们在中国有大的风电方面的举措,还是希望它能够成功。”布尔布勒•克鲁德表示。

  在核电领域,阿尔斯通与中广核和东方电气[46.51 0.96%]集团广泛合作,为中国大型核电项目提供常规岛等设备和服务。2008年,阿尔斯通与东方电气共同赢得向台山核电站供应两台1750MW阿拉贝拉汽轮发电机组总价值3亿欧元的合同。另外,阿尔斯通还与Clean Current电力系统公司合作将业务范围延伸至潮汐能的开发利用,并计划在2012年完成代潮汐发电产品的商业化,届时阿尔斯通水电部又将成为潮汐能发电厂的设备及交钥匙解决方案供应商。

  与此同时,对于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并未影响阿尔斯通对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的关注。“尽管现在很多国家和公司都致力于推动采用可再生能源,但是光凭这一部分的努力还是不够,因为我们看到,现在很多重要的国家,包括印度、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燃煤还将是其主要的发电形式之一,基于以上的情况,在过去的数年间,阿尔斯通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研发上。”布尔布勒•克鲁德透露。

  尽管对于此项技术的研发将投入巨大,但是在布尔布勒•克鲁德看来,“这有点像保险服务,前期需要不断去投入一些资金,是为了今后我们能有保障,能保证我们的健康和安全。”而且随着不断地全面的商业化,在未来4~5年,在形成规模效益后,整个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整体成本会有大幅下降。

  据悉,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领域,阿尔斯通主要致力于两项技术,项技术是富氧燃烧,第二项技术是燃烧后捕捉技术。目前阿尔斯通已在全球拥有大概10~12个碳捕捉与封存的试验项目,“通过这些试验,能够进一步使这两种技术不断完善,得到相对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使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实现商业化,并希望在中国尽早建立相关的示范项目。”对此,布尔布勒•克鲁德信心满满。

上一篇:包米勒(上海)自动化:智能驱动和自动化系统专家

下一篇:常熟开关:为用户提供的智能配电一体化解决方案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