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富士康裁员:“机器换人”不等于“智能制造”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大Z
2016/10/13 8:53:50
31722
导读:机器换人可以提升效率,但无法改变这种固有的结构。如果说这就是智能制造,也未免太过低级。
  【中国智能制造网 名家论坛】仅仅把“机器换人”等同于“智能制造”,是一个正在流行的大众误解。机器换人只解决了效率与成本的问题,所沿袭的仍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传统思路,只是实现了自动制造,而非智能制造。
  
  国庆期间,一则新闻给假日平添了一丝紧张气氛:大代工厂富士康“机器换人”计划加速,每年有上万机器人投入使用,其江苏昆山工厂已裁减6万员工。
  
富士康裁员6万:“机器换人”不等于“智能制造”
 
  虽有很多人表示了“失业”的隐忧,但也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朋友圈有不少人评论说,未来已至,这就是智能制造的时代。
  
  我认为,机器换人确实是制造业的一大趋势,但却不是未来制造业的大特点。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肇始,讲的故事就是机器如何换人,昨天的灯火通明、三班倒,今天的黑灯工厂,只不过“换”的规模不同而已。
  
  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大数据的时代本质上是一个智能时代,因此,我们习惯于把未来的制造称为“智能制造”。但我认为,仅仅把“机器换人”等同于“智能制造”,是一个正在流行的大众误解。机器换人只解决了效率与成本的问题,所沿袭的仍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传统思路,只是实现了自动制造,而非智能制造。
  
  真正的未来制造,或者说智能制造,一定是可以满足人类个性化需求的制造。
  
  例如富士康,不管其生产流水线有多先进,取代了多少人工,其制造的iPhone仍是万人同款,这就代表不了未来的制造。
  
  没数据,换再多机器仍是传统制造
  
  次工业革命至今已逾200年,商品种类、使用功能极大丰富,要什么有什么,看起来,文明成果斐然。但是,人类的需求被真正满足过吗?
  
  其实不仅没有,某种程度上说还后退了!
  
  手工作坊,量身定做,环肥燕瘦,慢工出细活,总有一款适合你,可是工业化时代,就那么几个尺码,就那么几套版型,大家都在迁就。
  
  商场买的衣服要么领口窄一节、要么袖子长一寸,胖子买件宽松衣服、长脚买双大鞋都是奢望,多少人只能“将就”?
  
  工厂取代手工作坊,带来了极丰富的工业产品,但却粗暴地抹平了人与人的差异,传统制造业无暇顾及个性化的长尾需求。
  
  这是传统制造业的“原罪”。
  
  机器换人可以提升效率,但无法改变这种固有的结构。如果说这就是智能制造,也未免太过低级。所以我认为,富士康的机器换人,依然只能归入传统制造业的范畴。
  
  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就必须有个性化的数据。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数据采集、分析,无论高矮胖瘦、四肢长短,都可以照顾到,充分体现了对每一个人的尊重。
  
  例如鞋,世人脚形千千万万,合不合脚当然自己知道,如何才能让制鞋商也知道呢?
  
  占有充沛的人体数据,是缝制合体衣服的前提。手工作坊的方法是拿张纸临摹下脚型,而传统制造业的应对办法是采集尽可能多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制作一系列版型,将之标准化。为了收集数据,江苏无锡一家衬衫生产企业曾在当地菜市场门口立起招牌,雇佣大学生用身高体重测量仪免费为路人测量身体。
  
  这种原始、人工的数据采集方式正被新的技术颠覆。
  
  日本DreamGP公司研发了3D脚型自动测量仪“CUTE”,用户从开口部分伸脚进CUTE,在内部,激光器能15秒内测量一只脚的3万个数据点,包括脚长、脚宽、甚至拇指外翻角度等数据。据此,“内底专用切削机”15分钟就能加工一只合脚的内底,而以前用石膏模具制作内底,短也要1周。
  
  3D脚型自动测量仪“CUTE”
  
  除了双脚,还有Bra。据说全世界八成女性穿着不合身的Bra。目前欧美已经出现了多家融合数据收集和3D打印技术的企业,尝试为女性提供“真正”贴身的内衣。
  
  数据收集技术的普及,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让传统工业站上了一个更广阔、更精细、更个性化的空间。
  
  今年上半年,杭州的先临公司研发了一款能快速采集人体数据的3D扫描仪。这款扫描仪由安装于暗棚的8台照相机组成。扫描时,身着特制紧身衣的个人站在棚内,“咔嚓”1秒钟,人体各项数据就被采集了。半分钟后,电脑就能解析出20多个数据并上传至平台。该公司正在和一家西服生产商协商合作,准备在全国各大城市投入5000辆移动扫描卡车,在人流密集的街头为客户采集数据,然后推出个性化的订制西服。
  
  正如人人都有自己的基因,人人都有自己的数据。数据也是细微差别的放大镜。数据越精细,越能凸显人与人的细微差别。2014年,奥巴马成为位接受3D扫描和打印的总统,为了收集到准确的数据,有50组LED对他打光,保证头部及上身正面有足够光照,14相机对他拍照。工作人员手持3D扫描仪,对他上身到头部的各个角度进行扫描。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的奥巴马上身像栩栩如生,如今存放在美国国家肖像馆。
  
  真正能代言“未来”的是个性化制造
  
  这其实是传统手工作坊的量身定做和现代化生产的一种结合,因为有了自动化生产和数据的联姻,这种在200多年来长期存在的、效率和个性难以兼顾的矛盾次有了解决的可能。
  
  所以,不是换上机器人,就能迎来智能时代。只要我们的制造业还视众人为一人,它就还是传统的制造业,未来的制造将更尊重人的差异性。个性化制造,才是真正的“未来制造”。相比于机器换人在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后绝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手持3D扫描设备“go”
  
  人有千万面,需求千万种。可以想象,人类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犹如隐藏在海底的冰山,非常巨大,只不过受制于上百年传统制造的局限,它一直被静静地压抑在海面之下。随着个性化数据采集的出现,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将会大规模爆发。
  
  不仅是工业制成品,这些个性化的数据,还将带来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健康服务。
  
  例如,在中国的火车站候车厅,我常看到量身高、称体重的投币测量仪,它们有时还幽默地建议用户“嗨,你该减肥了”。这些测量仪蛮受欢迎,说明人们有了解自己的迫切需求。但是,这些测量仪的数据精度、粒度远远不够,价值并不大。
  
  近,澳大利亚的3D扫描仪mPod,开始进入美国的健身房和商场。用户只需进入这个看起来像照相亭或更衣室的设备,脱下外套,便可通过红外传感器扫描全身,整个过程仅需7秒就可以获取20万个数据点。
  
  通过这些数据,人们不仅知道身高、体重,还能计算出脂肪成分、臀部腰部比例等细节数据,付费用户能从APP里看到一个更详细的身体分析报告,报告中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健身、饮食建议。

    (原标题:涂子沛:机器换下富士康6万员工,依然不是智能制造)

热门评论

上一篇:人工智能成创投风口 人类是否面临淘汰危机?

下一篇:物联网迎万亿级饕餮盛宴 五大趋势日渐明晰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