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指纹识别技术或将开启新一轮智能竞赛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未闻花名
2016/9/29 13:20:58
46516
导读: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已在考勤、门禁、移动支付等行业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并在金融、公安、教育、社保等行业开始广泛应用。
  【中国智能制造网 技术前沿】随着智能手机指纹识别功能的快速普及,芯片及模组渗透率不断提升。三星、华为、中兴、魅族等手机厂商相继推出指纹终端并普及到各个品牌,加快了生物识别功能从向中低端的渗透。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已在考勤、门禁、移动支付等行业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并在金融、公安、教育、社保等行业开始广泛应用。
  
指纹识别技术 或将开启新一轮智能竞赛
 
  近日,iPhone7手机正式发售。本次,苹果对新款手机的指纹识别技术进行了升级,采用了全新的引擎,保证更快的识别速度。而早在iPhone5s发布后,指纹识别技术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人们只需要用自己的手指便可以设定专属于自己的指纹密码,既便捷又安全。于是,作为手机终端的另外一个阵营,安卓手机也大量采用了指纹识别的功能。
  
  何为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是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的一种方式,此外还有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相比之下,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发展成熟、便利、综合成本优的技术。指纹识别技术能利用人体指纹的性与稳定性特点,通过光电技术、模式识别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活体指纹进行采集、分析和比对,从而自动、迅速、准确地鉴别出个人信息。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指纹识别的关键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在图像采集方面,已经形成光学、半导体、超声波等多种性能良好的主流传感器;在指纹算法方面,指纹算法根据应用需求不断优化,可实现纯特征点比对、特征点加图片比对和纯图像比对等多种比对方式。
  
  指纹识别技术成熟,但并不适用每一个人。每个指纹都有几个可测量的特征点,每个特征点都有大约七个特征,人们的十个手指产生少4900个独立可测量的特征。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分析指纹可测量的特征点,从中抽取特征值,然后进行认证。虽然每个人的指纹识别都是的,但并不适用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例如,双手长期手工作业的人们便会为指纹识别而烦恼,他们的手指若有丝毫破损或干湿环境里、沾有异物则指纹识别功能要失效了。
  
  指纹识别市场蓬勃发展
  
  近几年,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占比持续提升。CCID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指纹芯片出货量为2.1亿颗,而2015年则增长至3.6亿颗,增长率达到73.02%,预计到2016年,指纹芯片出货量将达到5.5亿颗,增长率有望接近50%。另外,去年安卓系统指纹识别设备的渗透率为25%左右,预计今年指纹识别设备渗透率将提升到50%,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近日,三星针对虹膜识别做出的一系列动作备受关注,但是虹膜识别受光线以及眼镜的影响,人脸识别度不等。相比之下,指纹识别更受欢迎。作为手机终端的另外一个阵营,安卓手机也大量采用了指纹识别的功能。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的普及,个人信息安全也日益重要,指纹识别逐渐从行业(金融、公安、教育等)应用拓展到终端消费市场,并逐渐成为主流智能手机的标配。2015年,中国指纹识别市场传感器销量超过7000万颗,其中超过6000万颗应用在手机上。预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应用的指纹识别传感器数量将突破1.2亿颗。
  
  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进入视野
  
  不过,指纹技术有的普及虽如快马加鞭,但是今天的指纹识别依然有一些令人诟病的缺陷。而刚刚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与传统的基于电容触摸屏的指纹技术相比,超声波指纹识别很显然能提供更高的识别能力、适用性和集成性。
  
  具体来说,超声波扫描技术有鲜明先进的特征,无需直接接触也能识别指纹,基本上你不用再将手指放在一个特定的按钮上,只需将手指隔空放在识别区域的上方即可实现扫描。另外,在手指有少量污垢或潮湿的情况下仍能工作,甚至能穿透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塑料等一些障碍物进行识别,将其融入到手机外壳也没有任何识别上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未来传感器不一定非要在手机表面,不需要电容传感器或者按钮,也不再需要各种触控。更小却能收集到更多指纹信息的超声波传感器,可以隐藏于机身的任何部位,比如玻璃、塑料甚至金属之下,比如放到手机屏幕上、边框上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屏占比。超窄边框、超薄机身已经越来越普遍,有了这项新技术的加持,设备或许能创造新的轻薄纪录。
  
  尽管此前两年,很多技术分析认为超声波指纹识别比较难成主流,因为有良品率和功耗等问题,但考虑到高通的推广,再加上今天小米和乐视的杀入,以及苹果暗藏已久的默默研发,未来超声波指纹技术真有可能成为新的一轮竞赛。

热门评论

上一篇:应用领域再扩容 无人机让气体检测“零负担”

下一篇:Philament开发PLA复合3D打印线材 促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