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三观不正”新能源汽车面临产业危机

来源:电动网
编辑:一不做
2016/9/28 9:48:40
30634
导读: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三观不正”对于产业来说危害性极大,如骗补事件闹得满城风雨。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三观不正”对于产业来说危害性极大,如骗补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只有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端正发展观、价值观和需求观,形成共识,产业才能向着健康的道路前行,任何一方的观念和认知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产业发展。
  
“三观不正” 新能源汽车面临产业危机
 
  自2009年我国启动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以来,在国家密集的新能源汽车政策轰炸下和普惠制巨额补贴资金的冲击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实现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09-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49.7万辆,成为保有量大的国家。但在光新亮丽的数据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诸多隐忧与风险,如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大规模骗补普遍存在、消费者信任危机爆发等等,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三观不正”,这里三观是指“发展观、价值观和需求观”,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三观。下文就上述问题简单剖析下三观不正的表现和危害,愿产业参与者能够摆正三观,合力同行。
  
  政府: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但更多的表现有违客观的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观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的基础。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基于节能减排、环保需求,还是出于能源危机等方面的考虑,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这一点无可厚非,可谓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在产业发展与管理上,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做法却表现的有违科学发展观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急功近利,强行催熟市场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为340471辆和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产业成爆发式增长。2009-2015年累计产量达到49.7万辆,基本实现了我国制定的累计产销50万辆的这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在于国家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和不计后果的各种激励,还有各地为完成目标而献媚上级的不懈努力。可以想象,这样的市场需求是否是真需求?由政策催熟的市场不出问题才怪,于是大规模骗补事件爆发了。可以说当前的市场发展是畸形的、不正常的,这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
  
  2、做不到公开公平
  
  中央政府作为产业的决策与管理机构,在产业的发展与管理上,做不到公开公平,某些做法十分令人失望和痛心。
  
  首先,在公开方面,不能及时公布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如自年初1月份骗补事件被揭露以来,相关部委成立了联合稽查小组,开始对核查部分地区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5月28日,现场核查完成进入会审阶段;7月6日,国资委宣布新能源汽车督查报告内容,并公开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所做的批示,至此骗补核查行动已完成。但是骗补调查结果迟迟不能发布,直至9月8日,财政部才通报了5家骗补典型案例,这才是冰山一角,详细的调查报告仍未公布。此后没多久,坊间流传了一张涉及72家企业92亿资金的骗补完整名单,在业内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轰动。但并未对此给出正式回应,据有关人士声称,该名单部分内容为真。
  
  无法想象,如此大规模的骗补若为真,无疑对产业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更为遗憾的是,中央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的打算。其后果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因骗补结果不明晰而收紧了银根,企业因补贴不能发放而陷入资金危机,上游材料企业因整车企业不能及时结款同样陷入了经营困境。骗补结果迟一天公布,业内企业只叫苦连天,整个行业的风险在上升。因此,在公开信息这方面,政府需要充分考虑民间的疾苦与诉求,及时公开信息对产业发展能够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
  

热门评论

上一篇: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引爆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

下一篇:电池技术突破困难重重 脱胎换骨仍需时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