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四大关键和五个技术趋势
- 来源:新智元 原标题:企业数字化成功转型的4大关键和5个技术趋势
- 2016/8/1 9:27:41
- 38147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四大关键和五个技术趋势
世界正处于重大的技术变革之中,特别是一场数字变革。我们的研究模型和分析显示,数字化正在主导经济的各个领域。
2015年,数字经济占经济总量的22%,并且在继续迅速增长。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从2005年的15%,增长到2020年的25%。
数字化渗透到了万事万物中,也带来了无处不在的、的改变:新的技术、新的解决方案、的数据量、传统与新系统交织、(企业内外)协作的崛起、新的同盟、新的初创企业……新的一切。同时在市场上,数字消费者也日渐成熟。他们对于服务、速度和个性化的期待有了巨大转变,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千禧一代不仅是新的一类消费者,同时是新的一类员工,他们有非常不同的期望和愿景。这是“生来就数字化”的一代,要求世界根据其需求而运转,对工作的组织方式也有新的期待。深层协作技术正在重新定义长久以来的雇佣规则。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和能力资产组合式的职业生涯正在重新架构劳动力市场,改变工作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这些改变并非分阶段逐步发生。事实上,变革已经成为新常态。我们对超过3100位IT公司和商业公司高管进行的技术调查显示,86%的高管预计,未来3年内,技术变革的速度会迅速加快,或者超过其行业的历史水平。许多企业已经对技术的影响和其自身所必需作出的应对感到措手不及,有些甚至对所需要实施的工作强度毫无招架之力。这些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当被问及在接下来的3年中,你预计你所在的行业技术变革速度如何时,有86%的IT公司和商业公司高管认为,技术变革的速度会迅速加快或者超过其行业历史水平。
但当企业喘口气之后,就需要开始变革其产品、商业模式以及所有支持流程。企业需要开发新的技能,学习其他更敏捷的基于更松散伙伴协作的跨系统工作方式。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思路来考察企业各个运作部门——特别是员工。用新的方法投资于员工发展、管理员工、帮助员工适应和拥抱变革都至关重要。业务数字化,而企业及其员工和文化也必须要数字化。
要克服诸多企业面临的数字化文化冲击,这听起来令人心悸。所幸已经有一些典范能带来启发。不仅有许多大型科技企业建立了生机勃勃的数字文化,还有其他领域的先行者在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例如,维珍航空作为总部位于硅谷的航空公司,已经学会像其周围的颠覆性科技企业一样思考。维珍航空进行了各种尝试,包括颠覆机票购买方式的机上社交网络。维珍航空甚至尝试和常旅客协作:有3万人在change.org上签名请愿,使得维珍在达拉斯爱田机场获得两个登机口。维珍用现金回报了请愿者,在企业上市前给常旅客提供了股权。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回报确实实现了:2014年维珍营收近15亿美元,IPO募得3.06亿美元。
企业文化转变的基石
充满活力而成功的数字化文化基于什么?有4个关键基础:企业需要努力为变革而生、由数据驱动、拥抱颠覆性变革、了解数字化风险。
1)为变革而生
4个方面中或许重要的是,企业必须为变革而生,这可能意味着改变企业运作的方式。以数字化企业需要的速度推进,意味着企业需要开发新技能、新流程、新产品以及全新的工作方式。敏捷化方法必须首先推行。“新IT”必不可少,包括驱动持续交付的DevOps运维模型和实践、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可规模化云部署、提率的软件及服务(Saas)、敏捷架构和协作平台。
这一切的结果是整个企业内所有人对变革的接受。不管员工职位如何,都需要对变革有预期、理解其影响,并通过增强和添加技能,来与时俱进。我们调查的企业与IT高管中,已有31%称员工培训的需求比三年前显著提高。先进的企业将是变革的赢家,将运用新的技术进展来增长和改善业务。
2)由数据驱动
同样重要(但未充分发展)的方面,是企业逐渐成为完全由数据驱动的组织。过去几年对企业内部提高数据和分析运用能力的讨论无数,但真正由数据驱动不仅意味着拥有更好的工具或技能,而是意味着改变企业各层级的决策基础。真正需要的并非依赖于直觉、过往经验或HiPPO原则(谁拿的钱多,谁的观点重要),而是让数据无处不在、随时可及,并用于支持在整个企业内利用洞察来进行决策。
这不仅意味着让人使用数据——机器也必须要能采集信息并据其行动。对鞋类和服饰电商Zappos而言,数据贯穿了广告投放和网站个性化流程,因为企业用数据来对客户作出关键性决策——明显的就是用数据来决定客户关心的是什么。Zappos市场分析团队结合内部和第三方数据,挖掘了两类有待发现和培育的客户细分群体。分析结果仍为广告,但是是有准确目标人群的广告。为了真正落实数据和客户文化,Zappos为4周内离职的新员工提供3000美金报酬,有效地辞去任何不认可企业对客户高度重视的员工。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