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专家解读系列文章之三:加
- 来源:原材料工业司
- 2024/10/12 11:33:36
- 25542
《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专家解读系列文章之三:加快推动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 助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 秦海林
近日,为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激发新材料产业创新活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领域新质生产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在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基础上,结合新材料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和特点,《建设指南》系统谋划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提出了五大重点领域、三大主要建设任务、四大建设路径、五大保障措施,更加明确了我国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一、加快中试平台建设对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加快中试平台建设是推动我国新材料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中试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关口。通过建设中试平台,可以进一步验证和优化创新成果在更大规模或更真实环境下的技术可行性,发现和解决创新成果在工程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管理和控制创新成果规模化生产成本,找到适宜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路径,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协同联动和深度融合。
加快中试平台建设是释放新材料创新效能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抓手。新材料产业具有更新迭代快、品种变化多、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源源不断的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新材料创新成果产出显著增加,材料领域国际权威论文发表数量、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分别处于全球第一和第三水平。为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效能、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材料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中试是完善创新链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发创新潜力的“金钥匙”。加快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可以健全我国新材料领域现有创新平台体系,加速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推动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中试平台建设是破解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难度大和专业性强难题的必要手段。新材料是典型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成果转化过程难度大、专业性强,对人才队伍、生产装置、控制系统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典型的流程型制造行业,新材料产业化需要依托专业化的中试平台,开展工艺装备放大熟化,实施“人机料法环测”全方位匹配调试,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此外,化工新材料中试对安全性要求极高,部分化工中试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工工艺,如果操作不当或处置不及时,会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建设高水平的新材料中试平台,配备专业化的中试人才、定制化的生产装置、智能化的控制系统等,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试验证方案和运行操作规程,可以确保新材料中试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提高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质量。
二、我国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现状及问题
我国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中试平台认定或管理办法,20余个省(区、市)开展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在推动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四川省高度重视中试平台建设工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组建省级中试平台公司,布局一批中试熟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依托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和工业门类齐全优势,四川省加快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成都市更是将新材料作为“建圈强链”重点领域,全力打造辐射西部地区的新材料中试服务平台,其中青白江区文澜智谷中试平台成功转化的多个新材料创新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交通、建筑等领域。又如,辽宁省高标准布局建设新材料中试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其中以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平台最具代表性。该中试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盟协会等优势资源,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了从市场需求到基础研发、项目中试再到产业化的成果转化链条,完成了多个精细化工项目的落地转化,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对照新材料中试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水平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新材料中试平台/项目获批难度较大。当前,部分地区出台了支持中试平台/项目建设的政策,但大都以方向性引导政策为主,在中试平台/项目的事前界定审核、事中跟踪监管、事后总结评价等环节缺乏针对性的细化政策措施,将中试平台/项目管理简单等同于产业化项目管理,导致中试平台/项目建设受到诸多现行政策制约,建设效果不佳。这在安全和环保要求相对较高的化工新材料中试平台/项目建设上尤为典型。部分地方将化工新材料中试平台/项目按照企业大规模生产项目进行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必须解决规划许可、环评审批、安评论证等问题,审批程序多、要求严、周期长,增大了化工新材料中试平台/项目落地难度。
二是新材料中试平台获得的资金支持偏少。中试环节资金投入大、失败风险高、转化周期长、产线复用性较低,各类经营主体对投资中试持谨慎态度。此外,我国中试投入主要依靠企业自筹,而欧美发达国家主要依赖风险投资。当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部分产业园区、科技中介服务企业等开展了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探索,但获得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多以政府财政资金和投资基金为主,与发达国家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相比,无法支撑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对设备更新、系统升级、人才培养等需求。
三是部分新材料中试平台综合服务能力较为欠缺。目前,我国部分新材料中试平台规模较小,中试技术服务覆盖面不够广泛,只能承担一些单项的试验验证工作,不具备面向某个行业或细分领域的综合试验验证能力,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定制式中试工厂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支撑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部分新材料中试平台缺乏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和对外服务管理机制,市场化运营能力不强,对政府财政资金依赖较大,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部分新材料中试平台尚未形成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及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中试过程中产生的实验数据、相关成果等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还未理顺,导致中试平台各个参与方利益无法有效保障,影响了中试平台的运营效果。
三、《建设指南》指引新材料中试平台科学规范建设
《建设指南》聚焦提升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出了加强新材料中试平台统筹布局的系列举措,实操性强且意义重大,为我国加快建设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提供了有力指导和具体抓手,必将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建设目标明确,指导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引导新材料产业集聚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和科技成果转化基础,合理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建设指南》提出,到2027年,力争建成300个左右地方新材料中试平台,择优培育20个左右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打造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开放式服务的中试平台体系。该目标清晰具体,为地方开展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提供了明确方向。
重点领域清晰,确定新材料中试平台的覆盖范围。新材料产业覆盖范围广、产品种类多,合理确定中试平台建设领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更好推动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建设指南》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战略需求,着眼关键短板材料和前沿材料两大类材料,聚焦“触类旁通”效应明显、行业进步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前沿材料五大具体建设领域,细化了每个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材料,有利于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向这些领域中试平台倾斜集聚。
建设任务具体,提出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材料中试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投入场地、设备、系统、人才、资金等资源,旨在提升中试平台的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指南》提出,中试平台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基础条件能力,可以提供满足中试需求的场地或厂房、专用设备、控制系统、测试仪器,以及安全、环保等配套公辅设施。二是技术支撑能力,具有较强的科技成果筛选与前景评估、技术验证与工艺熟化等核心能力,拥有由行业科研人员、中试工程师、经营管理人才等组成的人才团队。三是公共服务能力,具备提供概念验证、工艺开发、放大试验及其他定制化中试熟化服务,逐步拓展提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培育等全链条服务。
建设路径灵活,推动新材料中试平台可持续运营。市场化运营是新材料中试平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深圳、成都等地的新材料中试平台都在尝试建立多元化服务收入体系,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建设指南》支持企业、产业园区联合科研院校等单位,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建设运营模式,鼓励中试平台探索共同出资分担中试费用等机制,引导中试平台运营方规范对外服务承接程序和业务范围,支持中试平台运营方利用技术服务所得、成果转化收益等取得服务收入。
组织保障有力,支撑新材料中试平台做大做强。新材料中试平台的建设需要相关部门联动和地方政府支持。《建设指南》鼓励地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主管部门组织新材料中试平台的建设培育,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配套保障,在确保中试项目安全、环境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简化审批手续,及时开展建设情况总结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择优遴选,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新材料中试的金融服务。
上一篇:Stellantis CEO:欧盟碳排放规定将欧洲汽车业成本提高了40%
下一篇:《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专家解读系列文章之二:推进重点领域新材料平台建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