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6/7 10:29:30
15837
导读: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青岛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青政办字〔2024〕21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5月31日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培育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能级,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到2026年,我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高能级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海洋大模型与重点行业大模型国内领先,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赋能应用生态更加完善。
 
  ——创新能力。打造2—3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5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揭榜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任务15项以上,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集群发展。打造10个左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赋能应用特色园区,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加快构建资源集中、合作高效的产业集群。
 
  ——技术体系。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算力总规模达到12EFLOPS。存储总量达到1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30%以上,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0%。
 
  ——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与赋能应用,培育推广200个“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二、重点任务
 
  (一)算力设施“强基”行动
 
  1.统筹布局智算中心。加强绿色能源供给,统筹布局异构算力中心、智能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现有数据中心扩容升级,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高性能混合算力平台,打造集通算、智算和超算为一体的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算力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通信管理局,青岛海洋科技中心)
 
  2.优化边缘算力供给。面向用户侧、网络侧,按需部署高效边缘计算中心,促进“云边端”协同发展,支撑工业制造、交通运输、智能电网、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低时延业务应用,提升数据实时计算与业务处理能力。深化开源生态建设,降低设备多样化接入及算力服务门槛,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通信管理局)
 
  3.统筹调度算力资源。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加快建立全市算力统筹调度机制,引导各类公共算力及市场化算力资源接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全市算力“一张网”。推动建设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优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高算力服务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通信管理局,青岛海洋科技中心)
 
  (二)算法模型“铸魂”行动
 
  1.构建海洋大模型。依托现有创新平台,整合全国领先的海洋科研与大数据优势资源,突破一批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应用技术,加快打造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抢占全球海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制高点。(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大数据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海洋科技中心)
 
  2.发展行业大模型。聚焦国家级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突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支持行业企业加快智慧家居、智慧金融、智慧港口、智慧城轨、智慧政务等垂直大模型研发升级,打造细分领域领先的行业大模型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科技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市委网信办)
 
  3.拓展大模型应用。依托全市算力、数据和场景资源,支持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内外大模型企业合作,共建大模型实验室和公共训练基地,开展大模型与国产操作系统、智能硬件适配性研发,推动先进通用大模型、优秀行业大模型本地化接入、训练和商业化部署、应用,培育一批大模型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和典型创新应用场景案例,构建协同、开放、共享的大模型创新应用生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
 
  (三)数据要素“提质”行动
 
  1.全面推进数据资源化。推动全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为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按需汇聚、有序供给提供服务。提高工业大数据应用水平,支持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优化数据供给质量。(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探索企业数据资产化新路径,完善数据资产化管理模式,推进“数据资产价值与收益分配评价模型”标准落地应用,完善公平开放有序的数据交易市场环境。探索公共数据资产交易运作机制,鼓励市场力量挖掘商业数据价值,支持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为数据资产运营的便利化提供优质服务。(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3.创新推进数据产业化。探索建设重点行业和领域数据流通平台,依法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加快引育一批数厂、数商、数据经纪人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展数据采集、清洗、标注、质检等业务,做大数据产品供应和数据交易服务市场。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丰富数据安全产品,培育数据安全服务业态。(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网信办)
 
  (四)核心产业“固链”行动
 
  1.突破发展智能芯片。立足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基础,面向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积极招引人工智能加速卡、处理器芯片等智能硬件企业,鼓励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关键芯片国产化替代,提升图像、光电、声学、压力等智能传感器产品研发制造水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2.培育壮大智能软件。支持软件企业与硬件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挖掘、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复杂算法软件,面向细分行业应用提供模型库、工具集、算法包等人工智能软件集成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软硬件自主可控、兼容适配和性能优化,提升中国软件名城能级。(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全面做强智能终端。支持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智能家电、智能穿戴、VR/AR、AIPC等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丰富产品品类、创新产品形态。加快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运载工具的开发应用,超前布局面向未来的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产品,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五)创新平台“领航”行动
 
  1.打造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行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机构等创新载体,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高速列车、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领域国家级创新载体,鼓励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落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融合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创建一批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创新、异构系统智能交互等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示范,在人工智能中试验证、模型训练和算力算法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和产业化应用,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培育高能级企业创新载体。加快引进行业企业建立区域研发基地或总部,支持骨干企业培育创建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创新平台,主导或参与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制定,加快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创新产品,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级。(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六)产业生态“聚力”行动
 
  1.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园区。立足全市“一核两翼多点”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以人工智能产业园为核心,聚焦智慧家居、智慧港口、工业制造、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生命健康、深海空天等应用领域,集聚引进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科创企业,推动人工智能多技术融合创新与成果转化,打造算力服务支撑供给高地、软硬融合创新策源高地、智能化应用引领高地。(责任单位:崂山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全面提升特色园区产业承载力。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软件园等产业载体,打造算法模型产业基地;支持青岛蓝谷打造海洋大模型和智能超算产业基地;支持市南元宇宙产业创新园、市北大数据产业园、城阳数据要素产业园、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载体,打造细分领域特色园区,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定向招商力度,推动产业建群强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区、市政府)
 
  3.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聚焦算力算法算据和应用重点领域,积极招引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在青设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孵化基地,支持人工智能链主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赋能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着眼人工智能细分赛道,培育扶持一批“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小巨人”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民营经济局)
 
  (七)场景应用“赋能”行动
 
  1.人工智能+工业制造。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应用,全面建设自动化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发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一业一策、一企一案”赋能重点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人工智能+智慧海洋。实施全球数字海洋引领行动,打造海洋人工智能“算力+生态”体系,提升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域海岛管理、海洋防灾减灾、渔业资源利用等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智能筛选、分子结构预测、临床试验设计、合成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应用,加速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与成果转化进程。(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海洋科技中心)
 
  3.人工智能+现代农业。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现代种业数字化提升、智慧农机数字化服务提升行动,统筹现代农业综合管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广农田自适应感知、农机行为控制、智慧农场大脑等规模化作业新技术以及智慧畜牧业环境控制等典型应用场景,建设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新高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4.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加速提高交通运输一体化应用水平,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加速落地港口、城轨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用新一代城轨人工智能机器人,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推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构建“海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智慧运行与服务体系,实现综合交通网络的立体互联和出行服务的全类型覆盖。(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人工智能+医养健康。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建设,优化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拓展,开展医疗领域专科专病科研数据、智慧医疗大模型等智能医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争取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人工智能+智慧教育。依托智慧教育示范建设,绘制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一张图,运用学习认知状态感知、无感知异地授课的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室等关键技术,构建虚实融合与跨平台支撑的智能教育基础环境,完善纲要先行、一纲多本、教练结合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教育治理、课堂教学的场景化应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7.人工智能+文化旅游。提升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智能化、数字化服务水平,拓展虚拟展厅、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开发数字文化创意新产品,挖掘文化数据新价值。综合运用人工智能、VR/AR、数字人、元宇宙等新技术,打造青岛特色沉浸式数字文旅场景,推动线上线下文旅消费融合。(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8.人工智能+社会治理。深化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指挥调度、决策支持能力,拓展燃气供热、环境卫生、综合执法等应用场景。拓展青岛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应用领域,推动构建智慧应急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链,利用大模型、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培育“产业大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融通发展。(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应急局、市大数据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产业发展重大任务、重要政策和重点项目落实。积极发挥专家和智库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和智力支持。健全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产业监测分析、项目调度推进和企业跟踪服务,加快构建一流产业生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专班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二)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产业引导和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创投资本参与,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型人工智能企业和项目。常态化开展“工赋青岛”“未来城市”“百企百景”等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活动,以场景开放驱动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局、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三)强化人才支撑。落实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发展政策措施,加大人工智能紧缺急需人才招引力度,促进高端人才向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开展“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招引更多人工智能领域青年人才来青就业创业。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驻青高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实践型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对我市人工智能优秀企业、应用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鼓励行业协会、企业举办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展会、赛事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企业交流合作,提升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影响力。支持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技术产品推介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应用水平,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各区、市政府)

热门评论

上一篇:【政策解读】到2026年,青岛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下一篇:政策解读|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如何开展?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