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宜春工业经济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 来源:宜春市工信局
- 2022/9/13 9:36:24
- 22784
工业稳则经济兴。三年来,宜春坚持“开放创新、强攻工业”主战略,铆足干劲,满弓发力,不断激发工业焕发出乘数效应,奏响了工业发展之歌,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细数这三年,宜春工业实现了“六大变化”:
——从小到大,规模总量大幅扩张
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达984.9亿元、列全省第3位,预计今年可突破千亿元。营业收入实现4613.9亿元、列全省第4,预计今年可突破5500亿元。
——从后到前,增速跃升全省前列
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7%、28.8%和43.4%,分别排全省第3、第4和第2位,较2019年分别同比前移5位、1位和6位。今年1-7月,工业增加值、营收和利润,增速均列全省第二。
——从旧到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产业结构正快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交接,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7.1%,较2019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尤其是今年新能源(锂电)发展迅猛,1-7月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同比增长高达43.7%、87.6%、287.8%。
——从弱到强,企业实力不断壮大
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过50亿元企业3户、过20亿元企业34户、过10亿元企业96户、过亿元企业793户。今年营收过百亿元企业将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7户,列全省第1位,户数遥遥领先。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0户、列全省前列。
——从少到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0户,较2019年增加538户,占比全省13.27%,列全省第三。
——从散到聚,集聚水平稳步提升
全市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集聚度提升,共培育了12个省级产业集群和3个省级培育产业集群,数量均列全省前列。首位产业新能源(锂电)2019年营收174亿元,到今年预计可达1000亿元。
回顾这三年,在疫情持续、国际贸易复杂等各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宜春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定位,全力构建彰显宜春特色的“4+3+N”现代化制造业体系,用一个个坚实脚印跑出了经济发展“加速度”。
抢占风口,做强首位产业长板
宜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将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打造,坚持“用好资源换好产业”理念,成功引进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链主企业,带动科力远、光大环保等行业知名企业纷至沓来,赣锋锂业、紫宸科技、恩捷股份、清陶能源等落户企业纷纷增资扩产。创新推出重大项目专班制,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实际投资达230亿元的江西国轩项目一期建成投产,总投资500亿元、一期投资135亿元的宜春时代项目将于今年底主体厂房竣工、明年投产。8月中旬总投资285亿元的比亚迪宜春项目成功签约。1-7月,全市锂电新能源产业营收突破460亿元,年内有望突破千亿大关。
培育链主,做硬龙头企业软板
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优化整合成10条重点产业链,多位市领导亲自担任链长,其中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生物医药4条产业链聘请了发展顾问,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以及业务支撑部门,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围绕制造业领域八大优势产业链,建立各产业链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动态筛选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 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转贷资金、“财园信贷通”、工业技改专项资金等政策重点支持“链主”企业,设立不少于8000万元规模的全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链链主项目。
招大引强,夯实项目投资底板
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充分发挥产业链招商小分队协同作战机制作用,系统梳理与宜春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目标客户库、项目数据等信息,实现“靶向招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赣锋锂业、恩捷股份、哪吒汽车等一大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积极扩大投资,形成“虹吸效应”,吸引了一批配套企业落户。宜春时代、江西国轩两家企业在奉新、宜丰投资建设锂电产业链前端项目,带动联美集团、合肥动力等配套项目落户宜春经开区。开展“零地招商”,引导市内外上市公司、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股权合作等方式,对本地中小企业特别是僵尸企业和低效企业进行嫁接盘活。
抢占赛道,打造数字经济新板
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出台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加快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先后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宜春市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财政拿出资金对贯标企业和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进行奖励。联合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组织召开了“5G+工业互联网”交流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组织专家、企业面对面交流,及时宣贯新一代信息技术政策、知识及典型案例。先后引入广州博依特科技、北京万维云网等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机构,推动建筑陶瓷企业和化工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各电信运营商积极发力,主动下沉企业,开展企业数字化建设对接服务。积极贯彻落实省工信厅“万企上云上平台”专项活动部署,鼓励引导企业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支撑、安全管理等上云上平台,力促企业上云升级、降本增效。
提质升级,做优产业园区底板
工业园区是该市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全市建成11个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经开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省级工业园区4个,省级产业园区2个。2019-2021年全省工业崛起奖表彰中,园区发展专项奖该市占6个(全省20个),数量位列全省第1。加速完善平台,全市工业园区共建成公共服务平台377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6个。建成全省首个全口径工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宜春智慧工业平台,建成“赣西云”、“华为云”和政务云数据中心,在全市推广“主题产业园+标准厂房”模式,建成主题产业园31个,规划建设标准厂房1000多万平方米。共打造12个省级产业集群和3个省级培育产业集群,其中:五星级产业集群1个,三星级产业集群3个,星级产业集群总数位列全省第一。樟树工业园被认定为产业集群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示范园区。
创新引领,补齐产业平台短板
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宜春市政府与江西理工大学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建设中国宜春高新材料研究院,国轩高科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已正式入驻。2021年新增省级创新平台7家。全市新能源(锂电)产业共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创新平台23家,市级创新平台13家。江西国轩与宜春学院、江西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究。引进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10多名国家级锂电新能源专家人才与锂电企业对接。通过揭榜挂帅、科技创新券等形式,引导新能源(锂电)产业相关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宜春市关于支持重点企业使用人才专项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盘活用好人才专项编制,向锂电新能源头部企业倾斜。推动宜春学院、宜春职院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与锂电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个性化、订单式培养急需锂电产业人才。
原标题:宜春:工业经济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