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生猪养殖如何走出三年周期性怪圈?

来源:中国农机网
2019/1/4 11:23:23
26739
导读:我国作为生猪产销大国,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近半,养殖量占世界生猪养殖量一半以上,生猪产业体量巨大。
  【中国智能制造网 技术前沿】猪是五畜(牛、犬、羊、猪、鸡)之一,在我国一直以来就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可以说,猪与我们的渊源可谓是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开始了养猪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就可以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
生猪养殖如何走出三年周期性怪圈?
 
  我国作为生猪产销大国,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近半,养殖量占世界生猪养殖量一半以上,生猪产业体量巨大。生猪养殖是我国传统行业之一,其发展一方面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拉动,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城镇居民菜篮子工程的持续推进而得到政策利好推动,使生猪养殖行业得以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生猪价格波动性以及周期性的影响,近年来的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均居高不下,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
 
  生猪养殖行业的三年周期性怪圈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主要是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其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2006年猪价大跌,养殖户大量减少母猪的存栏,加之2007年的猪蓝耳病爆发,能繁母猪存栏量迅速下降;2009年的瘦肉精事件,猪肉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后虽然国家启动了收储冻肉,但由于整体供应偏多,上涨并没有维持多久,2009年12月份又开始下行至 2010年4月;从2007年开始,生猪养殖平均每隔三年就是一个周期。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出现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散养规模大,对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传统的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但又因其养殖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猪生产、加工与销售的脱节,因此出现了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的局面,从而形成一个生猪价格的波动周期。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疫病等突发状况带来的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不管是2006年的猪蓝耳病还是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的仔猪流行性腹泻,这些疾病的爆发一方面导致了部分生猪死亡,造成直接损失;另一方面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会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冲击,导致销售市场萎缩,侧面影响了生猪的养殖发展,价格下滑,生猪存栏量减少,而当疫病的影响减弱时,需求回升的同时生猪的补栏和出栏量却暂时供应不上,自然出现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导致价格回升。
 
  大数据解决猪周期信息滞后性困扰
 
  猪周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散养户难以及时、准确而有效地接收市场信息,从而盲目追随市场。可以说,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全面掌握影响猪价波动的因素,为有效破解“猪周期”难题提供了的决策支撑。
 
  目前,重庆荣昌区正在筹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且有望建成平台。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结合的全产业链溯源技术,可以实现生猪养殖从投入品到百姓餐桌全程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可追溯、可监控、可追责;可通过全面监控分析涉及猪领域数据,实现疫病预测预警,并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可通过分析废弃物处理和环境承载力监测数据,调控生猪养殖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可通过采集与分析全产业大数据,使养猪生产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智能化设备助力生猪规模化养殖
 
  毫无疑问,生猪散养农户普遍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都相对落后,同时对疫病的预测和防控能力不足,市场风险承担能力较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保监管的日益严格,越来越多的散养户逐渐退出生猪养殖市场,目前一些大型的以“公司+农户” 为主要养殖模式的企业兴起,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养殖成为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
 
  而目前我国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却面临着养殖设备落后的困境,智能化发展不足,仍然过多依靠人力来对生猪进行饲养,环境可控性差,生猪养猪机械化程度低。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专业化、智能化程度更好的机械设备将会更具市场竞争力。
 
  大数据支撑下的智能化养殖设备可以随时进行远程操作和监控,能够尽早采取措施排除隐患,提高存活率;根据猪的需求量对生猪饲喂进行智能化管理,实时数据采集,控制过程更加精细、快速和准确;智能化的数据备份功能,保证数据的稳定不丢失;在发生疫情的时间可追踪到病源猪,做到及时防控,将损失降到低。
 
  增强疾病防控意识,提高生猪养殖水平
 
  对于生猪疫病突发造成的市场波动,必须增强养殖户疾病防控意识,切实提高生猪养殖水平。在引种过程中就进行严格把关,规范程序严防引种带入疫病;对养殖户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树立疾病防控意识,注重养殖观念转变和养殖技术的提高;完善生猪养殖配套服务,建立生猪预警预报机制,为生猪产业的安全发展建立坚实的屏障,规避市场风险。
 
  在2018年11月26日农业农村部举行的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座谈会上,相关部门围绕非洲猪瘟防控、产业发展、市场保供进行了交流探讨。把握变“调猪”为“调肉”政策走向,分析市场蕴藏的机遇;看待主产区和主消区二元结构的存在,充分利用现有屠宰产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融合发展;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的竞争力;落实养殖企业防疫主体责任,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监管,遵法守规,坚守底线,不越红线。
 
  笔者小结:虽然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受到猪周期的影响还较为严重,但是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在生猪行业的深入应用,困扰着我国的规模化养殖以及猪疫病防控等问题都将会逐渐得到解决。
 
  而自2014 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旨在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对畜禽养殖业提出了更为严苛的环保要求,间接提高了生猪养殖成本,也无形中提高了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门槛,这对于整个行业长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近些年我国养猪业发展迅速,随着资本市场的涌入,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养猪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小散养户退出的市场空缺,逐渐由大型的规模化企业来填补,温氏、雏鹰、牧原、新希望、大北农、唐人神、禾丰等一众业界大亨养猪水平已经逐渐接近甚至赶上西方国家。
 
  (原标题:生猪养殖如何走出三年周期性怪圈?)

热门评论

上一篇:【技术】浅谈纺织设备的润滑管理

下一篇:二手双机推料离心机使用需要注意细节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