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无人机监管有利有弊企业该如何打破市场困境?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月初
2018/10/19 14:21:34
60388
导读:无人机监管措施的陆续落地,虽然缓解了“黑飞”、扰航等安全危机,但是也对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于业内企业而言,必须转变思路,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无人机监管措施的陆续落地,虽然缓解了“黑飞”、扰航等安全危机,但是也对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于业内企业而言,必须转变思路,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无人机监管有利有弊 企业该如何打破市场困境?
 
  近年来,无人机快速“爆红”,成为市场新宠儿。从个人航拍、影视拍摄、农业植保,到地理测绘、消防救援、应急通信,无人机应用愈发普及。但是,由于无人机“黑飞”造成的扰航、伤人事件不时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加强无人机监管的呼声一波高过一波。
 
  监管日益严格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崛起,推动了我国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以大疆创新为代表的中国无人机企业影响力与竞争力显著增强,占据了优势。不过,无人机安全事件频发,不仅对公共安全、航空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加强无人机监管已经迫在眉睫。
 
  要想切实强化无人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是步。2017年4月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无人驾驶航空器专项整治方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以细化各环节管理、健全标准体系。
 
  除了法律之外,技术手段的完善也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无人机制造厂商不断普及电子围栏等技术的应用,在源头控制无人机的飞行范围;另一方面,各国为及时发现、处置无人机,正加紧研发各种反无人机技术,如红外、雷达探测和激光、物理拦截系统等。
 
  随着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完善,以及反制技术的增多,无人机监管形势日趋向好,大规模无人机扰航事件没有再度发生。当然,无人机安全问题并没有完全绝迹,未来在继续关注法律、技术这两方面外,也需要重视解决在人才培训、申请流程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市场面临困境
 
  虽然监管措施的落地,让混乱的“黑飞”局面得以控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无人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过,在短期内,监管力度的陡然加强还是对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施加了很大压力,导致销量持续走低。
 
  业内人士指出,无人机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促使消费级无人机使用趋于有序,但是市场规模的增长受到了冲击,许多公司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滑,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无人机企业,生存环境变得更为艰难。
 
  目前,人们常见的民用无人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工业级无人机,二是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主要应用于专业领域,例如农业植保、消防救援等;而消费级无人机则主要用来航拍、自拍,更为常见,也是“黑飞”、扰航等事件中的主角。因此,相对而言,消费级无人机受到的影响明显更大。
 
  企业生存有新路子
 
  面对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困境,相关企业该如何主动作为,寻找到一条新的光明道路呢?从监管政策和行业形势来分析,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企业应主动对接国家政策要求,不断通过升级技术、服务、营销体系,来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无人机。同时要坚持走创新、质量发展之路,摒弃低端化、价格战的旧有思维,利用差异化优势突破市场瓶颈。
 
  二是企业应“想顾客之所想”,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操作技术、实名登记、空域申请等培训,来解决他们对于“飞不好”、“不敢飞”、“怎么飞”的疑虑,用一站式服务等手段来增强消费者信心,终回馈到公司的市场销售上来。
 
  三是企业可以转变发展思路,不要拘泥于消费级无人机这“一棵树”,积极向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寻找新机遇。另外,也可以通过开拓无人机表演、无人机服务等新业务,来弥补无人机销售的萎靡,甚至是获取更大的市场利润。

热门评论

上一篇:物联网政策密集落地 新型智慧交通体系加快建立

下一篇:语音人机交互技术蓬勃兴起 多元化应用值得期待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