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飞”治理带来新机遇反无人机市场加速升温
-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 编辑:月初
- 2018/6/29 14:58:02
- 56494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凡事都有两面性,无人机的发展与普及为诸多行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是也导致“黑飞”、“扰航”等事件频发。面对当前困境,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发展反无人机技术也成为主流趋势。
“黑飞”治理带来新机遇 反无人机市场加速升温
如今,无人机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国家名片”之一,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应用范围日渐扩张,解决了农业植保、影视拍摄、应急通信等诸多行业的难题。不过,随着无人机保有量日益增长,普及度进一步提升,也引发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安全隐患。
无人机“黑飞”亟需治理
近年来,军民融合发展为无人机行业提供了关键发展契机,无人机开始由军用向民用快速延伸。经过业内企业的不懈努力,无人机性能愈发全面,消费级产品的成本也持续下降,价格瓶颈不复存在。因而,易操作、灵活便捷的无人机受到了科技爱好者与各行各业的青睐,市场一派繁荣景象。
无人机具有多重特点,赋予了其在应用端的显著优势。目前,无人机在地理测绘、农业植保、影视拍摄、消防救援等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同时在数据收集方面的巨大潜力也正在加快挖掘当中。无人机的不仅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一大批新生业态的发展。
不过,无人机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一系列隐患开始显现。2016年以来,无人机“黑飞”现象时有发生,逐渐引发社会关注;2017年,无人机“黑飞”、“扰航”事件更是频频发生,引起了民众的恐慌与政府的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头两个月,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威胁民航安全的事件就发生了12起;4月21日,成都双流机场接连遭到疑似无人机的无人驾驶航空器扰航,直接导致了58个航班备降、4架飞机返航、超过1万名旅客滞留的严重后果。
虽然这些事件发生后,我国各级政府相继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遏制无人机“扰航”与“黑飞”,但是在整体形势大有改善的背景下,2018年仍然出现了数起无人机非法飞行、“扰航”和伤人的事件。
无人机大多体型较小,但是一旦不慎撞击飞机或是跌落碰撞人类,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与伤害。无人机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亟需治理,在如何管控这一现象上,也出现了多种方式,其中加强法律监管与发展应对技术成为主要手段。
“反无人机”市场逐渐升温
针对无人机“黑飞”与“扰航”等问题,我国相关主管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强对无人机生产、销售、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
2017年6月1日,我国首部无人机实名登记法规开始实施,要求在 8 月 31 日前完成实名登记手续,否则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一年后的2018年6月1日,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无人机经营性飞行活动做出了详细规定。
而在国外,近日美国参议院也通过了《防止新威胁法案》,允许司法部和国土安全部在城区部署反无人机技术。只要司法部或国土安全部认为无人机对“受保护的设施或资产”构成“威胁”,上述机构就能“使用合理的武力来阻止,破坏或摧毁”无人机。
正如美国的司法实践,解决无人机的“黑飞”难题,除了法律法规的监管,也需要相关应对技术的支撑。因此,为了更好地防范无人机非法活动,反无人机行业开始迅猛发展,市场增长态势愈发积极。
当前,主要的反无人机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干扰阻断类、直接摧毁类和监测控制类。部分反无人机系统更是能够做到对无人机“探测、跟踪、识别、击落”一体化,以切实保障关键基础设施与特定区域的安全。
近几年来,反无人机企业发展势头几乎不亚于无人机企业,同样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与支持。据相关机构预测,反无人机市场将维持约25%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1亿美元。鉴于无人机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完善还需时日,反无人机行业未来的机遇还有很多。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