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几近成为有些地方和单位专家、教授的“活期存折”
时间:2013-08-08 阅读:2120
很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我国的许多科研项目水平赶不上发达国家,往往把原因归究于经费匮乏、实验条件落后。然而,近年来有关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在不菲甚至巨额的科研经费面前出现迷失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人还为此掉入了违法泥潭。如何管好、用好这笔本该定义明确的钱,考量着科研人员的良知和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在业内几乎已是潜规则,包括扩大开支范围、擅自调整预算、突击购买设备等。2010年,仅国家*查出的资金就达数亿元。据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的钱流失在项目之外。
在有些地方和单位,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现在科研经费大多实行课题组组长负责制,很容易成为这些专家、教授的“活期存折”,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而且,借开(结)题会、研讨会、评审会之名突击花钱,也是圈里公开的秘密。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项课题的经费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不等,其中自然科学类的课题经费更是“一掷千金”。有博士生告诉记者,每到开完一次研讨会后,他们就会忙着造单据、贴发票,有的干脆从非法渠道买来,只要注明“会务”“餐饮”“资料”“专家咨询费”等名目,就能大量套现。
课题导师变身“老板”
那么,为什么科研经费会“多”到可以任意挥霍的地步呢?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说,国内课题的预算与实际开支的差距,是导致科研经费存有“寻租”空间的主要原因所在。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说,科研经费是伴随科研课题而来的,基本上源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所谓纵向就是指来自国家、省市、部委等上级机关的课题,而横向课题则是指来自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关系课题”。一般来说,纵向课题的经费,财务审计会比较严格和规范一些,而一些横向课题的经费则要宽松许多,“发包”单位大多只求一个研究结果,至于经费如何使用则很少仔细过问。
由于审计规范的纵向课题带有政府行为,属国家或省部级的课题,往往在投入上会“不差钱”。这就造成了有些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拼命要“跑部”争取项目。在我国,课题的负责人也有着“老板”的别称,因为他们是课题经费的实际掌控人,他的科研团队成员,包括助手、学生等,都是为其打工的“马仔”,因此,业内也有“导师吃肉,学生喝汤”之说。其中,无论是膘肥的“肉”还是鲜美的“汤”,皆出自科研经费。
经费“黑洞”源于机制
据了解,我国科研经费近年来年均增长20%以上,每年投入高达上千亿元。科研人员的职务犯罪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有一个显著的“行业”特点,一旦专家、教授涉案,其所负责的科研课题包括*项目,就会深受影响甚至被迫“停工”,这个损失是极大的。
“实际上,在目前的科研体制下,科研经费‘黑洞’是常见现象。”教育时评家熊丙奇说,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科研机构的薪酬制度是“基本工资+津贴+奖励”,而津贴、奖励部分大多是由科研人员、教授自己去挣的,这就是“科研提成”。一般来说,纵向课题的提成比例在10%左右,而横向课题的提成可高达40%,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尚未开始,一部分资金就已经进入了课题负责人的腰包,而这还是规定允许的。
在“什么都能报”“什么都敢报”的机制下,大到买房与买车,小到给孩子买个铅笔或玩具,都能从科研经费里开支报销。如此,在某些课题组或课题负责人身上不出大问题、不违纪违法,才是怪事。
俞立中说,据他了解,在有些国家的高校,如果一名教授拉来一笔项目经费,必须把其中50%左右的钱交给学校,纳入学校财政,另一半钱才由教授支配。
因为,教授在开展这项科研时,必然会使用学校的实验室,还要动用在校研究生或其他助教团队的力量,而且,教授从事的科研工作,也是计入一定工作量的,学校还会付给他工资,所以,交出一半经费给学校是理所应当的事。俞立中说,作为本市*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校,将来上海纽约大学的科研模式,也会考虑引入国外高校的通行做法。
标本兼治预防*
去年底,*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要求科研人员严格遵守财经法律法规,坚持科研经费统一管理原则,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科研人员不得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研经费,购买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设备、材料。不得虚构项目支出、使用虚假套取科研经费;不得虚列、虚报、冒领科研劳务费,用科研经费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不得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
“意见”“规定”看起来都很硬,但在熊丙奇看来,要堵住科研经费“黑洞”,还得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包括取消“科研提成”,对科研人员实行阳光化的“年薪制”,避免科研人员靠课题经费致富,但同时也要保障其过体面的生活;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信息公开机制;打破行政主导科研资源配置的模式,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如果不改革科研体制,增加的科研经费,很可能不是增强我国的研发实力,而只会养肥一批“蛀虫”,败坏我国的学术肌体。
胡申生提出,治标更得治本。因为,我国的许多科研课题本身就先天存在问题——是否需要那么多靠经费养活的科研项目?中国已是世界科研论文数量*大国,八成课题随着“研究”结束被束之高阁,根本转化不了生产力和社会效用。拼命争课题、马虎搞研究、应付做评审,这样的“课题教授”“课题专家”引导机制,是造成学术*、科研经费“黑洞”的主要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