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

登录

王吉涛:“互联网+金融+产业”或将是趋势

发布时间:2016-08-02
浏览次数:31836
  【中国智能制造网 访谈】我国经济增长“L”型短期内难以改变,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的推进,产业热点必将发展变化。在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下,金融企业和实业企业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
  
  王吉涛:“互联网+金融+产业”或将是趋势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与产业的如影相随,究竟会带来什么?未来将会走向何方?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爱钱帮CEO王吉涛。
  
  记者:在经济转型以及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金融企业和实业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哪些改变?
  
  王吉涛:中国正处于新的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新的经济周期必然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而这意味着发展逻辑的变更,也意味着产业热点的迁移、资产配置的调整和运作模式的改变。在目前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浪潮席卷的背景下,金融企业和实业企业的关系也在发生改变。
  
  核心竞争力的转变。目前的持牌金融机构,尤其是经历过多轮经济周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很强,既有资金和风控优势,又有支付端和网点优势。但是随着社会信息的互联网化及数据化,数据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业企业掌握交易核心数据,互联网企业逐步通过交易的场景化获取核心数据,尤其是实业企业利用所掌握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数据慢慢开始渗透到金融领域。
  
  产融结合方式的转变。原来实业企业的思路可能更多的是收购金融牌照,通过金融业务来反哺实体业务。但实际上,单纯的堆砌金融牌照并没有为实业企业或者其上下游企业带来多少进步。但互联网金融出现后,互联网化对产融结合带来的影响要深刻很多。
  
  利润空间的转变。中国在过去10年主要的发展驱动力是投资,辅之以金融的牌照管制,使得金融行业的利润较高。但随着产融结合持续发展,金融端的利润不会再像过去10年那样丰厚,产业端的利润也不会再像过去10年那么微薄了。这种结合会在充分竞争的领域把利润压薄,然后在有核心优势的领域把利润抬高。
  
  记者: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吉涛: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周期与互联网浪潮碰撞的一次必然选择。互联网金融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市场时机,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金融机构以目前的体制机制很难真正满足中小微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二,个人财富增长,对投资产品的需求迫切。第三,“金融脱媒”进程加速,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加速。未来的金融创新将主要基于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第四,互联网的高覆盖度、快速复制性拥有后发优势,摆脱传统金融依赖营业网点、资本和人力密集型的局限。
  
  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行业的裂变。随着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短期内,一定程度上让金融行业从严格管制和纯粹分业,走出了一定混业和去中心化的趋势。资金端入门瓶颈的被打破,使得拥有核心资产的企业拥有了极强的动力冲进金融行业里。尤其是很多大企业觉得在特定细分资产端的掌控力度其实比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要更强。未来可以想见的是,除了以银行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外,也许会形成以P2P或者以为核心的一种组织模式,尤其是那些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公司,比如说很好的资产端、很好的数据基础。很多实业企业依托于自己的数据基础,已经开始意识到通过互联网金融,可以撬动很多被压抑的信用资源。
  
  记者:您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吉涛:一方面,参与主体多样化。比如网络借贷领域,多数网络借贷展现的只是原始形态,即使这种原始形态是初期的群雄逐鹿状态,只要有一两项核心资源就可以进入这个市场。同时,行业在不断衍生出多样化的机构和团队,比如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机构、征信机构、交易结构服务机构、催收机构等。
  
  另一方面,大而全将逐步演化为碎片化、垂直协作的生态系统。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大而全的模式,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而互联网金融是垂直于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环节,可能一家公司只做传统金融机构业务中的一小块,很多公司一起搭建起一个完整的业务链条。互联网金融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于高质量、开放的生态系统,利用标准化产品,引导借款人和属地化的合作机构,逐步加大利用大数据做风控,搭建征信基础,强调投资人体验和参与,形成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记者:您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竞合关系?
  
  王吉涛:资产端发生的竞合。之前做互联网运营的一些机构,今年有很多已经变成专门供应资产的机构。他们变成了前端的项目开发机构。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过程中,单纯靠金融手段发掘资产已经越来越难,资产提供方碎片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数据拥有者和场景拥有者有望成为金融行业资产端的强者。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一般掌握核心数据,借助互联网金融中多样化机构的专业外部服务,就可以很轻松的成为一个类金融机构。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让大家生活中的每个场景,租房的场景、吃饭的场景、停车的场景等,都具有一种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这些场景拥有者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消费金融。资产端碎片化的趋势已经出现,但只要抓住一个,就会形成批量化的概念。
  
  资金端发生的竞合,持牌金融机构目前在资金端还是有优势的机构,一方面由于品牌优势和时间用户的积累,另一方面因为有牌照优势,交易结构的搭建方面拥有更多的灵活性。而现在一些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样明显,比如阿里、腾讯、海尔、联想等。他们在老百姓心中的品牌形象,这种安全度的感觉与传统金融机构不相伯仲,例如各行业领先企业、上市公司、央企和地方国资、有流量的互联网平台等。金融行业的品牌溢价会变得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公司资金端的成本会越来越低。纯团队起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品牌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所以只能在其他方面提升资金端的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产业”也许会成为一种趋势,金融端的利润会越来越薄,产业端的利润在增加,利润在金融和产业端的分布是动态演进的。产业进行垂直细分后,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尽量只做一两个行业,然后把互联网、金融和产业三者打通,借着“+产业”这个模式进行差异化竞争。总体而言,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端仍具有稳定性、大体量的优势,也在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对象。但受各种类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冲击,传统金融机构作为唯一资金匹配方的地位已经动摇,品牌溢价及风险定价地位都在减弱。
  
  支付基础的变迁。随着第三方支付、直销银行、券商账户的出现,互联网金融机构接受基础清结算服务的合作空间被打开。这还将带来几个可能的变迁:一是用户界面的账户体系的多元化。原来我们只有银行账户,但是现在还有微信账户、支付宝账户、证券账户,甚至还会有网络借贷账户等。二是多个账户体系代表着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又会衍生出新的需求,比如专门做信用卡管理的机构。账户使用会是场景化、多元化和统一化同时存在的状态。三是在投资、消费、跨境贸易、企业理财等方面,第三方支付与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合作会不断创新。四是用户体验和品牌将成为支付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牌照,互联网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的竞合关系会非常明显。
  
  金融服务模式变迁。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金融服务的场景化、便捷化、数据化、智能化将会主导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包括传统实业公司)的竞争与合作。
  
  金融服务的细分领域迎来创新者。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多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传统金融机构是个大而全的角色,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大多都是以某个细分领域为市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创新一般始于金融行业的边缘化领域,比如用户体验、价格、供应链、流量等。

上一篇:全球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张的背后推动力是什么?

下一篇:黄中医智库创始人兼CEO周晋:站在中医医生背后的“大数据”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