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

登录

陈卫东:服务机器人行业 预见方能遇见

——专访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专家陈卫东教授
发布时间:2016-05-05
浏览次数:31089
  【中国智能制造网 专家学者】当下许多发展中的企业为服务机器人行业表面的繁华所惑,在没有进行深入调研的情况下,便涌入这个领域。先天不足的准备,让很多企业目前的发展或多或少处在力不从心的“迷茫期”。
  
  洞察到这一现状,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约见·服务机器人界”特邀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专家陈卫东教授“预见服务机器人行业”,以期让迷茫中的企业早日“遇见更成功的自己”。
  
  体验热情实用与需求
  
  当年,陈教授带领团队于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了智能轮椅和智能导游机器人。在环境复杂的展馆,现场观众多次与机器人亲密互动,有些观众甚至坐到智能轮椅上亲身体验自动驾驶的乐趣,被从某一个位置送到不同的展台,同时智能轮椅通过语音和屏幕以多媒体的形式向观众讲解展品,突破了以往只能远距离地观看机器人表演的限制,这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意义。就算上周横空出世的美女机器人“佳佳”,大多数人也只远远看到她的美貌而已。
  
  陈卫东教授
  
  令陈教授在今天仍记忆犹新的是体验者热情的反馈。现场有观众主动询问:
  
  什么时候机器人产品能够面市?
  
  哪里能够买到?

  
  他们表示自己家里有残障的亲友,特别需要机器人设备和技术帮助他们多增加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观众的反应是在体验过机器人带来的便利之后,流露出的自然真诚需求,这让陈教授团队看到也更加确认了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研究的方向和前景,包括手术、康复之类的医疗机器人是陈教授研究的重点对象,会尽快走向市场,让有需要的人少一点痛苦,让他们的亲友少许多负担。
  
  行业掣肘感知与交互
  
  沉浸机器人行业已有二十多年,陈教授在移动机器人关键技术如地图创建、定位、导航、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同时经过用户应用、世博会和机器人比赛等不同方式的实践经历,也使得陈教授对于服务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有更切实深入的见解。
  
  陈教授认为,服务机器人发展有三大技术挑战。其一在于服务机器人工作的环境与传统的工业环境不同,是动态的,是没办法事先预知的,要求机器人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根据环境调整自身的行为,这需要机器人具备对更高的环境感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其二,在于服务机器人和人关系更加密切,有时是物理上的直接接触,要求服务机器人更加安全,如何开发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机器人是当下关键的技术难题;其三,人和机器要实现密切交互,需要机器人理解人的意图,并在行为和动作的控制上自动适应人类,才能实现相互协作,也是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身体力行人才与企业
  
  针对以上难题,陈教授团队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早已着手行动。为了解决嘈杂环境中定位问题,他们开发了高鲁棒性的定位算法,主要解决机器人在人流密集的场合,很多环境特征被遮挡的情况下,实现高度的可靠定位。现在他们仍在着力发展定位和导航技术,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移动得更加快速、和。
  
  于人才培养方面,十年前陈教授已组建团队自行研制了模块化教育机器人系统,把机器人软硬件系统以模块化的方式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发机器人,并提过组织机器人比赛和开发小组的技术答辩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企业研发机器人所需要的人才。
  
  于目前纷纷兴起的企业,面对服务机器人领域存在众多的机会,陈教授建议这些企业能深入分析市场的需求,抓住市场未开垦的需求方向,深入耕耘,在某一个领域,做出差异化的竞争,而不是一窝蜂地涌入类似的领域,过渡地竞争。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才能达到共享市场的局面。

上一篇:李德毅:谈人工智能22次说到“记忆”

下一篇:杨春立:“互联网+制造”加速智能化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