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

登录

卢秉恒:中国智能制造有望进入方阵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
发布时间:2016-02-19
浏览次数:1679
       【中国智能制造网  专家学者】2015年11月26~27日,“第28届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论坛暨2016年运营形势研讨会”在重庆永川举行,本文根据卢秉恒在会议上的主题报告录音整理而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收入的86.70%,占出口总量的95.09%。中国制造的GDP占世界GDP的20%,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中国的制造业在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上几乎是先进国家的2.2倍,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中国制造必须走向。

  中国制造什么时候进入世界方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家电、汽车和飞机行业发展的三次浪潮,家电行业采用全面引进方式,满足了市场需求;汽车工业的中外合资策略,与初的目标渐行渐远,丧失了自主品牌;飞机制造正在向发展,由于技术买不来,核心制造装备会不会拖后腿?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其实飞机制造只是制造的一个典型代表,核电、风电、高铁也都属于装备制造,这些技术的发展表明中国制造正在一步步走向。
    
  “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自动化,终实现智能化的过程。现在的中国制造正处在工业3.0阶段,同时向“工业4.0”方向发展,在自动化方面国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计算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外,现在很多的飞机制造企业,以及包括汽车制造企业在内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都做得非常好,工人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生产进度以及每个零部件的使用情况。但是在做CIMS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对装备重视不够,导致工艺与装备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机器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30年,仍然没有形成产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和驱动系统等产业化瓶颈仍存在。
  
  我国开展数控和机器制造装备专项以来,取得了突出成果,包括数控重大专项取得重要成果,五轴数控系统与五轴联动机床实现突破,发电和造船等一大批关键装备投入使用,解决了领域需求。目前产业化正处于艰苦攻关期,应加强产业化,理顺推广政策。“04专项”汇聚的十大标志性装备实现了发展,已经生产出世界上大的数控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国产大型快速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在国际竞标中一举囊括福特汽车5条轿车冲压生产线,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为70%,国外市场也占据了40%;国产精密卧式加工中心,与国外产品同台竞技胜出;华中数控对沈阳飞机公司的30多台进口机床“换脑”成功,都运行得很好。航空航天部门已经考虑到国家的信息安全,正在大量采用04专项的产品,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成绩有信心。
  
  当然,受当前制造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机床行业形势在全面下滑。即便如此,依靠较高的研发水平,很多企业整体的市场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飞机和汽车的发动机技术主要依靠进口,计算机的芯片80%以上是进口。我们把中国制造按照经济规模、效益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评估,对每一项打分,打出总分中国是80几分,美国160分,阶段性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为此,《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发展目标,勾勒出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线路图,提出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2045年中国制造业可望进入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全社会协同创新,推进《中国制造2025》
  
  进入“工业4.0”各国都有自己的优势。德国的优势在于产品质量过硬、工业基础雄厚、工艺严谨。美国的优势是社会创新、高科技优势,集聚全球资源与精英。中国的优势是内需市场很强劲,人力资源丰富,以及工业体系比较完整。但是中国也存在内需市场不注意保护,人力资源丰富但创新精神不足,以及工业体系完整但主要处于中低端水平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以追赶与跨越并行的策略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追赶与跨越同时进行有很多好处,比如在质量方面,我们和工业强国差距很大,还处于“工业2.0”的水平,但如果用“工业4.0”、智能系统去做质量,那可能就不需要完全依靠认真的工匠精神去保证质量,而是靠智能系统通过检测、反馈、分析以及智能等手段来保证,因此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加快我们的追赶步伐。但是这需要大规划下的市场驱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集成以及创新人才目标的教育改革,即需要全社会的协同。
  
  全社会的协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市场协同方面,进行以国家意志主导的市场引导,培育企业和人民大众为培育民族工业贡献、支持国产品牌的意识。在金融、科技与产业的协同方面,改善制造业的资金环境和财税政策,资金需要给予实体经济更多的支持,同时制造业也必须增加自己的利润率。在产学研协同方面,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产品的选择是创新的起跑线,并应成为投资研发、成果应用和集成创新的主体,同时要突破企业围墙,将全国资源优化,让知识流动起来。

上一篇:冷单:从六方面扶持智能制造的发展

下一篇:何作庥:全球能源互联网比“两弹一星”还重要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