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人工智能的先行者
——科学家王海峰人工智能兴趣源于阿童木
- 发布时间:2015-11-24
- 浏览次数:50960
王海峰
铁臂阿童木
对人工智能初的兴趣,发生在王海峰先生小学的时候:他迷上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天马博士因为一场车祸痛失爱子,为了缓解伤痛,博士按照儿子生前的模样制造了一个机器人——阿童木。这个拥有10万匹马力和7种武器的小家伙本领超常,它一边同各种恶势力作斗争,一边坚持在人类和机器之间搭建友好桥梁。
铁壁阿童木
“我那时候不知道这是科幻故事,还以为是真的。”王海峰回忆,他穿一件浆洗得有点旧的蓝色衬衫,眼睛很大,这让他在平静的时候也表现出一种颇为愉悦的放松感。那年他9岁,对未来的设想是——每个人都会很快拥有一个“可以上天入地的”、属于自己的阿童木。很多年以后,当王海峰成为人工智能研究者,加入制造“阿童木”的队伍时,人们仍然在为“阿童木”是否会出现、到底什么时候出现而争论不休。王海峰经常遇到对此好奇的人,他们往往会用一种跨越式的方式来提问:“有一天机器人会比人类更强大甚至毁灭人类吗?”
这个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引发的分裂。未来学家、科幻迷、对科技一知半解的文艺爱好者们提前感受到了恐惧,他们为机器将具有自由意志的假设所困扰,甚至斯蒂芬·霍金这样非计算机领域的大科学家也在关心:弗兰肯斯坦会出现吗?人类会不会创造出失控于自身的邪恶智能?但当我们用这类问题(“库兹韦尔认为30年后的2045年,人工智能可能超越人类智能,你怎么看?”)去询问任何一位人工智能研究者,得到的都是他们好脾气的、却令人扫兴的回答。“这太乐观了”、“这是未来学”(言下之意不是科学)、“你知道吗,飞机刚造出来时人们叫它人工鸟,但现在我们不需要担心它会下蛋”。王海峰的答案温和一些。“我会说这个还是很遥远的,”但他立即又补充了一个熟练的比喻,“现在谈论机器人是否会反噬人类,就像今天开始考虑如何在火星上打地基建房子一样多余。”
王海峰所从事的人工智能研究是这个时代时髦的谈资之一。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人类智能的实质,并开发出一种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方式做出反应的机器智能。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香农为首的几个年轻科学家在一场探讨机器模拟智能的聚会上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被视为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几个研究组很快在美国建立起来了,同年一个叫逻辑理论家的程序问世,它能证明罗素《数学原理》中的38个定理。1962年,名为Checkers的西洋跳棋程序先是打败了它的,继而打败了美国一位州跳棋——Checkers具有学习能力,能在下棋的过程中自动积累经验,这迈出了机器智能模拟人类学习过程中惊人的一步,“人工智能”这个名词从这一年开始轰动世界。
但人工智能在接下来几十年的发展并不如预期。Checkers无法再打败更高一级的跳棋,而在其他领域,比如一度被人们寄予巨大期待、认为可以短期实现的机器翻译,可行性也受到严重质疑,发展一度停滞不前。到了19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人工智能研究已走向低落,那种“强人工智能”概念,即香农他们初想要实现的有真正推理能力、解决能力,甚至有知觉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不再被看好,甚至被认为是浮夸的。
狂想曲回到了初的7个音符之上。令人工智能重新回复生机的驱动力由实验室里的冲动转变为工业界的实际需求。而专家系统的出现则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从思维规律的探索走向专门知识的巨大转折。在今天的世界,主流的人工智能意味着它所包含的那些细分领域: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音技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现在很热的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分支)等。有意思的是,这些领域一方面互相交叉一方面又彼此分裂——所以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王海峰会告诉我们,在一些底层的算法上他们会用到譬如机器学习的模型,但同时他也有可能和我们一样听不懂一场关于计算机视觉的前沿报告。
“度秘”来了
当然,大部分好奇于人工智能的人并不会真的对计算机程序里那些复杂枯燥的0、1代码感兴趣。他们谈论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在谈论《她》中拥有迷人声线的萨曼莎以及《超能陆战队》中“萌萌的”大白。
王海峰现在是百度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技术副总裁。浪漫地想象未来,那是科幻迷们的事儿,他要做的是脚踏实地地探索通往未来的路——通过人工智能,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他们此刻或不远的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百度机器人助理-度秘
这位人工智能科学家显然对谈论自己的产品有更大的热情。2015年9月8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的新产品“度秘”就来自王海峰团队。实体化的“度秘”是一个叫小度的机器人,由一条机器手臂推送到李彦宏面前。当这个白色玩偶般的家伙完成了李彦宏“订两杯中份拿铁”的指令时,台下掌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