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

登录

马仁敏:科研需要分享也需要碰撞

——北大物理学院任教
发布时间:2015-10-21
浏览次数:14936
    【工控中国  专家学者】激光器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而多年来驱动马仁敏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是否能利用纳米激光器作为现代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核心驱动力?”
  


  马仁敏:科研需要分享也需要碰撞
 
  从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再到去年作为“青年千人”回到北大物理学院任教,马仁敏一直在努力印证这一问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马仁敏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2009年,他参与研制出了世界上等离激元激光器,这是当时世界上小的半导体激光器,此成果引起了《科学》《自然》等世界学术杂志的关注。杂志评论认为,“此项研究将激光器缩小至电子器件的尺寸,让芯片上光互连、单分子检测等应用变成了可能。”而《MIT技术评论》2010年发文纪念激光器被发明50周年,文中给出了包括诺贝尔获奖项目在内的9个具代表性的激光器,马仁敏及其伙伴们的这一成果也位列其中。
  
  “小的器件是做出来了,但那需要在液氦条件下的极端低温环境中才能实现。”马仁敏告诉记者,要让纳米激光器走向实际应用,必须要将液氦低温坏境变为日常室温环境。2011年,室温条件下工作的纳米激光器在马仁敏的主导下又诞生了。《科学》《美国新闻》等学术刊物和媒体对此成果给予了很多关注,评论者认为“研究者发展了一项新的激光技术可以使纳米尺度激光器工作于室温,克服了纳米激光器走向实际应用的一个主要障碍”,此成果“将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从事等离激元激光器的相关工作。”
  
  2012年,马仁敏等做出了一种波导嵌入型等离激元激光器。这一研究被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纳米尺度科学、工程与技术分会的创始主席在发表于《科学美国人》的一篇文章中列为五种令人兴奋的纳米前沿技术之一。这项成果是关于解决纳米激光器出射光的发散问题。“激光器越小,光发散得越厉害,这是由光本身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怎样克服这个现象?打个比方说吧,这就好像大坝上的口子流出来的水散了,我就在那里接了根管子,而且可以任意设置这些管道。”马仁敏这样解释道。
  
  去年,他们又成功利用超小模式体积和高品质因子的等离激元激光器实现了痕量爆炸物气体分子检测。关于此项成果,马仁敏介绍到,即使每10亿个空气分子里有1个爆炸物分子,利用此激光器都可以探测到。某处若使用或存放过一点点爆炸物,通过纳米激光器都可以捕捉到比游丝还要微小多倍的爆炸物分子的痕迹。此项科研成果若能实现广泛的实际应用,将对机场、广场等人员聚集区或安保要求级别较高的场所的安防工作提供很高的技术保障。
  
  马仁敏所做的这些科学研究并非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部分成果也已经开始走向实际应用。他们的一个成果已经被韩国三星集团高价收购。
  
  关于在伯克利几年的科研工作经历,马仁敏感受深的是他所在实验室的独特创新氛围。他的博士后导师张翔教授那里聚集着全世界各地拥有不同知识文化背景的博士、博后、访问学者等。思想的自由分享,碰撞与交流是他们创新想法的重要来源。“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做到,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长处合作,就会产生1+1≥2的效果。”
  
  “我正在将我所学到和所感受到的精华的思想和理念,教给我的学生们,我招了知识背景多样的学生,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分享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进步成长。”

上一篇:刘振亚:未来国网将如何推进?

下一篇:钱晶:光伏产业新时代来临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