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物流车市场前景广阔应用落地仍面临诸多问题
-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 编辑:一不做
- 2016/11/9 9:56:45
- 32017
电动物流车市场前景广阔 应用落地仍面临诸多问题
物流业快速发展为电动汽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崛起。数据显示,2015年阿里巴巴的年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仅“双十一”期间,其总成交订单数高达2.45亿单。
电子商务平台的高订单量对物流行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除此之外,包括中国邮政、顺丰及“三通一达(中通、申通、圆通、韵达)”等快递企业、供应链企业、饮料食品等个体商超、餐饮配送企业、生鲜产品行业、货运代理行业和制造业等也离不开物流领域的支持。根据交通部的信息,截止至2015年底,物流行业的载货汽车为1389万辆,而根据企业在各个城市实地调研发现,由于很多物流车辆所属并非单位而是快递员个人,其实际数量远超上述数据近十倍。
物流货运市场的不断扩大,为电动汽车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空间。普货运输包括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和末端运输三个环节,其中以区域货物中转为主的支线运输环节和收、派快件为主的末端运输环节成为电动汽车应用的主要领域,电动汽车以其容积率高、替换性强、合法性、安全性等特性成为物流行业实现“后一公里”的优选择。
据统计,我国的电动物流车从2009年的4万多辆增长到2015年的19万辆,呈稳步增长态势。日益庞大的物流、货运市场对电动汽车的应用提出了更大需求,无论是轻客型、微面型、MPV型燃油车的置换市场,还是电动三轮车、摩托车、改装车等配送工具的替代市场,抑或是常规市场需求的增量,都让电动汽车在物流领域的发展大有可为。
电动物流车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1.在物流领域实现电动化将有效解决空气污染和排放问题
根据现有货运车辆的运营状态来看,除了维修保养,几乎是全年7×24小时在运营,按照现有统计数据,有近亿辆燃油载货汽车在日夜运营,其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远远大于用于日常出行的乘用车,物流领域是空气污染和排放的重度领域。
2.电动汽车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既是石油消费大国,又是石油进口大国。2014年,我国石油消耗量为5.08亿吨,其中货运领域的柴油消耗达1.67亿吨。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货运,降低柴油使用率,势在必行。
电动物流车不仅能够实现节能减排,还能够减少企业的罚没费用。在物流配送的末端环节,有很多运输车辆是电动三轮车和改装车,由于其身份的“不合法”,企业每年要支付一大笔罚没费用。推动电动物流车的应用可以减少企业的综合使用成本。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对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反作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无论对于物流行业还是电动汽车行业,都具有积极意义。
3.电动汽车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尽管目前电动汽车的购置成本较高,但抵消运营成本后,电动汽车的成本要低于燃油车。以微面为例,燃油车的购买成本包括售价和购置税,约为3.5万元,百公里油耗为7.0L。算上油价,折合成单位里程成本,每公里大约是0.52元;而电动车,尽管其购置成本较高,约为6万元,但是百公里电耗只有20kW-h,算上平均0.8元/kW-h的电价和0.4元/kW-h的充电服务费,其单位里程成本仅为0.24元。以5年的寿命期、每天行驶50公里计算,电动汽车总寿命期的成本要比燃油车略高一些,但是在日均里程达到100公里以上的情况下,其成本优势变得十分明显。
4.在车辆技术上已取得一定进展,车辆运作效果较好
近两年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催生了大量的整车和电池制造企业,经过不断研发和创新,电动汽车行业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车辆安全性和耐用性方面具备了相关经验。据介绍,某企业2011年投入的车辆,已经运行5年时间,电池能量消减只有10%,未来还将有至少7-8年的使用时间。除此之外,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也具备相关保障。电池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拉平电动汽车的购置成本,使其成为全生命周期范围内的成本优选择。
5.电动车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将来碳交易制度的实行
以拥有2万辆规模的物流车自营公司为例,如果将其中10%的车辆更换为电动汽车,按照现在碳交易市场的置换规则,届时将获得较大收益。
电动汽车在物流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取得了迅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在整车、电池及零部件生产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具备了一定的配套能力。客车市场的不断发展为电动汽车进入货运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和技术基础,但是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1.补贴政策重生产环节而轻应用环节
和客车的情况类似,电动物流车的制造企业为得到政府补贴只专注于电池数量、行驶里程等指标,对于整车质量、电池寿命、载重能力和轻量化方面重视不够。有的车企甚至只是将传统燃油车改装上电池和电机,当成货车使用,出现了“只拉电池不拉货”的怪现象。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