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16UAS听大咖讲解无人机室内定位技术
- 来源:UAS无人驱
- 编辑:二不休
- 2016/10/24 9:33:25
- 34743
直击2016UAS 听大咖讲解无人机室内定位技术
刘教授是同济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在、国内发明30多项,是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还是多个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TCP主席或分会主席,获得2014年中国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特等奖,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微软室内定位技术大奖赛,是RET成员、REE会员,研究领域主要是物联网和室内定位、传统数据、复杂网络和大数据等。
刘儿兀的发言和室内定位相关,报告分三个方面
1、主流技术
2、主要挑战
3、研发趋势
1主流技术
Wi-Fi、iBeacon、地磁、超宽带、超声波、可见光,以及在无人机里面可以看到的视觉定位,还有辅以于惯性导航。在这些技术里,Wi-Fi和iBeacon里面所用的具体技术是相通的,所以我把这两个放在一起。
目前在Wi-Fi和iBeacon方面,国外有两个趋势,蓝牙5.0,年底就会有标准出来,另外一个是Wi-Fi8011系列的,主要有两个新的标准,一个是802.11MC,802.11AZ,这两个标准以及蓝牙5.0,目标都是终要实现大概1米之内的室内定位。挑战在于室外GPS,民用是几米,室内一般除了商业应用要达到1-3米的精度。Wi-Fi的研发趋势是往到达时间方向发展,通过到达时间可以测量距离;蓝牙5.0是往到达角和离开角两个方向发展。
目前主要研发机构包括Leica,美国RealEarth等,前面这几个包括用激光雷达或超宽带,可以用在三维的定位。三维定位相当于可以使用专门的硬件、专门的基站或布专门网络做这种定位。另外一种是两维定位,基本用我们现有的手机或现有的Pad,就是现有设备来做,不需要额外网络、不需要额外硬件设备来做。
2015年,武汉大学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共同基于Wi-Fi和地磁做的室内定位,达到4.6M精度。今年4月底在维也纳有一个比赛,我们大概做多了1米多。
主流技术有两个:基于信号强度RSSI(1-10米精度)。从目前情况来看,室内可以做到1-10米,一种需要参考点,另外一种不需要参考点,需要参考点相当于有某点,通过测量到我的信号强度或者我到它的信号强度可以估算出来距离,目前Wi-Fi和iBeacon都是这种机制,所以归为一类。iBeacon或Wi-Fi下一步趋势会把到达时间或到达角放进去。
基于信号强度,要测量或定位区域的信号特征做各种指纹,不敢是Wi-Fi指纹也好还是地磁指纹也好,这两者有一些区别,一般认为地磁指纹稳定性会比Wi-Fi指纹稳定性好一些。
另外更一点是基于到达时间/到达角,可以做到1米或更低。三维模式下,Leica可以做到5厘米,是基于激光或UWB,民用上常见的是10厘米,可能放一个基站,这个基站离我们30、50米的距离,但需要一个基站。
信号强度和距离主要基于路损模型,接收功率=参考点功率-路损指数。
Pr=P0-n.Log(r/r0),n=(4-6)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一个场馆有几万平方米,我们测过,为了定位,它的一些Wi-Fi是布在高槽底下,下面放了一些铁皮,它的信道模型就完全跟我们所做的理论上的区别很大。基于这样一个理论的模型,在这里定位出来跟利用这个公式测的距离可能偏到100米或几十米之外去。这只是有理论分析上的一些好处,但实际上用这个不是太靠谱。
指纹匹配。例如这个房间大量测不同的点,这一点测一下信号强度或信号特征,可能是Wi-Fi的信号特征,可能是地磁的信号特征,走1米再测一下,整个房间这样测一下,显然需要大量的测量,需要有一个离线的测量和在线的匹配。测量完了以后,拿一个手机进来,知道现在接收信号强度什么样,跟之前已经建好的数据库匹配,看一下数据库差值在哪里。
各种主流技术之外,为了做一些平滑的定位,需要做一些惯性导航(PDR)就形成航迹推算。主要基于两种传感器,一种是加速度,一种是陀螺仪。PDR有一些固有的缺点,因为计算距离时要有时间的积分,有一次、有二次,误差就累积上去了,所以长时有一个累积误差,同时取决于传感器的精度,所以需要一些校准,另外它作为一个辅助定位。
对目前而言,
实用的室内定位解决方案有如下几个方面挑战
1精度要达到1-3m,也就是说在这里,旁边有多个不同展会的展台,或者有不同的商店,可能几米之外就有一个商店,不能在这个房间把误认为是另外一个房间,基本上精度要达到1-3m。不能随着室内环境变化有很大的波动。2覆盖、可扩展性和成本,能否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不需要重新布一套。3功耗和响应时间。对于手机,如果功耗太大的话,可能用户无法接受。利用手机这种定位方式显然从功耗的角度是不如利用网络测的,相当于有一些网络探测,主动探测你的距离,然后来算一下。
在功耗方面,我们也测量过,定位的东西假设放在手环上做的话,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加速度传感器不是一个问题,功耗比较低,陀螺仪在里面就有问题,手环的产品一般都需要经过长时运行,所以这个功耗有问题。另外就是响应时间,如果做到1m,精度相当于到做到0.5m,误差要在0.5m之内,按人的2m速度来算就是250毫秒,这样才能表现出来当时这个时刻网络响应时间要超过250毫秒。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