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如何破风前行?
-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 2016/7/29 9:20:57
- 46690
内忧外患下 我国工业机器人如何破风前行?
首先从行业发展看,核心零部件尚未实现自主化生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整体成本比重过高,仅减速器占机器人的成本达35%,无法在领域与国外企业形成抗衡。
其次从区域发展看,机器人产业园区布局缺乏差异化。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机器人产业园内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大多数企业是初次投资,产业发展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差异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容易错失发展的良机。
后从发展环境看,科研体系、融资环境、人才保障等有待改善。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缺乏,企业、高校相关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未有效建立,缺乏跨界的复合人才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差异化发展的瓶颈。
那么面对这三方面的挑战,我国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走未来的发展道路?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其实,有关部门早已看到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问题症结,一系列新的助推机器人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炉,比如工信部组织制订了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中国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也已启动,总部在上海,广州、沈阳、重庆设三个分中心,该项工作由发改委会同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国家认监委等部门共同推进;另外,国家还将从扩大合作、通过产业基金等领域支持行业发展。
除了政策,技术也是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的机器人发明申请和研发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制了成果的转化应用,也制约了技术创新。因而,在我国只有政府、科研部门和企业三方形成合力,集聚人才和资金,创新体制机制,才有希望让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真正崛起
此外,资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政策也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可用减税代替项目补贴制来调动企业积极性,也可多建大的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验平台,修好产业发展的大公路,让各个企业在统一的赛道上自由创新地奔跑。
政府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做好铺垫后,对企业而言,武装自己则是关键所在。业内认为,这种技术突破可有两种思路。
一是走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路线。企业可利用原来在机床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方面的经验,自主研发机器人控制器和伺服系统,借此来绕开“四大家族”的技术围堵。
另一种路线是深度合作,即打通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可联合上游关键零部件厂商,共同突破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另外,对外并购也是一条“捷径”。
除此之外,对国内机器人企业来说,绕开海外制造商经营成熟的汽车制造领域,开拓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电子消费品、家电领域的市场,也是机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