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技术开发突破挖掘电动汽车市场巨大潜力
-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原标题:电动汽车有个性,才有前途
- 2016/7/20 11:20:54
- 29843
加强技术开发突破 挖掘电动汽车市场巨大潜力
对企业而言,不应只定位于单一的汽车制造商,而应致力于提供满足人们交通出行需要的各种汽车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在未来的产品中,应该有满足追求操控与速度的车型,也应有可满足“个人交通”需求的,面向更广泛大众的,轻量化的车型。车的个性化接下来就会倒逼整个产业柔性化生产,正如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智能化生产,可以让生产更有弹性的,更好地进行信息互联。
轻量化造成门槛转移
在“个人交通”的理念层面,安全永远是位的。汽车作为一种关乎用户生命安全的商品,在安全方面必须有严格标准,不能像IT产品那样可以容忍bug,后期再不断升级。在汽车的安全性能方面,前途汽车将严格按照传统汽车标准打造。在这个基础层,我们丝毫不能含糊,它不是开放的,不属于快速迭代的模式,更不能带着bug就上市,这一点不能有任何妥协。
从节能角度来看,轻量化是纯电动汽车的技术难点。因为给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带来真正冲击的并不是把发动机变成电动机,而是电池成本过高造成的对补贴依赖性很大。对技术而言,就是要克服电池在总车重中占有比例加大带来的用电量升高问题。因此,只有革命性的轻量化,才能把电池用量降低,从而使百公里电耗降低,解决电动汽车目前对补贴依赖性较大的问?题。
以在北京车展上推出的前途K50为例,电池重量要占到500kg左右,它的双电机系统、整个底盘、悬架、转向制动,也没有更多轻量化的空间,因此就需要靠车身覆盖件的轻量化来解决全车总重轻量化的问题。而作为一款高性能纯电动跑车,为了将其性能做到,在车身轻量化上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其外部可见车身全部覆盖碳纤维。
目前来看,基于钢板材质的轻量化努力效果甚微。实际上,根据现在的冲压技术,这个空间已经非常有限。电动汽车的成本结构,需要车身大幅度、革命性、大比例的变轻,因此就要用到新材料,例如轻金属、复合材料,甚至碳纤维。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使得整车生产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四大工艺。而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门槛,比传统技术还要高。因此只能说纯电动汽车的门槛是转移了而并非降低。
无论是对于传统车企,还是新兴车企,进入纯电动汽车领域的企业都会面临着这样的技术挑战。对于新兴企业而言,在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会更加灵活。比如前途汽车,以“新能源汽车特殊工艺”为核心全新规划的苏州生产基地,基于纯电动汽车生产中对“轻量化车身”的特殊工艺要求,不再局限于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传统生产工艺,没有冲压车间,也没有传统意义的焊接车间,取而代之的是“碳纤维快速模压车间”和“全铝车身焊接车?间”。
产业发展也需共享
中国已经逐渐走过了只做代工的阶段,涌现出很多的中国品牌。如果一个品牌想要有长久的发展,那么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当然应该依靠自身,独立自主开发。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够促进这个产业的进步,谁掌握着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真正的,谁就能够站在市场上竞争,这样才可以拉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个健康的市场一定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不能单纯靠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车型去独当一面,而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共同推动市场的发展。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兴车企,在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上,大家都是同盟者,是盟友,是友商,虽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个领域,在做不同的尝试,但共同的目的是创造新的市场,以满足原本存在但是没有被很好满足的消费者需求。
无论是从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从消费者的使用感受来说,各个品牌都不能在体验层,尤其是车联网方面,完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消费者可能不只开一辆车,在汽车共享时代也很可能去租车,这时候就需要有良好兼容性的车联网服务。相关的成果一定不会被某个企业所独占,而应被整个行业共享。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分享、互相启发,甚至于各种程度的互相合作。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技术叠加在一起,放大了汽车制造领域后来者的机会。
政府是希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当前的历史机遇期能够活跃起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上、GDP上的支柱,也是社会文化、文明进步的支柱。电动汽车企业应该通过对技术的开发和尝试,真正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对汽车行业发展产生有益的示范、影响,甚至变革。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