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电力装备发展
- 来源:工信部网站 原标题:《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电力装备发展
- 2016/5/13 9:04:51
- 32363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电力装备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
(一)电力装备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自2006年开始,我国发电设备年产量连续9年超过1亿千瓦,占发电设备产量的50%以上;截止2014年底,我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13.6亿千瓦,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
自2008年开始,变压器年产量连续7年超过10亿千伏安,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为57.89万公里,位居世界。
我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装备制造大国。2014年,电力装备制造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主营业务收入5.33万亿元,实现利润3112亿元,进出口总额1649亿美元。
(二)电力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发电成套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用成套装备等为代表的电力装备已经达到水平,其中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技术装备及产品包括:
发电设备:1000兆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700兆瓦及以上水电机组、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等;300兆瓦F级重型燃气轮机。
输变电设备: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成套设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设备、智能电网用输变电成套设备。
关键核心零部件: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和大型核电机组用安全阀、大型发电机组用保护断路器、5英寸7200伏/3000安、6英寸8500伏/4000~4750安电控晶闸管、5英寸7500伏/3125安光控晶闸管、±80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直流输电换流阀。
(三)电力装备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能力显著增强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成功研制出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装备,并已先后应用于河南沁北600兆瓦超临界火电工程、浙江玉环10000兆瓦超超临界火电工程、宁夏灵武1000兆瓦超超临界空冷火电工程、四川白马超超临界循环硫化床工程、三峡水电工程、溪洛渡水电工程、向家坝水电工程、岭澳二期核电工程、三门核电工程、官厅—兰州东±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云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有力地确保了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面临的形势
世界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态势疲弱。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因此,科学分析和认识电力装备面临的发展形势,对于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面临上下双重压力,电力装备制造业需要完成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低水平扩张,化解淘汰过剩及落后产能,推进提质增效;坚持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大力实施产品质量控制、质量信用评价与品牌推进战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坚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内部挖潜,缩短产品升级换代周期,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向智能化转变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蓄势待发,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德国发布“工业4.0”计划,将通过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虚拟制造信息技术与实体制造技术融合,实现智能制造。美国先后发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主要支持清洁能源、下一代机器人、3D打印、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意在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主导权。欧盟将启动“火花”计划,到2020年将投入28亿欧元用于研发民用机器人,涉及制造业、农业、医疗、交通运输、安全等各领域,有望为欧洲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为增强欧洲工业竞争力插上新翅膀。
要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是要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在新能源、能源互联网、智慧城市、电动汽车、储能等新兴领域,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力争取得关键领域的实质性突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搭建产业基础技术平台,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零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研发应用。
(三)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向绿色低碳转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求能源生产必须走绿色低碳路线,而电力供应缓和的局面则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机遇和可能,推动火电“近零排放”、安全稳妥发展核电、加大可再生能源占比成为当今能源生产和利用的主要方向,相关电力装备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为解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2014年5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将推动重点地区12条能源输电通道建设。2014年9月,发改委、环保部、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燃煤电厂需达到燃机排放水平。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计划增加,将涉及电力、清洁能源等领域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重点解决清洁能源电力输送,国家电网公司预计开工“六交八直”共计14条特高压线路,建成50座新一代智能化变电站。
(四)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阶段,但存在着基础理论和材料研究不足、核心共性技术和核心工艺储备不够、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整体竞争力仍需要继续提高,大症结主要是低端过剩,不足,增量缺乏。
电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战略的。要瞄准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升自主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发挥其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加强新兴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争取标准话语权;加快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推进管理创新,提升竞争软实力。
(五)“一带一路”的战略总体布局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要加快实施“走出去”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我国将通过合作投资推动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方面的合作将立足于能源项目、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电力装备可能以整套设备甚至工程总承包、项目运营的形式出口,未来电力设备海外市场空间广阔。
经过多年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加工制造能力强,价格优势明显。我国已经在大型发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电、输变电设备的技术水平与水平相差无几,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水平。“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为电力装备制造业提供很大机遇和市场空间,同时也是化解国内电力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