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衔AWE2016智能硬件或迎风口
- 来源:千家网
- 2016/3/3 9:26:10
- 32906
在国家提倡“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家电行业的转型升级明显增速。各类智能化新品的频繁上市,在给市场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时,也加快了家电企业的激烈竞争。
然而,盲目的跟风,促使行业陷入发展误区。很多噱头十足的智能家电过于形式主义,纯粹是为了智能而智能。只要具备远程控制、Wi-Fi连接等功能就冠以“智能”标签,配了一个APP,摇身一变就成了“智能家电”。对于用户来说,这种做法实际上反而加大了用户操作难度,显得华而不实。
于此同时,内容生态的建设也是传统家电厂商迈向互联网转型的重要标志。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不只带来智能化的产品、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的兴起、渠道的虚实融合,还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改变。今后,家电产品将变为一个载体,服务与内容成为新的收入来源。
平台化趋势,继续成为智能家居发展主旋律
随着万物互联概念的不断深化,智能家居的在行业内的火爆程度一时无二。据调研机构ResearchandMarkets发布的报告称,未来五年智能家居设备和服务市场将会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
然而,在这种巨大的市场前景下,混乱的终端市场、相互产品之间的不兼容,却成为制约智能家居发展的大桎梏。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智能单品已经无法再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互动性强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AWE2016期间,我们将会看到,各大厂商将会在完善智能家居平台以及智能产品生态圈领域下足功夫。
在过去的2015年,“平台化”一直是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不管是苹果、谷歌这种科技巨头还是三星、海尔、松下等家电厂商,都在力推平台化概念。苹果推出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谷歌推出Brillo物联网操作系统,三星旗下有SmartThings智能家居平台,海尔则面向智慧生活领域推出“U+平台”和“智慧生活圈”……预计在2016年,仍将保持这一趋势。
如果说促使平台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原因是智能家居的标准之争的话,那么,未来的智能家居市场,平台建设的完整性以及产品附带的增值服务将会是致胜关键。
根据了解,通信标准的统一是解决智能家居“碎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对多类设备的串联有重要作用。但随着科技技术不断趋于成熟,各类通信标准之间的竞争将逐步缓和。家庭安防、智慧健康、智慧社区等新领域将成为智能家居未来竞争的角力点。
服务机器人进军智能家居市场
随着传感器的不断进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更迭演进,机器与人之间的智力界线不断缩短,更多的服务型机器人有望走进工作、走进生活。
据机器人零号CEO向忠宏先生表示:“预计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将在个人陪伴、家庭服务、智能家居等领域迎来巨大的增长。到2017年,服务机器人领域市场规模将达500亿美元,成为当今具有潜力的增长市场。“
因此,在本次AWE2016期间,我们将看到不但有扫地机器人、陪伴性机器人,而且还会有更多智能机器人成为智能家居的中枢,实现人机对话、安全防护等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由千家智客和机器人零号主办的“服务机器人与智能生活论坛“将于3月9日在上海新博览中心举行。届时,将汇聚运营商、投资界、科技研究院行业、专家机器人、研发企业团队、智能家居企业创始人等众多业内精英共同交流分享宝贵经验、探讨服务机器人发展现状和未来技术创新趋势,探索机器人与用户、智能家居、智能家电之间的交互结合,以及机器人企业如何实现品牌化落地发展。
VR、无人机成为智能硬件新的转折点
受到创客与智能热潮的影响,在京东、淘宝等平台上,一款又一款的智能硬件新品相继推出。然而,在经历了火爆与无序之后,以智能硬件为主的初创公司在2015年末纷纷倒闭消失,成为对其好的诠释。
诸如智能血压计、体重计等与健康概念相关的智能硬件以及主打安全概念的智能门锁、智能行车记录仪等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呢?千家智客认为,目前大多数的智能硬件设备,仍然属于技术沉淀期,在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就被过早地推向市场。功能单一或用户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并不能实现与预想的状态,造成了部分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人们在短暂使用后选择放弃。
不过,在2016年,智能硬件或将迎来新的转折点,即产品创新方向开始由原来已有电子产品的智能化改造向全新智能产品的创造转变。
以VR(虚拟现实)和无人机为例,这些新型技术很可能是让智能硬件产品更快走向大众的开始。比如将VR技术运用在游戏娱乐方面,可能是成为一个智能硬件创业的主要方向,而不是之前将创新点全部集中在的运动、健康等非强刚性需求上面。然而,需要创业人士警惕的是,除了功能硬件外,内容的建设极有可能成为VR设备爆发的一大桎梏。
另外,作为下一代科技消费前沿技术,可穿戴设备与时尚、社交的结合,同样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大趋势。目前,可穿戴设备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解决传感器和功耗问题,且以佩戴在手腕上为主的,限制了其进一步发挥。不过,随着新型传感器的不断完善以及大数据的运用,多样化的形态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大趋势。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