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组委会&发言嘉宾持续更新!大会邀请函请查收--第四届轨交工业创新
- 来源:第四届轨交工业创新论坛
- 2024/7/3 11:17:53
- 21361
时间:2024年9月12日-13日
地点:湖南 · 株洲
主题:数智创新引领发展,绿色节能接“轨”未来
重磅组委会确认
主办单位: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中车旗下核心子公司、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公司创建于193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诸多纪录。目前,公司总资产约386亿元,在国内外设有34家分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近1万4千名员工,其中,株洲本部员工约7770名,洛阳等国内子公司员工合计约4650名,海外员工1330余名。
公司建立了中国业内型谱最全、品种最多的产品体系,形成了以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等三大主业为核心,重要零部件、维保及机电总包服务等新产业协调发展的“3+X”产业格局。“十三五”期间,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59.5亿元。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255亿元,归母净利润15.9亿元,全面实现收入利润双增长。2016年,公司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9年,公司党委获评“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秉持“面向市场、服务工艺制造系统”的技术创新原则,持续打造“平台化、模块化、简统化、标准化”四化创新体系建设,超过26%的员工从事研究与开发,包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3640余名,其中拥有正高级职称180人。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了国内行业独有的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重载快捷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牵头组建了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土耳其、南非、奥地利等国建立了3家海外研发机构,掌握了系统集成、交流传动、重载运输、磁悬浮、车辆储能、超级电容、低地板、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等多项前沿技术。
公司致力于改善公众出行条件,创造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在电力机车领域,作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自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诞生以来,先后研制出各型干线电力机车60余种,累计1万余台,引领中国电力机车实现从常速到快速、从普载到重载、从直流传动到交流传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2017年以来,公司按照中车业务重组总体布局,先后整合了中车洛阳公司、中车资阳公司等兄弟单位,形成了“内电一体化”“造修一体化”新格局,内电、氢电、电电、纯电机车相继面世,不断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作为中国地铁牵引技术的发祥地,公司不仅建立起国际一流的城轨车辆研发制造平台,产品涵盖A、B、D车型和时速80/100/120/160公里四个等级,还提供多种中小运量的个性化产品,为国内外约30个城市提供城轨车辆1.5万余辆,是多样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储能式现代电车的开创者、中国磁浮列车的摇篮、中国齿轨列车的先行者。在动车组领域,作为中国电动车组技术的发祥地,公司曾先后研制出“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160公里至270公里速度等级的动力分散型和集中型动车组,近年来,公司研制的动车组成功走出国门,CJ6型城际动车组正式上线运营,新型CR200J复兴号动车组开启青藏铁路和云岭天路的动车时代。在清洁能源与绿色装备领域,作为低碳、环保的轨道工程车引领者,公司向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和新加坡、悉尼等国内外30余个城市提供了各型多功能高端双源制轨道工程车辆。2009年以来,公司中标的蓄电池工程车占国内招标数量的90%以上。公司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一方面发挥铁路电气化技术和产业链资源优势,跨界提供集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保于一体的“智道”电气化公路系统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创新培育新能源“绿电”产业,为构建轨道交通、清洁能源装备的“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贡献株机智慧。
公司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自1997年实现中国电力机车整车出口“零”的突破以来,公司积极担当“文化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四种角色,先后在新加坡、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北马其顿、塞尔维亚、德国、奥地利、巴西、墨西哥、菲律宾、瑞典、荷兰、卢森堡、韩国等52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超90个项目订单,产品包括机车、地铁、动车组、工程维护车,累计金额逾140亿美元。同时,公司深入探索“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经营模式,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印度、奥地利、墨西哥等国家成立多家子公司。2020年,公司收购德国福斯罗机车公司100%股权,代表中国企业在欧洲建立首个整车研制基地;中标总金额18.7亿美元的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PPS项目,开创中车海外总包业务先河。202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考察期间,点赞“中车株机公司历史悠久、慕名而来,是有话语权的‘国之重器’,为国家、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作了很大贡献”。
公司紧跟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先后建成了全球行业首个转向架智能车间、国内行业第一条真空断路器和超级电容器模组智能化生产线,以及车体部件和电气产品数。
湖南省铁道学会
湖南省铁道学会成立于1981年,是湖南省科协业务主管、湖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由全省铁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盈利性的法人社会团体,学会办事机构秘书处挂靠在中南大学。
湖南省交通工程学会
湖南省交通工程学会,英文名称Hunan Socie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缩写为HSTE。学会成立于1984年,是专门服务于我省交通安全和交通工程科学发展的5A级学术性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是省科协,登记机构是省民政厅。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为原湖南省商务厅巡视员郭紫星同志,秘书长为原湖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事故预防与处理支队政委贺湘泉同志,李贻衡、李安两位同志担任第九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郑健龙院士、湖南警察学院蔡果教授、湖南大学李硕教授担任第九届理事会顾问。
湖南省交通工程学会共有90家会员单位,分别来自全省交通建设、设计及管养部门、公安交警部门及有关科研院校、财产保险、生产企业等,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学术团体。学会设秘书处、学术工作委员会、技术咨询工作委员会、科普宣传工作委员会、培训工作委员会、智能网联专业委员会、标准化委员会和湖南省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等工作机构,并建立了青年科技委员会、科技咨询专家库、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通途文明交通志愿者团队等下属机构。
多年来,学会始终坚持以服务第一、信誉第一、责任第一和非营利性的原则,围绕我省道路交通事业发展大局,紧抓社团改革和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机遇,有效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咨询、培训及科普活动,受到了上级单位表彰和各委托单位的好评。连续多年获得湖南省科协绩效考核优秀等次,获得湖南省“十百千”示范社会组织、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及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
指导单位:
国际铁路联盟
国际铁路联盟(UIC)成立于1922年,是铁路行业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拥有包括中国铁路在内的超过200多个铁路组织和机构作为成员单位,总部设在法国巴黎。UIC致力于促进世界范围内的铁路运输发展和提升铁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满足铁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UIC通过开展铁路国际标准制修订、技术研究与咨询、论坛与会议、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为世界铁路的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的分支机构,是在中国交协领导下,由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轨道交通领域企业、交通类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与专家、学者自愿参加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本会的宗旨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坚持创新的思维、协作的文化、开放的平台,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积极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组织并开展国内外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产业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努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省科协由机关部室、直属单位和所属省级自然科学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市(州)、县(市、区)科协及高校科协、企业(园区)科协等科协组织组成。省科协是全省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省委和省政府联系全省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全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主要职能是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省科协机关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机关,共有6个内设机构,分别为办公室、组织人事部(机关党委)、宣传与战略发展部、科学技术创新部、科学技术普及部、国际与区域合作部。机关编制核定数为46个。有4个直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编制总数为104个,其中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省科技馆、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省科技咨询中心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有3个企业,分别是湖南科技传媒集团、省展览馆、湖南省科普实业发展总公司(由省展览馆代管)。
目前,全省各级各类科协组织3.6万多个。其中所属省级学会162个,会员40多万人;市(州)科协14个,122个县级科协独立建制,其中110个建立了党组;乡镇(街道)科协1890个。
支持单位:
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简介
2022年6月10日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暨协会揭牌仪式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机公司)举行。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陈飞出席大会并为协会揭牌。目前有会员单位70余家,其中理事会单位36家。会长单位为中车株机公司。
协会以“聚合行业资源、服务会员企业、推动产业发展”为宗旨,为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在链企业间搭建政、产、学、研、用、金之间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促进优势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命运共同体,加快产业生态体系良性发展,助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由中国中车在湘核心企业、相关配套企业与长沙、湘潭有关轨道交通装备核心配套企业联合发起成立,旨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自1936年在株洲创建以来,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核心地位为基础,以中车株机公司为原点,先后分离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中车株洲控股、中车制动、株洲联诚、九方装备等6家核心部件企业,引领37家骨干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带动链上近400家科技型配套企业协同发展。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先后诞生或培养了程孝刚、赵飞克、刘友梅、傅志寰、丁荣军等5位院士;创建了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联盟、28家国家级创新载体,每年研发总投入超60亿元,核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主导制定国际、国家标准百余项。
近年来,依托轨道交通装备专有技术,湖南轨道交通装备骨干企业积极向“两条铁轨”外延伸:株洲所建成了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广泛运用于智能输配电、新能源汽车、高端工业装备等领域,株洲所、株洲电机风电电机市场合计份额(23%)全国第一,时代新材风电叶片市场份额(16%)全国第二,裂变发展硕果累累。
目前,这里形成了全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发展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齐、研发实力最强、产品谱系最全的产业集聚区,集群产值2015年突破1000亿元,2021年突破1300亿元,产值占全国行业比重超过30%,本地化配套率超过80%。2021年3月,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行业“国家队”。
长沙市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
长沙市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以下简你“研究会”)成立于2020年12月,是在长沙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和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链指导下,由与轨道交通发展有关的规划、设计、咨询、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科研教学、文化传播等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市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周晓明现任第一任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等著名专家担任研究会顾问。研究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
研究会由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大学、湖南中车时代通信信号有限公司、通号(长沙)轨道交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磁浮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天闻地铁传媒有限公司、长沙佳都禾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共9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作为湖南首个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现有单位会员56家、个人会员37名。
研究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努力搭建轨道交通“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桥梁,打造专业齐全、人才汇聚的高端智库,成为探索尖端科技应用和推广先进管理经验的平台,服务社会,服务会员,助力长沙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业务范围包括: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开展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和技术进步、安全生产、资源经营等领域的调查研究,协助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长沙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建议。协调轨道交通产业链企业间的产品配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提高参与重点工程建设的整体实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成果,尤其是长沙市“两型产品”的应用,提高长沙市轨道交通产业的整体水平。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及技术标准的编制,承担科技项目的评估、评审与成果评价,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技术咨询及服务。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和举办科技展览等宣传推广活动,依照有关规定出版发行学术书籍、刊物、科普读物等。举荐科技人才,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表彰奖励活动。组织符合本会宗旨的其他活动。承办政府机关委托的各项工作。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拥有领军院士、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0余人,拥有教育部“轨道交通安全关键技术”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获“全国专业人才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交通运输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48位;学院拥有“重载快捷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列车安全保障技术”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慧交通”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大数据”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轨道车辆碰撞安全保护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轨道交通安全”国家985科技创新平台、“轨道交通列车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高水平学科平台,并首批进入了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拥有自主设计、全世界规模最大、国内唯一“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及撞击模拟实验装置”。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支撑、国家“973”、国家“863”重大专项、“98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58项、省部级教学奖励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60余部,授权欧洲、日本、俄罗斯和国内发明专利130余项。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部、国资委于2016年9月5日联合批复,中国中车与青岛市政府共同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肩负着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
国创中心以构建汇聚全球高速列车技术创新资源以及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等创新要素协同联动的创新生态为核心,以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完善创新功能为目标,建成“三平台、两中心、一网络、一基地”。
发展历程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83平方公里的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大数据平台,技术合作中心、检测认证中心,协同创新网络和产业化基地”
核心区域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科研办公、创新基地、产业孵化、科研服务、生活配套等七大功能区。
青岛市按照“产权清晰、管理分明、拎包入住”原则投资建设区域内实验室、科研用房及公共配套,免费使用10年。
国创中心定位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行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解决,建设共创、协同、转移、辐射、共享的创新生态,致力于深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进重大成果转化,拓展制造服务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创新生态、技术研发、制造服务、成果转化等四大平台功能。
本期发言嘉宾
黎国清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兼秘书长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城轨交通装备管理、工务工程研究、轨道交通安全检测等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院局级科技奖14项。在《中国铁道科学》《铁道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EI检索16篇,取得国家专利12项,主编专著2篇。
2002年度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度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018年度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周晓明
长沙市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
会长
周晓明,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获工商管理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湖南磁浮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长沙市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城轨建设与运营、土木工程建设相关工作。作为长沙磁浮快线工程总牵头负责人,全程参与了立项、建设、运营过程,主持项目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系统调试、运营筹备等全面工作。牵头编制中低速磁浮地方标准2项,参与团体标准2项和住建部标准1项,主编轨道交通类专业教材《中低速磁浮交通概论》、专著《长沙磁浮快线建设管理实践》《长沙磁浮快线运营管理实践》2部,牵头2项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研究,获得中低速磁悬浮相关专利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曾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安装优质奖(安装之星)工程企业领导人特别荣誉,主导的长沙磁浮快线工程获得湖南省首届科技创新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第十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及“2018-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郭紫星
湖南省交通工程学会
理事长
1979年9月至1983年12月先后在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常德报社任秘书、记者、编辑;
1984年1月至1992年8月先后在常德市交通局、市经贸委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政工科科长(其间借调市委组织部工作一年);
1992年8月至2011年5月在省交通厅先任厅人事处主任科员、厅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厅副巡视员、厅属海事局党委书记;
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先后任省商务厅党组成员、省纪委驻省商务厅纪检组长、省商务厅巡视员(其间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被省委抽调、任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驻娄底督导组副组长),2015年7月退休;
2016年11月至今任湖南省交通工程学会理事长。
许尚农
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原总工程师
个人简介收集中
罗情平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罗情平:教授级高工,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一级专家,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技术工作三十余年,是 “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 国家示范项目技术负责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自主化PLC”示范项目负责人,并承担青岛地铁集团多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市科技奖项,拥有多项专利和知识产权。
谢建平
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谢建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工学博士,长沙市优秀青年引进人才,中南大学硕士、博士指导老师,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先后参与了天津地铁9号线、长沙地铁1-7号线及磁浮线的建设或运营管理,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交科院、安科院、四川省、海南省、贵州省、昆明市、青岛市等20多个省市轨道交通专家库专家,参与了120余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各类评估评审工作。
参与了轨道交通多个行业标准及专著的编写,主持编制国家标准1项,湖南省地方标准2项;在EI期刊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赖治平
南宁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南宁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西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铁路与城市轨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分管运营公司通信、信号、AFC、供电、轨道、结构、房建、综合监控、BAS、FAS、气灭等系统专业生产管理及系统设备运维工作。主持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检修规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智能运维系统数据接入规范》等广西地方标准,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项、行业协会科研项目2项,获得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新型实用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等。
宋立新
太原市轨道交通建设服务中心
总工程师
历任太原市轨道交通建设筹备处总工、太原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总工、太原市轨道交通建设服务中心总工,三级正高。山西省发改委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决策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国土交通研究院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太原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学术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委员。
主要负责都市区线网、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近期建设规划的前期工作,同时负责在建项目的勘察设计和PPP项目管理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等十多篇技术论文,参与《中国轨道交通年鉴》的编写工作,授权发明专利五项;现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综合交通智能化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基于GIS技术的交通信息系统及基于信息技术的安全及应急保障系统等方面的科学理论研究等。在轨道交通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对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发展等有着独特的见解。
胡晓锋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
副总工程师
胡晓锋,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西安地铁线网发展过程中机电系统新技术应用以及既有线路技术瓶颈的前期研究工作。先后从事地铁机电设备管理、安全技术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合同及招标管理等工作。组织参与了西安地铁一、二号线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参加了《西安地铁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的编审工作以及《西安地铁线网云平台工程用户需求书》的编审工作。参与了《西安地铁基于云数平台的线网智能运维技术研究》、《新技术条件下修程优化研究》等重要课题研究工作。
杨树松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管理部总经理/高级技术专家/正高
杨树松,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技术管理部总经理,长期从事轨道交通机电建设及运营工作,对轨道交通机电系统有较深的研究。组织完成多项科研,包括双向变流器的研发应用,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应用研究,专用轨回流系统应用,全自动运行系统研究,LTE综合承载CBTC及专用无线系统等,获得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志学
中车株洲所
首席设计专家/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主任
张志学,男,博士,中共党员,中车科学家,IEEE senior member,IEC/TC9专家,中国电源学会交通电气化专委会秘书长,现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专家,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主任,湖南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特聘专家。累计主持或参与科技支持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学会及中车等各级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并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发表论文60余篇,专利60余项。
林珊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总工程师
广州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电气总工程师,正高、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从事供电、电气及智能化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30年。主持完成了20多项大型工程设计和国家轨道交通重点研发课题,科研成果在重大工程中应用转化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泰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副主任
中车首席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主持了多个动车、城轨地铁的列车网络自主化研制,在列车控制,故障诊断,智能化,大数据融合利用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荣获中车科学技术奖、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参与多项科研重大课题,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行业标准,获得十余项专利并发表多篇论文。
刘韶庆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副主任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高速列车装备研制及基础应用技术研究,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近五年主持国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省部市项目10项。授权发明专利30 余项。评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青岛市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青年先锋”、中国铁道学会“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青岛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中车科技创新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秦成伟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中车资深专家
秦成伟,男,高级工程师,中车资深专家,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转向架技术中心主任设计师,主要负责创新型内置轴箱转向架的产品开发及应用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技项目1项,中车重点科技项目3项,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3等奖2项,中车科技成果2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国内发明专利24项,海外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若干,发表国内外核心论文6篇,被SCI检索4篇。
周伟
中南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实验室副主任
周伟,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铁路行车设施防风与重载货运安全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项目3项、校企合作横向项目72项;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39篇(第一/通讯作者27篇),主编学术专著/教材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3项(第一发明人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1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主持)、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11项。
(本文系第四届轨交工业创新论坛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