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超百亿元投资!北京出台硬核举措,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来源:“发展北京”微信公众号
2024/6/28 9:41:24
4910
导读: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若干措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聚焦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做大做强高精尖产业、激发释放消费潜能三个方面,预计将安排超百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集聚效应强、乘数效应高、外溢效应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6月27日下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政策解读会,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韩伟全面介绍了《若干措施》的总体考虑和主要内容。高技术处、产业处、能源处、经贸处、地区处相关负责人分别解读具体领域支持政策。
 
  《若干措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定的?具有哪些特点?主要包含什么内容?跟随发改君的脚步,一起前往“现场”吧。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接续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每年聚焦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投资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拉动高技术产业投资连续3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高精尖动能持续增强。
 
  为持续推动首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密集开展调研座谈,广泛听取企业、咨询机构及专家意见,在全面衔接国家和北京市现行重点产业支持政策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围绕创新端、产业端、消费端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产业培育、高品质消费空间打造等领域创新支持政策。
 
  韩伟介绍,本次出台的《若干措施》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战略部署
 
  对标国家“两重”建设任务,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着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堵点卡点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关细分领域的共性短板,在前沿性技术攻关、中试平台搭建、产业空间保障等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本市创新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持续增强要素环境吸引力,巩固北京市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领域发展优势,积极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
 
  此外,在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上,总体呈现出三大特点↓
 
  投资方向更加精准
 
  精准支持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支持数据中心绿色低碳智能化改造,人工智能示范场景应用等;医药健康领域,支持创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在京落地及产能布局等。
 
  要素配置更加高效
 
  发挥首都优势,持续推动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强化精准高效供给,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重点旅游功能区域、综合保税区、物流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及老旧厂房改造利用,提升产业空间要素保障能力。
 
  营商环境更加便利
 
  建立“共同研判创新需求、共同谋划重点任务、共同推进项目实施”的高效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公开征集、揭榜挂帅、定向组织等方式,遴选重点支持项目,优化审批服务,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扩大有效投资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引擎”
 
  《若干措施》主要内容围绕三大方面,聚焦17个重点支持领域↓
 
  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支持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本市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取得新突破,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北京市对智能算力、高速实时信息传输需求呈指数级增长,通过加大对存量数据中心改建为算力规模达到1000P以上绿色低碳智能算力中心及重点领域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布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算力综合供给和通信保障能力。
 
  适度超前布局融合基础设施。为解决交通、能源、城市运行管理等领域基础设施感知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问题,支持统筹集约开展智慧城市数字底座及基础应用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管线智能化改造等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首都智慧化管理水平,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和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做大做强高精尖产业
 
  强化重点产业培育和能级提升。支持人工智能重点领域示范场景应用等,加速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支持新型抗体、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核心部件等创新产品生产制造,加快形成产业新增长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支持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水平;专业服务业领域,支持通用集成应用系统、模块和平台项目建设,赋能服务业提质升级;现代农业领域,支持农作物、林果花卉、微生物等育种创新产品产业化应用,强化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精准化发展。
 
  加强产业支撑要素保障。加快推动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取得新突破、搭建完善中试验证平台体系,推广首台(套)产品示范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改造,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供优质产业空间。中小企业初创期资金有限,自行建设厂房难度较大,通过政府资金支持重点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将有效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大幅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同时,支持腾退空间和老旧厂房再利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产业空间要素保障。
 
  激发释放消费潜能
 
  打造高品质消费空间。为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提升国际商圈品质,支持商业消费空间公共区域及步行街改造提升,丰富消费体验,挖掘消费潜能。支持现有会展设施绿色智慧化改造,提高数字化水平和运行效率,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为提升本市旅游消费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补齐物流园区服务设施短板,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支持重点旅游功能区、重点物流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着力提升服务品质、提高服务效率。
 
  会上,各处室负责人逐一详细解读了能源、高精尖产业、两业融合、老旧厂房改造提升、消费、现代农业等各领域支持政策细则。一起来听他们怎么说↓
 
  市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处副处长钟楠
 
  “为更好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更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按照《若干措施》的总体部署,我们重点围绕新型基础设施、高精尖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另一方面,支持重点高精尖产业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产业处副处长朱兴龙
 
  “我们牢牢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特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服务平台、腾退低效空间改造等3方面进一步完善支持激励措施,赋能专业服务业,打造优质产业空间,提升两业融合发展水平。”
 
  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处处长王壮
 
  “供热管网更新及智能化改造项目支持政策主要是对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效提升城市韧性安全水平的供热管网更新及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工程投资50%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
 
  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处副处长马雅男
 
  “《若干措施》中的‘激发释放消费潜能’相关支持政策,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改善消费空间品质;二是优化消费产品供给;三是扩大消费增长动能;四是畅通消费供应渠道。”
 
  市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副处长李凯
 
  “在《若干措施》中,我们专门制定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支持育种创新产品产业化、支持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提升、支持农业智能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支持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四个方面。”
 
  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增长动能。下一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单位的指导服务,共同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科技创新产业类项目“加速跑”,实时做好动态监测评估,确保各项政策精准落地发挥实效,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塑造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热门评论

上一篇:浙江省产品与工程标准化协会关于发布《移动终端支付可信环境数据安全规范》等4项团体标准的公告

下一篇:排放工业固废、噪声等污染物需“持证”!7月起这些新规将施行!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