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这场国新办发布会介绍了水运智慧化转型升级及今年中国航海日有关情况

来源:交通运输部
2024/6/28 8:08:15
22429
导读:今年上半年,我国港口新增7座大型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已建电子航道图覆盖航道里程超过5700公里,今年将深入推动长江干线与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形成长江水系电子航道“一张图”。
  6月26日上午,交通运输部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部水运局局长杨华雄、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陈波介绍水运智慧化转型升级及今年中国航海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付绪银: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港口航运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这些重要指示为水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水运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在运量方面,水路运输持续较快发展。近年来,水路货运量累创新高。2023年水路货运量达到93.7亿吨,首次突破90亿吨的大关。今年1—5月份,水路货运量完成了38.6亿吨,同比增长了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1.3亿标箱,同比增长8.8%。从内河来看,长江和西江干线上的三峡船闸和长洲枢纽船闸今年以来合计通过货物1.7亿吨,同比增长了13.8%。1—5月,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了22.2亿吨,同比增长了8.9%。我们沿海和内河、内贸和外贸水路货物运输均呈增长态势。这是今年1—5月份水运经济运行情况,简单跟各位媒体朋友介绍一下。
 
  在投资方面,水运建设投资保持高位运行。1—5月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786亿元,同比增长了7.2%。一批水运重大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平陆运河工程累计完成了335亿元,3座大型枢纽,也就是平陆运河的三座船闸,均已进入了船闸主体施工阶段。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项目去年开工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约45亿元。还有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今年正式建成投用,实现了万吨级江海船舶常年直达武汉,有力服务了中部地区的崛起。
 
  相信很多记者朋友们也注意到,我部本月刚刚印发实施了《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港口枢纽体系,全面攻坚国家高等级航道,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实施内河水运联通体系工作,高质量构建现代化港口与航道体系等政策措施。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正在以这个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水运规划和建设,推进水运的高质量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多点发力加快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新能源、清洁能源继续加快应用,上海、深圳、宁波舟山港等沿海港口已具备液化天然气的加注能力,上海港洋山港区首次完成了国际集装箱船绿色甲醇加注,我国首艘自主研发建造的可载运700标准箱的江海直达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投入运营。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沿海干线枢纽港岸电设施覆盖率超过了90%。今年上半年,我国港口新增7座大型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已建电子航道图覆盖航道里程超过5700公里,今年将深入推动长江干线与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形成长江水系电子航道“一张图”。
 
  在出行服务方面,水路旅游客运加快发展。我们着力打造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全国已有40多个城市开辟了自然景观、特色文化、沿海观光游等业务。国际邮轮运输加速恢复,今年上半年共有23艘邮轮计划营运206个航次,全国邮轮旅客运输量预计达到49万人次,其中二季度比一季度环比增长了接近60%,呈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
 
  下一步,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深入推进水运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篇,奋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接下来,我们借今天这个机会,我还要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中国航海日的有关情况。7月11日是我国第20个航海日。今年的航海日活动,将继续发挥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全国性、综合性载体的作用,主场活动包括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的2024年中国航海日论坛等。7月11日当天还将发布中国航海日公告,航海日活动周期间也会举行一系列活动。应当说,今年的活动比往年更加丰富,也更具有特色。在此,我也欢迎记者朋友们积极参加和宣传报道我们今年的航海日活动,支持我们港口和航运工作。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谢谢。
 
  答记者问
 
  Q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交通运输部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将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请问目前的进展如何?接下来有何安排和举措?谢谢。
 
  付绪银:
 
  感谢您的关注。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是当前水运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我们持续坚持的重点工作。今天我重点介绍一下智慧港口发展的情况。
 
  目前,我们智慧港口正在逐步成为水运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一些领域已经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重要转变。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入推进码头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以及堆场装卸设备等自动化,在码头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创新这些工作在不断推进,我国港口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总体位居国际前列。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有21座,自动化的干散货码头有28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基于5G技术的新一代自动导引车、无人集卡等智能化水平运输设备率先投入使用,有的已经实现集卡自动化长距离运输,比如在小洋山北30多公里的东海大桥上。还有,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我们自动化码头释放的效能。在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上海港(现在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以前配载一艘船需要4个小时,现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应用,5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一条船的配载工作,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以前需要人工驾驶运输车辆,现在已经开始规模运用自动驾驶车辆。自动化码头基本上都有这个功能,所以也可以看到,现在港口现场操作的人员会越来越少。
 
  我们形成了成套的技术标准体系。我国制定发布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动化煤炭矿石码头设计规范等一系列的行业技术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带动和支撑了智慧港口建设发展。同时,我们也在推动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中国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技术方案已走出国门,在部分国家港口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我们的港口服务能力大幅提高。近年来,我们各个港口大力推进码头专业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高了港口的作业效率。我国“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黄骅港,通过自主创新,港口实现了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和现场的无人化作业,装船效率显著提升,辅助作业时间也大幅压缩,现在船舶平均在港时间缩短了2天左右。船舶运行周转效率的提高,为航运企业、港口企业的降本增效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智慧港口评价体系,大力推进传统码头智能化改造,持续提升港口服务智慧化水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水运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谢谢!
 
  Q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今年我国将迎来第20个中国航海日,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活动主题定为“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想问这一主题有什么考虑呢?多年来我们的航海日活动对交通文化传承及行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谢谢。
 
  杨华雄:
 
  谢谢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朋友,你的这个问题确实提得非常好。中国航海日是我国涉海领域唯一由国务院批准的节日。今年航海日的活动主题是“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确实,设计这个主题还是深入考虑的,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是适应新时代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展开,各类新兴技术正日益融入到航海的各个领域,我国的智慧航海、智慧港口、智能制造等实践探索正在全面展开,“智慧”同样成为了航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是契合今年世界海事日的主题。7月11日既是中国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今年世界海事日的主题是“领航未来:安全至上!”领航未来,需要我们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运行业的融合创新,为未来航海事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为世界航海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自设立以来,在多个涉海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航海日已经成为我国涉海领域级别最高、范围最广、综合性最强的一个节庆活动,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促进了文化传承。7月11日是明朝郑和首下西洋的日子。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准将每年7月11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目的是引领人民群众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增强经略海洋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每年航海日,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航海和海洋知识,传承航海文化、弘扬航海精神、宣传航海事业成就和先进人物事迹,培育和提高了国民海洋意识和航海素质,特别是激发了青少年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事业的兴趣,为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其次是推动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航海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进入新时代,我们为航海日活动注入了现代科技内涵。每年航海日,我们都大力开展航海科学技术交流活动,发布航海研究最新成果,颁发航海科技奖项,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航海科技与教育博览会,有力推动我国航海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再有就是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大家知道,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我们大力推动向海图强、向海而兴,每年航海日举办高端论坛,共享发展知识,共谋发展良策,推动航海事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实现大幅跃升,港口吞吐量继续稳居世界首位,世界级港口群加速形成,我国航海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
 
  今天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Q
 
  科技日报记者:
 
  近年来,新技术在航运业的应用逐步扩大,能否请航海学会介绍一下在推进我国航海领域科技创新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张宝晨:
 
  谢谢科技日报记者的提问。作为全国性航海类和综合性学术组织,中国航海学会一直在竭尽所能发展航海科技、繁荣航海文化、服务和联系广大航海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更新、更丰富、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比如开展学术交流、团体标准、科技服务、奖励评价、人才育荐、科普教育以及智库咨询等各领域的工作。具体来说,面对航海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学会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了工作,时间关系,主要从这两个角度给大家作介绍。
 
  一是坚持开展航海科技预测。我们每五年发布一次航海科技发展报告,通过这个报告回顾过去发展的状况水平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对将来提出建议。同时,我们每年也对重大科学问题、工程问题和产业难题进行征集,比如我们征集到的“如何突破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工程技术难题”入选了2021年中国科协的十大工程技术难题。
 
  二是聚焦核心方向多措发力。现在的航运发展,绿色、低碳、智能、韧性是总的未来发展趋势,学会也围绕这几个重点方向开展了不同方式的工作。比如围绕智能绿色低碳建设的重大、长远问题,我们在航海日活动周期间组织举办航运强国峰会,专门邀请航海领域产学研用政最高层次的人才在一起探讨、研究相关问题,寻求共识、提出发展建议。围绕航海安全应急、航海智能化、航运绿色低碳等多个领域,航海学会组建了国家级领域专家咨询团队,专门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对行业、企业进行咨询。我们组建的这些团队也形成了很多好的成果,同时我们还组织研编《智能航运产业与技术发展路线图》《新能源绿色能源动力船舶技术路线图》,我们还以“智能航运”为主题,去年举办了首届世界航海科技大会,邀请国际上的先进国家来中国和我们的科学家们、专家们一起探讨如何发展航海智能化问题。利用这个机会,我们也把国内自主研发的世界首艘规模最大的自主航行船“智飞”号提交给全世界的专家观摩参观,分享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创建机制,促进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融合,搭建平台,促进成果应用。另外,我们也在组建专家委员会、科技奖励评审和青年科技人才育荐等方面向这些重点领域进行倾斜。
 
  时间关系,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Q
 
  央广网记者:
 
  我国海上救助打捞事业起步于1951年,请问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救捞系统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救助设备更新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谢谢。
 
  付绪银:
 
  谢谢记者朋友,这个问题很好,说明你也关注我们中国海上救捞事业的发展。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随着我们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应该说我们整个救捞队伍、海上搜寻救援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包括我们国家的一些专业救助力量。救捞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198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成立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之后建立了由我部牵头的国家海上搜救、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两个部际联席会议,一共是24个成员单位,由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中央部委、相关部门组成,涵盖了我们海上应急、搜寻、救助各个方面的力量。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黑龙江省都有海上和水上的搜救中心,承担我们日常的一些搜救组织工作,这是海上救助体制机制的基本情况。
 
  今年1—5月份,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561次,救助遇险船舶391艘、遇险人员3480人,搜救成功率达到了96%。
 
  交通运输部的救助打捞局,部署在烟台、上海、广州三个区域的专业救助打捞机构,是我们海上救助的专业力量。今年1—5月份,我们这个专业机构共执行应急救助抢险打捞任务347起,成功救助了遇险人员435名,成功救助的遇险船舶19艘,直接获救财产总价值大概是27.49亿元。
 
  目前,我们专业救助力量部署有效覆盖我国的全部沿海水域和国际搜救的责任区,整体布局日趋完善,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在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北起鸭绿江、南至南沙群岛,我们共设置了24个救助基地、10个飞行基地和83个海上救助值班待命点,217艘救助打捞船舶、24架救助直升机、19支应急救助队伍动态待命值班。针对各海区的特点,我们对救捞装备和人员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比如说台风季节,对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影响大,我们就在那集中力量;冬季北方的寒潮、大风比较多,我们就随时调整部署救助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海、陆、空联动效应,全天候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中国救捞已初步建成了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立体救捞网络。
 
  刚才这位记者还问到装备更新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重点还是以科技赋能加快推动救捞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构建无人搜救体系。因为海上救助风险很大,提高现代技术对救助对象和施救人员都是极大的安全保障。所以通过构建无人搜救体系,实现更快捷、更高效、更便捷处置海上应急事件和安全事故,提高水上搜救效率。为此,救捞系统正在大力推进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新型海上搜救装备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另一方面我们推进了新装备的使用。今年1月份,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南海救103”轮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主尺度最大、综合救助能力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新一代救助旗舰,功率达到了22000千瓦,在抵抗大风浪、台风季节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主尺度船长度达到了137米,这艘船配备了无人艇、救助艇等专业救助设备,可搭载获救人员200人,能够胜任深远海人命救助需求。近年来,我们也陆陆续续增加了一些高精尖装备。就在今天,救捞系统新配备的AW189救助直升机正式投入救助值班待命,这型直升机最大航程可超过1000公里,最多可载客19人,搜救飞行半径可达到200海里,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海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专业的救助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相结合,构建起了海上安全防护和应急救助的立体搜救力量,我们在往这个目标迈进,我们也有信心能够把我们海上的救援力量建得更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谢谢!
 
  Q
 
  光明日报记者:
 
  目前距离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活动还有两周的时间,作为第20个中国航海日活动周的主办地,请问滨海新区目前的准备情况如何?谢谢。
 
  陈波:
 
  感谢光明日报记者朋友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滨海新区应该说非常幸运也非常荣耀,成为了2024中国航海日(第20个中国航海日)的主办地,特别感谢交通运输部和中国航海学会的充分信任。还有两周时间活动周就要开幕,各项筹备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今年航海日活动周筹备工作开展以来,在交通运输部的鼎力支持下、在中国航海学会专业的指导之下、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这项筹备工作,我们专门成立了筹备的协调工作专班,设立了10个工作小组集中办公,全力推动筹备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突出贴心暖心,高标准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比如,在场地保障方面,实现了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加强整个场地保障的调度落实,明确接待酒店的接待标准、餐饮品类,确保整个活动安全、优质、高效。在志愿者服务方面,招募了400名志愿服务者,开展展会礼仪、会场引导等工作,加强志愿者的航运知识包括市情区情的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在后勤服务方面,也加强了相关电力、通讯、医疗等一些保障措施,建立了应急工作机制,开展绿色服务通道,全面做好参会嘉宾的服务保障。
 
  第二,我们突出群众可感可及、高水平做好文化活动策划。这次活动周期间,将开展群众文艺汇演、航海主题展、中国海图展、少儿美术创意展等10多项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积极体验,提升大家的海洋意识和航海素质,激发大家热爱海洋、热爱航海事业的浓厚兴趣。此外,市级有关部门也将在全市范围积极开展群众性航海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航海日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
 
  第三,我们突出航海主题主线,高品质做好氛围营造工作。围绕弘扬新时代的航海精神以及本次活动的主题“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市、区两级媒体将在活动周期间设立航海文化、航海科技专栏,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也将大幅增加航海科普教育内容。此外,天津在7月10日还要开幕天津2024国际航运展。在活动的主会场周边主要道路、交通场站、热门景点开展氛围的营造,利用航海日活动周这个全国性载体和中国航海日论坛这个国际交流平台,进一步宣传推介滨海新区的发展成果,让更多国内外朋友认识滨海、了解滨海、喜爱滨海。
 
  我们将在已有的基础上再细化、再提升各项筹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为全国人民献上一届欢乐热情、精彩无限的航海盛会。借此机会,也诚挚邀请社会各界朋友包括媒体朋友莅临滨海新区,亲身感受城市的朝气和活力。
 
  谢谢!
 
  Q
 
  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知道,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航运保障的保驾护航,请部长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国航海保障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样的?谢谢。
 
  付绪银:
 
  谢谢您关心我们航海保障事业。说起航海保障工作,我想先介绍一组数据,今年1—5月份,我国沿海和内河港口进出港的船舶1247.4万艘次,日均进出港船舶达到了82000艘次,货物吞吐量达到了75.82亿吨。这些满载生产生活物资的船舶能够安全高效地航行在江河湖海之上,其背后离不开我们巨大的航海保障工作,以及在后台支撑海运和内河水运安全工作的很多航海保障工作者。
 
  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程,航海保障事业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沿海航标从2013年的1.22万座增长至2023年的2.06万座,增长了68.8%,并且实现了航标遥测遥控全部北斗化。过去我们是用外国人的技术,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北斗化的遥测遥控工作。海图服务从以纸质海图为主,发展为电子海图全覆盖并提供在线发布、实时的更新服务,2023年发行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达到492万幅;我们还建设了由23座北斗差分台、75座北斗连续运行基准站组成的沿海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建设水上安全通信网,作为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提供海上遇险安全通信服务;积极推进4G/5G建设和卫星通信应用,持续提升卫星宽带数据通信能力。到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航海保障体系,实现了沿海港口航道“一图覆盖”,沿海水上安全通信“一网贯通”。
 
  同时,航海保障是一项国际性很强的工作。我们作为国际航标协会、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的理事国,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成员国,我们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按照国际标准,为航行于我国管辖水域的各国船舶提供导航服务;推动北斗卫星加入了国际搜救卫星组织搜救系统,这也是继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之后的第4个中轨道卫星搜救系统,增强了我们全球遇险搜救的服务能力。
 
  今年航海日的主题是“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航海保障事业也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我们将大力开展航海保障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打造“数字化发展底座”;强化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推出智能化航海保障服务,加大力度推动航海保障事业适应航运事业的发展,在建立全球最大的航海保障网络的情况下积极服务,为国际航运作出贡献,引领全球航运业发展,不断提升航海保障的综合服务能力。
 
  我就说这些,谢谢。
 
  Q
 
  海报新闻记者:
 
  请问相比往届航海日活动,今年的航海日活动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亮点?谢谢。
 
  张宝晨:
 
  谢谢记者朋友。我想您提到的问题也是关注航海日活动的广大朋友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刚才付部长也谈到了,今年是第20个航海日。20年来,我国一直都在航海日举办各类活动,包括全国性活动,也包括每年都选择一个主办城市举办主场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当中,如何打造亮点,让这个活动可持续发展,也是作为主办单位孜孜以求的一个方向。在交通运输部领导下,在航海日活动组委会的指导下,中国航海学会和主办单位一起,也在各承办单位的支持之下全力开展。一方面,要持续守正,让活动不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航海日活动从航海日发展成为航海日活动周,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受广大社会面的欢迎。另一方面,确实设计如何创新,要不断有新的亮点,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从守正的角度,今年我们面上布置了航海日当天所有的中国籍船都将挂满旗,航海类机构挂彩旗,11日上午9点,所有中国籍船舶都会鸣笛,全国航海类、涉海的学校、展览馆、博物馆、科普基地,也都将向社会全面开放。7月11日当天,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将向社会发出航海日公告,全国各地都会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时间关系我不具体讲了,总之是要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大的航海爱好者愿意参加。
 
  从主场活动的角度,努力打造亮点方面,我们今年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突出国际性、主题性、专业性和前沿性,打造航海领域高端的国内国际交流平台,核心板块主场活动是中国航海日论坛,有主论坛,还有十几个专题论坛,都将聚焦当前航海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技术、新业态,涵盖了船舶安全技术、海员服务、智慧港航、航运绿色转型、航海安全教育、航海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第二个板块,中国航海学术年会将邀请工程院院士、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航海科技奖特等奖项目的代表作学术报告,也将对全国遴选的优秀论文在会上进行交流,并且围绕着航运绿色发展举行专题研讨会。
 
  二是突出航海日主论坛和活动周启动仪式发布环节的权威性、典型性和丰富性,届时将发布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智慧港口建设成果、安全诚信船公司以及船舶的名单,也将利用这个机会公布航海领域的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名单,以及中国航海学会科技奖获奖名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招商局“海辽轮”起义75周年,今年我们将邀请“海辽轮”船长在发布环节发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篇建新功”的倡议。
 
  三是突出公众的参与性。今年主场多项活动都将采用直播形式,以便大家实时收看。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将举行航海文化论坛、航海科普季启动式、航海科普夏令营开营式、中小学生航海书画比赛优秀作品展,同时还有“匠说航海”科普讲座、中国海图专题展等活动,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航海科普文化体验平台,让公众在获得丰富的航海历史与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亲身感受到航海文化的魅力。
 
  明年是中国航海日20周年,我们也将围绕明年如何进一步打造亮点,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
 
  谢谢!
 
  Q
 
  中国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有关铁水联运的。我们注意到,今年4月份在浙江召开了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现场推进会,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在推进铁水联运发展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杨华雄:
 
  谢谢中国日报的记者,说明你对我们水运非常关注,同时也是对交通运输,特别是综合运输发展的关注。
 
  推进铁水联运发展,是交通运输部近几年来一直持续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刚才您提到,4月下旬在浙江宁波的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推进会,就是要推进铁水联运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调整,推动水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是非常重视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也就是公路转铁路和水路。今年2月份,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再次强调,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运输结构,强化“公转铁”“公转水”。我们部里一直把铁水联运工作作为推进“公转水”“公转铁”的重要抓手,会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取得的成效还是很明显的。
 
  在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重点解决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四五”期间,我部会同财政部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了110个铁水联运型枢纽,引导铁路专用线接入港区。目前,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已经超过了90%,今年还将新增5条重点港口进港铁路线,建成后港口铁水联运网络将更加完善。
 
  在加强标准规则软联通方面,我部印发实施了《铁水联运标准化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了《港口海铁联运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要求》《多式联运货物分类与代码》等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铁水联运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建立了省级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福建、山东、江西等地港口和铁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数据对接,铁水联运信息互联共享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我们加快推进“一单制”“一箱制”,示范推进了联运服务“一单到底”、联运组织“一箱到底”、联运信息“一站共享”、支持政策“一体联动”,使铁水联运衔接更加顺畅。
 
  为了充分发挥铁水联运效能,我部积极推动集装箱、大宗货物铁水联运发展,全国铁水联运保持了较快增长。刚才付绪银副部长在一开始提到,1—5月份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了8.8%,1—5月份全国港口铁水联运完成了47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了17.6%;我国“北煤南运”的煤炭下水全部采取铁路集港,1—5月完成了4亿吨,充分发挥了水路、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和综合运输的组合效率,有效降低了交通的物流成本,有力促进了综合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
 
  谢谢!
 
  Q
 
  南方都市报记者:
 
  今年航海日活动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请问天津有哪些特色航海文化,在推进航运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付绪银: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家都知道,天津市航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航海相关产业也很发达,在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经济、完善集疏运体系、增强航运中心功能等方面,这些年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所以说我们今年航海日活动的主场放在天津滨海新区,也是考虑到了上述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请滨海新区陈波副区长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陈波:
 
  感谢绪银副部长,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刚才绪银副部长也把新区的一些情况作了介绍。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拥有153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达到2146平方公里,因此向海而兴的禀赋是与生俱来的。有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是港口优势得天独厚。天津港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枢纽,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兼具集装箱、干散货、滚装汽车等多种运输功能的复合型大港,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2023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18万标箱,创历史新高,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同时,天津邮轮母港是我国北方第一个邮轮母港,预计今年接待邮轮艘次达到100艘,国内外游客达到30万人次。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中乳协与俄罗斯全国乳制品生产者联盟举行中俄乳业合作交流研讨会

下一篇:2024(第五届)鲁湘两省工程机械发展合作交流大会成功举办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