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合肥机场实现从“人”造到“机”造,从“建造”到“智

来源:“安徽国资”微信公众号
2024/4/28 10:30:21
24087
导读:积极响应传统施工行业转型,实现从“人”造到“机”造,项目大力推广应用混凝土整平机器人、三维扫描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测量机器人等。
  技术创新、BIM+AI应用、智慧工地平台搭建、建筑机器人应用……数字赋能、数据驱动、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正在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工程建设注入了新质活力。
 
  T2航站楼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造型独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自开工以来,项目建设单位北京城建和安徽建工联合体以数字化应用提“质”增“效”为奋力推进美好安徽建设凝聚“新”力量。
 
  智能建造为机场建设培育“新”优势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充分利用BIM、GIS、AI、5G、高精度定位和大数据等信息化科技手段,采集分析工程建设中的各类数据,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管控,从智慧建造、智慧管理及物联网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度应用,实现工程建设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响应传统施工行业转型,实现从“人”造到“机”造,项目大力推广应用混凝土整平机器人、三维扫描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测量机器人等。从“建造”到“智造”,项目团队始终致力于推动智能建造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高效应用,为加快智慧机场建设夯实基础。目前,项目已荣获安徽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数字建造激发机场建设“新”动能
 
  项目积极开展BIM技术推广应用,让数字化技术串联起整个建造过程。施工之前,项目团队利用BIM数字化技术对施工方案反复模拟推演,针对技术可行性、工期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进行全方位评估,最终选定最优方案,同时将各类方案、交底制作成二维码,实现可视化交底。施工期间,项目团队利用BIM数字化技术对多专业穿插施工进行优化设计及综合协调,促使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各专业协同发展、各工序高效穿插,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其中,核心区混凝土结构施工创新采用“混凝土材料与施工一体化抗裂技术”,研制低放热、低收缩混凝土材料,创新地上混凝土梁板“跳仓法”施工工艺,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结合BIM数字化推演施工顺序,成功节约工期2个月,同时采用机器人整平结合蓄水养护,有效降低开裂风险,以数字化技术助力项目高质量建设;在主楼钢屋盖施工中,项目团队开展“钢结构与金属屋面一体化”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有限元模拟和试验分析,论证方案可行性,利用BIM推演对多种方案进行比选,最终选择“钢桁架与金属屋面底板一体化提升”的最佳施工方案,如期实现了重达8660吨的钢结构屋盖一体化提升,极大地减少了高空拼装的工程量,保障了安全、提升了质量、缩短了工期,创造了钢屋盖带板提升在重量和面积上的全国之最。
 
  绿色建造赋予机场建设“新”活力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项目开工之初便确立了“安徽省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安徽省绿色工地试点”“绿色建筑三星级”等建设目标,对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并严格执行。在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中均编制了绿色施工、水土保持等绿色环保章节,明确了绿色施工目标及要求。项目团队优先采用一系列低投高效措施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到施工全过程。目前,项目已通过安徽省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地验收,荣获安徽省绿色工地试点项目,完成中建协绿色建造竞赛活动的中期验收,得分96.68分,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下一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项目将用好政策“活水”,精准灌溉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尝试应用装修工业化,探索大型国际机场机电系统精细化安装关键技术研究,坚持创新驱动是主导,理念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加快推动工程建设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打造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标杆工程。
 
  信息来源:安徽机场集团
 
  主办单位:安徽省国资委

热门评论

上一篇:国内首个乙烷回收联产LNG工程启动

下一篇:每亩补助1500元!山西省鼓励整村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