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数智赋能中铁城建驶入发展“快车道”

来源: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2024/2/29 10:57:22
24449
导读:中铁城建历时数年打造的“157”智慧工地平台,接入项目81个,重点项目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安全可控、业务管理智能和分级可视管控。
  自2013年落户长沙以来,中铁城建全力推进智能建造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数智转型,着力构建“智慧城建”生态圈,助力企业提质增效。2023年该公司新签合同额547.33亿元,同比增长6.48%。
 
  建设智慧工地,实现生产管理远程化
 
  春节后开工首日,中铁城建赣州唐凤商业中心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建设者们正全力冲刺加快项目建设。而远在450公里外的长沙总部生产指挥中心,可通过远程视频监控,随时随地查看现场施工进度,准确识别风险,针对潜在隐患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控,实现对“人、机、料、法、环”等要素24小时全天候、360度无死角的立体监控和零距离集约管理。中铁城建历时数年打造的“157”智慧工地平台,接入项目81个,重点项目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安全可控、业务管理智能和分级可视管控。
 
  针对现场材料精准计量的难题,中铁城建运用物联传感技术等,通过地磅周边摄像头智能监控,实现物资物料进出场自动过磅、移动点验、数据自动采集。同时,结合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和施工升降机人机一体化安全监控系统,实时采集载重、角度、高度、风速等数据,犹如安装了一对“眼睛”,改变了“用人盯梢”的传统模式,提前防控“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保障施工安全。
 
  在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时,中铁城建全面落实劳务用工实名制,考勤点自动识别感应生成个人考勤表,并实时追踪施工人员定位和作业面工种分布信息,绘制全天移动轨迹。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识别施工区域人员活动,发现危险行为并及时预警。这不仅解决了劳务用工准确记工难题,还可以实时远程指导施工生产,及时发现过程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施工效率提升17%。
 
  深化BIM技术,加快项目管理数字化
 
  由中铁城建参建的弥蒙铁路是“一带一路”上云南向东南亚辐射的重要通道。在建设过程中,面对异型多曲面幕墙种类多、体量大、安装精度要求高等困难,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辅助科技攻关,将激光扫描形成的龙骨实测点云模型与BIM模型相匹配,实现1.1万平方米复杂造型多曲面幕墙的精准定位安装。通过BIM技术深化应用,最终形成工法6篇,关键技术7项,专利技术20项,单一个项目就创造了经济效益581万元。同时,运用BIM技术实现信息协同共享,打通信息壁垒,解决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仅在弥蒙铁路站房施工阶段应用就避免了上万个可能出现的碰撞问题,缩短了近6个月的工期。
 
  为加快技术应用,中铁城建成立了中国铁建首家企业级BIM平台,在建项目BIM覆盖率达100%,实现对项目的全要素、全过程管控。同时,开发BIM+全息投影、BIM+延时摄影、BIM+AR、BIM+VR等应用技术,突破模型信息传递限制,施工动态直观展示。工程师可直接进入虚拟建筑环境,沉浸式感受和核查施工细节,提前熟悉施工全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推广机器人应用,促进建筑方式智能化
 
  人机大赛谁更强?新年伊始,来自该公司技术骨干组成的“人工战队”与“机器人战队”比赛正在上演。这场围绕智能建造与传统建造的PK,不仅是中铁城建对智能建造的一次实战检验,更是对智能建造未来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中铁城建与机器人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建筑机器人应用研究中心,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智能建造新生态。
 
  引进推广智能、高效的建筑机器人,促使企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式、碎片化逐步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用于长沙智谷壹品项目的测量机器人采用AI测量算法处理技术,1小时可完成300平方米实测实量作业,测量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综合成本较传统施工节省约50%;搭载高精度激光标高控制系统的地面整平机器人工效超150平方米/小时以上,控制精度±5毫米,楼、地面浇筑一次成型;智能随动布料机有效减少13%摊平工作量,更能减少70%人力成本,每台布料机仅需1名布料员即可完成全部混凝土布料工作。
 
  中铁城建建造的金茂东山湾项目位于长沙岳麓区,该项目以建筑机器人为抓手,实现建筑余料“变废为宝”。利用流动制砖车将工地上有用的砂、石头、混凝土等建筑余废料快速分离并就地加工为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制品,再压制成为园林路面砖、盲道砖等再建材制品,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78.16%,累计消耗建筑废弃物250吨,生产路面砖超过10万块,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了绿色环保的建筑发展理念。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中国华能3400万千瓦新能源集中开工复工

下一篇:Uber Eats 优食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送货服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