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江西武宁: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力争达到60万千瓦左右

来源:武宁县人民政府
2023/10/17 18:19:22
22196
导读:《武宁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快开发太阳能发电项目,推进工业园区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模式(BIPV)开发屋顶光伏,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60万千瓦左右。
  10月12日,武宁县人民政府发布武宁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指出,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重,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加快开发太阳能发电项目,按照“宜建尽建、应接尽接”原则,推进工业园区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模式(BIPV)开发屋顶光伏,在各乡镇创新“光伏+”应用场景,高质量推进生态友好型“光伏+农林渔业”开发模式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积极开发风能发电项目,以太阳山风电场、北屏山风电场等项目为示范,就近推进风能发电开发利用,同时探索集中式或分散式“微风发电”项目以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依托林业和家居产业优势,鼓励将边角木料、竹片、秸秆等用于生物质能发电。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60万千瓦左右。
 
  原文如下:
 
  武宁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九江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精神,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作为全国首批、江西唯一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九江市唯一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县紧紧围绕“生态强县作示范,绿色崛起勇争先”的总体战略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主要抓手,高标准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领域碳达峰一体化、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升、节能降碳提质增效、绿色宜居低碳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智慧降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协调共生、绿色低碳社会创建、碳达峰试点示范等十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专项行动,加快形成节约循环和绿色高效的能源体系、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确保完成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成效,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向更加清晰。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7%,能耗强度较2020年下降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市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绿色低碳技术实现普遍应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全面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在全国前列。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市确定的目标值,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专项行动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关系,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构建绿色低碳、结构优化、优质高效、安全智慧的现代能源体系。
 
  1.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重,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加快开发太阳能发电项目,按照“宜建尽建、应接尽接”原则,推进工业园区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模式(BIPV)开发屋顶光伏,在各乡镇创新“光伏+”应用场景,高质量推进生态友好型“光伏+农林渔业”开发模式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积极开发风能发电项目,以太阳山风电场、北屏山风电场等项目为示范,就近推进风能发电开发利用,同时探索集中式或分散式“微风发电”项目以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依托林业和家居产业优势,鼓励将边角木料、竹片、秸秆等用于生物质能发电。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60万千瓦左右。(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县供电公司、县工业园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
 
  以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为前提,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同时加快清洁煤炭利用技术、煤炭减量化技术推广应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各用能领域的电气化、智能化发展,对以煤、石焦油、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窑炉,加大电能替代力度。优化城镇、乡村加油站布局,科学合理安排油品储备量,设计应急储备设施,加强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形成“雁形”输油网架,保证油品能源输入顺畅,积极应对油品合理需求。全力配合全市天然气多点互联互通输气网架建设,支持江西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永修—武宁—修水支线)武宁的建设,提升管网安全和管道输送储备能力,建设“县城城区+工业园区”双核心的输气网架,力争早日实现乡镇燃气管网全覆盖。完善“川气东送”和“西气东输二线”为气源的双保供格局,降低企业、居民生活用气成本。到2025年,能源治理水平和能源结构显著改善。到2030年,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清洁、高效,能源清洁转型基本实现。(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供电公司、县港华燃气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转型,建立健全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500千伏输变电工作进展,加快推进长坪—上汤35千伏线路工程、110千伏盘溪变电站35千伏送出工程、联村35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等新扩建工程。优化提升输送网络,加快构建“自环互导、多环支撑”的供电主网架。加快源口村、桐林村和凤口村等区域农网升级改造,进一步规范农村用电秩序,农电用电管理全面实行“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为主体的微电网,积极推动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调峰设施建设,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以绿色智慧为方向,推进能源与数字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产业深度融合,鼓励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系统建设,构建绿色高效、柔性开放、安全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显著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初步建立,全县电网基本具备1.7%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到2030年,全县电网具备5%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数字电网全面建成。(县发改委、县供电公司、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产业领域碳达峰一体化行动
 
  围绕“生态强县作示范,绿色崛起勇争先”的总体战略部署,着力构建“1+3+2”低碳生态工业、绿色循环农业和生态全域旅游业为一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加速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加快绿色生态全域旅游建设。
 
  1. 加速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及产业链之间低碳协同发展。针对绿色光电产业,策应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布局,推动新型光电显示优势产业高端化转型,以奥普照明、耀润磁电、春迅电子为重点,持续做精做强LED照明细分领域,加快形成全产业链的生态布局。积极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先进制造”示范项目。选择一批重点用能工业企业开展能源管控中心试点建设,逐步推广工业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对于大健康产业,支持昂泰、江中等药企向上游完善中药材供给体系,向下游往制药和销售延伸,形成业态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集群。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持续加强高校等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中医药康养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布局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增长
 
  以行业应用为牵引,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居、数字经济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构筑创新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推动程疆新能源、奥瑞森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增量扩产,围绕新能源动力锂离子电池、5G新材料研发应用生产及配套产业链开展延链式招商,推动形成新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放大“中国艺术装饰之乡”品牌效应,以泰盛为示范,推动家居产业向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转型,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打造省内领先的智能家居特色产业园。以终极科技为代表,集聚一批信息技术、数字传媒、电商、在线教育企业,文创类和平台类企业,建设智能工位、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加速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重点在泉口镇、鲁溪镇等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的乡镇推进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以获批省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为契机,探索“蛙稻共养”“虾稻共养”“猪—沼气—果(菜、鱼)”等种养结合模式,推进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推广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模式。打造新光生态农业观光园、长水生态循环产业园等一批生态农场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加快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链协同创新联盟,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依托鲁康农林、石门楼镇森林药材种植基地等构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旅游康养等循环链接,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加大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到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体系实现县域整体推进。到2030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加快绿色生态全域旅游建设
 
  依托“山水武宁”特色优势品牌,全力推进“山、水、城、乡、文”联动,打造“山岳武宁、水上武宁、夜色武宁、乡村武宁、康养武宁、空中武宁”六条风景线,以“旅游+”的全域旅游模式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果,推动旅游规划、核心景区、品牌运营、文创开发、配套设施、服务体验等方面完善升级,推动“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康养”产业链融合。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支持橡子树野宿等打造中国特色民宿基地,推广东山村特色民宿群运营管理经验,探索乡村闲置住宅向旅游资源转化模式,开发一批生态旅游民宿示范群,满足不同层次的民宿消费需求。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建设“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体系。(县文广新旅局、县旅发公司、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升行动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的协同作用。重点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资源化利用,以及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发展“城市矿产”经济。
 
  1.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循环经济空间布局,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的资源化利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废弃物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积极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县工业园区、县发改委、县工信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改进采矿、选矿传统方式,加强对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等的综合利用,提高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推进有价组分高效提取利用。研发推广绿色高效钨湿法冶炼,加快钨产业生产工艺流程改造,围绕大湖塘钨矿开发,坚持前端资源的有效扩充和后端产品的延伸发展,打造“矿区+园区”全产业链开发模式。重点防范清江乡和石渡乡等锑矿尾矿处理和尾矿库安全隐患。到2025年,重点矿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到2030年,行业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矿产资源综合体系基本建立。(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武宁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
 
  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强化报废机动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加强拆解利用企业规范管理和环境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整治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手机等再生原材料推广使用制度,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强化再生资源对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县自然资源局、县应急管理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交管大队、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林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农用优先,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发挥耕地保育功能,鼓励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提高秸秆饲料、燃料、原料等附加值。以鲁溪、澧溪、船滩和清江等粮食产区为重点,兼顾果蔬茶,分类细化应用,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粪肥就近消纳、就近还田。以长水村食用菌项目为依托,因地制宜鼓励利用次小薪材、林业“三剩物”进行新型复合板材生产、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完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进行资源化处理。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建立健全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和长效机制初步构建。2030年,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武宁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初步确定以豫宁街道、工业园区和新宁镇为单元,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位建设,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行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上市,推广使用采用菜篮子、布袋子,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加强后端分类处理体系建成,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鼓励餐厨垃圾处理站利用黑水虻养殖和堆肥处理等技术处理厨余垃圾,努力实现厨余垃圾“零废弃”。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县城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提升至70%。(县城管局、县发改委、武宁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邮政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节能降碳提质增效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方针,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增强节能管理综合能力,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加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快建设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增强节能管理综合能力
 
  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建立用能预算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低碳转型,开展重点用能单位清洁生产、节能监察和评价考核。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和能源消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管理全覆盖。强化节能监察,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规范节能监察工作,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切实提高节能监察成效。全面提升能源管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
 
  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镇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推动武宁工业园制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相关措施,探索园区亩均碳强度评价机制,引导打造先进节能低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绿色光电、矿业循环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应用。(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武宁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落实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全面排查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强化“两高”项目全过程管理,深入挖掘存量“两高”项目节能潜力,推进项目节能减排改造升级,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做好“两高”项目节能减排常态化监测管理。建立在建“两高”项目管理台账,对相关项目节能审查、环评审批情况进行评估复核,对标国内以及国际先进,能效水平应提尽提。科学评估拟建“两高”项目,按照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达峰目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严格执行产能、能耗、煤耗、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制度,严格执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县发改委、县工信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境护山、全域理水、全面治污,加大减污降碳协调治理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优化治理技术路线,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力度。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实现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以豫宁街道胜利社区为试点,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鼓励江西千色新型无机材料有限公司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绿色低碳修复,优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路线。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鼓励重点行业企业采取工艺改进、能源替代、节能提效、综合治理等措施,开展减污降碳试点工作。(武宁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绿色宜居低碳城乡建设行动
 
  坚持推动绿色宜居低碳城乡布局、提升城乡建筑能效水平、推动城乡建筑用能绿色转型和促进绿色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1.推动绿色宜居低碳城乡布局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与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不同生态功能区分级分区保护、修复、监管要求,推动绿色宜居低碳城乡布局。落实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要求,坚持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两个优先”,加快补齐功能短板,推动城市更新。推广预拌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节能陶瓷砖等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绿色施工方式。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三大类装配式建筑,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不断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绿色社区、绿色生态小区建设。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坚持地上地下统筹、里子面子并重、建设管理并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突出导向的城乡建设管理机制。(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城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投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城乡建筑能效水平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积极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严格执行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县域范围内城镇新建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规范建筑节能设计和节能计算。推进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办公楼装修改造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等工作结合起来,鼓励选用绿色环保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推进既有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运营,提高既有建筑能效水平。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建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力争到2025年,城镇区划内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城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城投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城乡建筑用能绿色转型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支持新建建筑节能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有条件老旧小区应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利用现有党政机关建筑、学校医院村委会、县工业园区、农村居民住宅等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项目。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光储直柔”一体化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及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确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供电公司、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科技局、武宁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促进绿色宜居乡村建设
 
  统筹推进绿色宜居乡村规划编制,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深入挖掘属地资源,建设绿色宜居美丽乡村。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推行乡村建设项目绿色低碳设计,增加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在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稳步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引导鼓励农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委、武宁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交通运输智慧降碳行动
 
  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交通运输体系绿色高效化,全力推动运输工具装备绿色低碳化、数智化转型,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智慧化,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推动交通运输智慧降碳发展,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绿色高效化
 
  以我省“交通强省”建设为契机,对外打通“大动脉”,争取长九池和常岳昌、咸宁至南昌高速铁路从武宁经过,改变武宁对外仅有公路交通运输的局面;积极推进武宁至通山、武宁至靖安、武宁至阳新3条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强武宁与外部的紧密联系;加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等提升级改造力度,推进乡镇与国省干线相连通,实现国省干线乡镇全通达的目标。对内畅通“微循环”,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乡村道连通公路及通组到户公路,使乡村公路高度连通实现网络化,争取做到乡乡通三级公路、村村有双车道、每个3A景区通达旅游公路。利用智能交通,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客货运组织方式,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打造以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县城中心城区公交方式出行占全方式出行比例不低于35%(不含步行),到2030年达到40%以上。(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公交公司、县城管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运输工具装备绿色低碳化
 
  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大型化和低碳化,督促公路运输企业及时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旧车船和作业机械。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在全县客运中逐步推广新能源客运车辆,不断提高新能源车辆比例,优化车辆的燃油结构。引导轻型、高效、电能驱动和变频控制的港口装卸设备发展,提高西海燕码头装备的整体能效水平。在县城物流配送领域以及现代物流园、枢纽场站等区域,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及作业机械。争取到2025年,县城公共汽车节能环保车辆(包括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比例达到72%以上,绿色维修设备及工艺得到大幅推广和应用。(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公安局、县邮政公司、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城投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智慧化
 
  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量。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车船,严格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管理。加大对老旧重型货运车辆报废更新的政策倾斜力度,引导老旧车船提前退出运输市场。适度超前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在公路、桥梁和西海燕码头等推广智能绿色照明,推动公路和环湖全民健身步道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储电设施。加快城市智慧交通管理、四好农村路智慧管理平台建设,逐步构筑覆盖全县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公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同时注重绿色低碳创新生态圈的培育与建设。
 
  1.加快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普及与应用
 
  运用“揭榜挂帅”、重点研发攻关等方式,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加强高品质工业产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供需对接,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在绿色光电产业,重点推广玻璃熔炉的节能技改、废水回收利用、废弃玻璃原料化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依托大湖塘钨矿资源优势,推广钨矿高效分离技术,优化破碎工艺和重选工艺流程,推广低品位钨矿资源综合利用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快钨化合物提纯和仲钨酸铵(ATP)精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大力推广安全高效、能耗物耗低、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的先进生产工艺,强化从源头控制污染和碳排放。(县科技局、县科协、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工业园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在绿色低碳、节能增效等方向上,持续推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创建。依托九江昂泰胶囊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江西江中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引导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推动协同创新。积极推动厦门钨业和炳城矿业等龙头企业牵头建设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钨矿开采、冶炼、提纯和精深加工等环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绿色光电、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家居等行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和知名企业的协同创新,(柔性)引进专家与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共同研究与开发。(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市监局、县金融服务中心、县工业园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绿色低碳创新生态圈共建
 
  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引育,依托艾青年电商产业园、圣鹏星创天地等创新载体,培育孵化一批具备绿色低碳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发挥博士联合会汇聚精英才智的功能,协助引进绿色低碳领域高科技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坚持市场导向,支持科技型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绿色技术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产业领军人才。鼓励技工学校、县职业中专业学校等本地院校策应低碳人才需求,积极对接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加快新能源、储能、碳减排、碳汇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绿色低碳领域本地人才培养,构建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流动机制,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营造绿色低碳创新氛围,通过“送科技下乡”“送科技进社区”“送科技进企业”,宣传低碳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相关知识,营造创新氛围。(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科技局、县科协、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教体局、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生态系统协调共生行动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系统协调共生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稳定森林、湿地、耕地等固碳作用,增强储碳能力。
 
  1.巩固森林系统碳汇成果
 
  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以江西伊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强化自然保护地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因地制宜提升阔叶林的种植比例,努力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坚持“禁伐二十年,呵护原生态”政策不动摇,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重点防护林工程和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对红豆杉等开展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工作,建立“一树一策一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林改“第一村”和首倡“林长制”第一县的先行先试作用,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打造林长制升级版。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6.54%,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18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总蓄积量进一步提升。(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湿地农田固碳能力
 
  推进修河(武宁境内)、罗溪河、清江河等流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系统开展中心城区水系连通、流域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朝阳湖、庐山西海国家湿地公园等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强化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开展退田还湖还湿。采用秸秆科学还田、有机肥使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田管理措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流域生态、碳汇等碳汇本底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加快构建和完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开展生态资源安全预警和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完善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重大工程投入机制,提升生态系统固碳效能。以罗坪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林业碳汇开发试点项目为基础,建立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参与基于项目的CCER交易活动,加强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管理。(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发改委、武宁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绿色低碳社会创建行动
 
  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环保意识,积极发挥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中心等碳普惠机制的激励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干部培训,发挥政府机关表率作用,通过打造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1.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
 
  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绿色低碳、落实“双碳”行动等相关主题信息,增强受众对绿色低碳社会创建的认识。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体系,生态文明宣传内容列入思政教育、家庭教育,充分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法制教育,强化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力度,鼓励文化艺术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题材文学创作、影视创作和词曲创作等的支持。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生态文明宣传月等,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文化活动,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机关事务中心、团县委、县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推广低碳行动激励机制,推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倡导绿色消费,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扎实开展限塑行动。鼓励景区、酒店等推出绿色低碳旅游出行线路、推出“半份菜”“小份菜”等绿色旅游和绿色消费措施。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推广绿色包装,推动包装印刷减量化,减少印刷面积和颜色种类。严格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全覆盖,提高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率。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加强城市绿色公共交通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倡导居民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将全民健身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全民节能低碳、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低碳生活方式。(县发改委、县机关事务中心、武宁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文广新旅局、县教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落实绿色低碳企业担当
 
  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推动企业从源头防治污染,依法依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履行污染治理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制定“一企一策”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鼓励排污企业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相关环境信息。鼓励企业设立企业开放日、环境教育体验场所、环保课堂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开放,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县发改委、武宁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发挥政府机关表率作用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中共武宁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班,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党政机关要率先创建节约型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推行绿色办公。扩大绿色产品消费,严格执行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扩大绿色采购范围。加强各级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培养,提升专业能力素养,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机关事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
 
  着力构建碳达峰试点示范体系,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和碳普惠试点建设,以试点示范带动各区域、各行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1.构建碳达峰试点示范体系
 
  探索开展低碳试点乡镇(街道、园区)与低碳社区(村)试点建设,以清洁能源利用、低碳产业发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零碳建筑探索、绿色生活倡导等为重点建设内容,在街道(乡镇)、工业园区、社区(村)等各级层面开展试点建设工作。扩大低碳乡村、绿色园区、社区、校园、商场等试点范围,鼓励各领域各行业打造特色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积极申创省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试点。总结低碳建设经验在全社会范围推广,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的良好氛围。(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宁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以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中心为示范,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实现生态产品标准化认证,推动生态资源经营权抵押、流转、入股和生态产品交易、收储,按照“县级总部、乡镇分部、村级网点”的既定架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模式由罗坪长水试点向全县铺开,充分挖掘各乡镇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全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总结罗坪镇林业碳中和试点建设经验模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自然资源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深化碳普惠试点示范
 
  以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中国滑水巡回大奖赛、半程马拉松大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为契机,试点推广大型活动赛事及会议碳中和行动,鼓励公共机构、国有企业率先开展碳中和活动,推行减碳激励机制。构建低碳积分机制,开展碳普惠全民行动试点,建立碳币兑换等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教育、金融等机构和商超、景区、电商平台创建碳联盟,积极纳入碳普惠平台。探索碳标签制和碳普惠制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以消费侧选择引导生产侧低碳转型。(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服务中心、县人民银行武宁支行、武宁生态环境局、县教体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绿色低碳政策赋能
 
  (一)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
 
  按照国家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充分发挥统计核算对碳达峰的支撑作用。加强能源生产、消费、流通等数据的采集、审核及评估,科学核算能源消费数据。健全绿色光电、有色矿业等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碳排放基础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计量、统计、监测体系。推广碳排放实测技术成果,加快遥感测量、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中的应用,强化对碳核算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统计核算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能源统计信息资源共享,制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发布制度。落实国家、地区或行业各项绿色标准,严格节能标准实施与监督,推进可再生能源、工业绿色低碳化发展。(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统计局、县工信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绿色财税价格政策
 
  落实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统筹财政专项资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积极争取省里支持开展绿色项目建设,在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使用方向上,优先考虑对县内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完善绿色产品推广和消费政策,鼓励对绿色低碳产品补贴。强化税收政策绿色低碳导向,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的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费用给予税前加计扣除。落实价格政策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武宁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落实绿色金融支持政策
 
  落实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投融资政策,鼓励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低碳领域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设立碳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协助武宁工业园和企业制定低碳转型规划,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碳排放权、用能权抵押贷款产品,以推广“生态信贷通”等融资模式加大绿色金融投入,促使金融发展与园区低碳转型有机结合。发挥绿色保险保障作用,鼓励保险机构将企业环境社会风险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体系与保费定价机制。积极推进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相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与处置工作。(人行武宁县支行、九江银保监分局武宁监管组、县金融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委、武宁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健全绿色低碳市场机制
 
  依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山水武宁生态产品运营管理公司,在完成GEP核算基础上,将县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产品,以及农村宅基地、农房等碎片化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精细化评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运营。配合国家、省市用能权交易、碳交易市场建设进程,加速推进用能权、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支持重点企业参与碳排放权、绿色电力证书交易,落实绿色低碳产品服务认证与标识制度,强化绿色低碳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探索碳排放评估管理和能耗双控制度衔接,积极推行能耗、碳排放预算管理机制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财政局、县税务局、武宁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林业局、县旅发公司、县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组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之后,分解下达各单项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制定任务,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综合协调、定期调度、联络督促等工作。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重大政策、组建重大工程。加强组织协调和日常指导,定期对各乡镇和开发区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二)强化实施管理
 
  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定碳达峰细化方案和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研究提出金融、价格、财税等保障方案,将碳达峰行动切实在各乡镇和工业园区,各领域得以落实到位。围绕工作重点和职责分工,制定政策清单、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明确各项清单负责人、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倒排时间,有序推进,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
 
  (三)强化监督考核
 
  完善碳排放控制考核机制,实行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同管理、同分解、同考核,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严抓考评落实,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及时向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强化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地区和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
 
  本《实施方案》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11月12日前向武宁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反映。联系人:朱佩涵;联系方式:0792-7703886。

热门评论

上一篇:《山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

下一篇:浙江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布《浙江省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规定》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