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关于上海信息基础设施,你
- 来源:上海经信委
- 2023/3/3 8:51:37
- 21568
2023年3月1日,《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啦!什么是信息基础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通信服务、广播电视服务以及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等信息服务的设备、线路和其他配套设施” 都是信息基础设施,通俗来说,提供通信和信息服务的所有设备都属于信息基础设施。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它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基础。
《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科学划定信息基础设施范围,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建设行为、夯实运营者主体责任,提倡全社会共同保护。《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的施行,将为不断提升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保驾护航。
赶快跟小编一起深入了解上海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十三五”以来,在“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下,上海围绕“连接高地、枢纽高地、计算高地、感知高地、创新高地”五个高地建设,推动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和服务水平提升。
一、打造多网协作立体覆盖的连接高地
上海宽带网速,上海速度的“代言人”
什么是上海速度?答案有很多,是用时三年就实现百万整车下线的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是最高时速可达430公里的陆地最快交通工具磁悬浮;是上升速度每秒18米的上海中心超级电梯;还有,十年来一直都是上海速度“代言人”的上海网速。据中国信通院数据,当前上海宽带用户下载速率为87.67M,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千兆接入能力覆盖961万户家庭,千兆光网覆盖家庭比例接近200%,全国排名第3,10G-PON端口占比62.02%,全国排名第2。
十年间,上海完成了从“宽带第一城”“光网第一城”向“千兆第一城”的蜕变。十年来,上海家庭宽带用户平均带宽增长了数十倍。202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为92万户家庭免费升级百兆宽带;《上海“双千兆宽带城市”加速度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后,新增家庭及企业宽带用户套餐原则上300M起步;一系列政策加持下,推动市民上网从十兆、百兆向千兆不断跃进,使得上海宽带一直冠绝全国。
5G建设,上海一马当先
从第一通5G手机通话,到最早被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同时列为5G外场试验和网络首发城市,上海率先发力5G“新基建”,为双循环提供全新数字基础设施,助力产业变革。2020年,上海发布5G基站布局规划导则,构建“1+16+X”的5G基站布局规划体系;推动上海市综合杆基站建设试点,促进上海市市属国企、公园绿地、高校、公立医院等场所开放,进一步丰富站址资源。目前,全市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超6.9万个、5G室内小站超29万个,已覆盖全市域。
2022年2月1日,上海市推荐性地方标准《基于用户感知的5G网络质量测试方法》正式实施。依据此项标准,对全市9大重点行业场景673个场所(包含城市快速路、知名商圈、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大型公园、三甲医院等)开展5G网络质量测试,形成《2022年上海市移动通信用户感知度测评报告》,报告显示上海重点场景5G下载速率达到682M。
上海IPv6互联网活跃用户占比突破70%
发展IPv6对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上海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加强政策供给,持续引导IPv6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重点网站及主流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加快向IPv6演进升级,IPv6发展呈现出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应用基础设施持续升级,产业应用有序发展的态势,在IPv6用户数、IPv6流量占比、网络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设施方面,上海市基础电信企业已全面完成移动网络(4G和5G)端到端、窄带移动物联网、固定网络端到端、骨干网络互联互通、全部数据中心和DNS域名递归解析系统的IPv6改造,可持续向公众用户、应用基础设施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制造等行业企业提供基于IPv6的互联网接入能力。CDN、公有云等重点应用基础设施企业的全部服务节点均完成IPv6改造并对外提供IPv6商用服务,IPv6的网络性能与IPv4基本趋同。
用户规模方面,根据国家IPv6发展监测平台数据测算,截至2022年12月,上海IPv6互联网活跃用户占比达70.97%,共计分配IPv6地址4725万。其中,移动互联网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3688万,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98%以上,活跃连接数3569万,占比近97%;固定网络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885万,占(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的82.7%,活跃连接数774万,占比超过87%。
二、打造面向全球连通内外的枢纽高地
通信海缆承载着我国90%的国际通信业务,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事关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重大战略。自1975年我国第一条通信海缆在上海登陆,47年来秉承周总理“建成、学会!”的殷切嘱托,历经几代通信人的持续不懈,已建成上海崇明和南汇、山东青岛、广东汕头、福建福州和厦门6个国际通信海缆登陆站,建有11套国际通信海缆系统共计22条登陆海缆,已成为我国对外沟通协作的信息“大动脉”。
当前上海已成为我国众多通信海缆的登陆汇集地,有崇明东滩、浦东芦潮港两处登陆点,登陆有通达日韩、北美、东南亚和欧洲等不同方向的7个系统12条海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各建有海缆登陆站,开通容量约占国内通信海缆容量的一半,承担着亚太信息通信枢纽的重要作用。
上海成立了通信海缆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联动保护通信海缆的良好局面。多年来,上海不断完善国内国际信息枢纽功能,“十三五”期末国际通信海缆容量达22Tbps,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超过6.9Tbps,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超过28Tbps。开通国际互联网域名解析根镜像服务器节点以及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节点,助力完善域名服务体系布局、提高区域网络访问效率和稳定性。
三、打造算力充沛高效协同的计算高地
随着国家“东数西算”的重点战略布局,由计算、存储和网络组成的算力产业,已成为数字产业化的核心构成和产业数字化的赋能关键。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每1元的算力投入,能带动3-4元的产出。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数据体量将更加庞大,全社会对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也将大幅提升,数字化转型需求会更为旺盛。这既为算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对算力产业全链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海具有良好算力网络发展基础。2022年首届中国算力大会,公布了上海 “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上海统筹空间、规模和用能,发布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导则,对上海市新建数据中心选址规划、规模功能、安全节能、资源配套、建设主体、评估监测等提出规范要求;开展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征集及评估,支持高端绿色环保项目用能,多措并举打造高质、低碳数据中心集群,极大提升了上海市算力供给能力。目前,上海在用算力规模超13 EFLOPS,在建算力规模超7 EFLOPS。今年2月,依托上海超算中心建设并运营的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正式投用,将为科研机构和广大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普惠算力,加速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四、打造契合需求虚实融合的感知高地
物联感知基础设施是以物联为基础、数据创造为纽带、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架构,主要包括连接、数据、算法、服务、平台等6个维度的融合。上海加快提升产业效能、生活品质和城市治理能力的感知基础设施部署,提升城市运行态势感知能力,助力上海数据要素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至去年底,上海市物联网数据卡用户数突破1.3亿,随着上海数据交易所和上海市数商协会成立,未来物联感知基础设施产生的海量数据将释放更大价值。
2018年以来,为解决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难点痛点,结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要求,上海市发布了以物联感知、数据规范及算法、平台架构、安全保护为体系架构的“物联感知基础设施建设导则”,实现设施运营管理平台与行业信息化平台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和利用。“物联感知基础设施建设导则”划分了生产管理、生活服务、生态环境等111类应用场景,智能感知终端种类达到108种。
“建设导则”发布后,杨浦、虹口、普陀等区在“一网统管”智能物联感知设施建设中,金山、青浦、静安等区在智能充电桩、智慧灯杆、历史建筑保护、公益养老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都参照了“建设导则”规范要求,为上海市智能物联设施建设和运营、营造社区便捷化智慧生活、完善区域精细化智慧治理等提供了较好参考依据。
五、打造赋能应用面向发展的创新高地
铺设好信息时代高速之路的上海,在“双千兆”应用推进上一路领跑。目前,全市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文创、金融、旅游、城市管理、民生等十大领域累计推进878项“双千兆”创新应用。近年来,上海连续发布5G+智能制造、5G+智慧医疗、5G+智慧地铁、5G+智慧教育、5G+智慧交通等一系列行业应用白皮书,为5G技术解决具体问题提供实践经验。连续5年承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鼓励市场主体创新应用带动基础网络建设。去年9月,上海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获奖案例数居全国第一。在2022世界5G大会上,邬贺铨院士发布了全国5G十大应用案例,上海的江南造船、华山医院和交通银行三个项目入选。
上海推动工业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合作,利用5G等技术改造企业内网,已建设5G行业虚拟专网100余个。2022年起,上海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数字基础新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基于工信部《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16个生产环节45个典型应用场景,整理智能制造数字基础新设施产品清单与解决方案,基本实现上海“3+6”新型产业解决方案与典型场景产品全覆盖,并开展数字基础新设施能力评估工作。
六、未来,上海信息基础设施什么样?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近年来,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推动出产值出新品出效应;谋划推进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五大未来产业集群,抢占未来发展先机。上海信息基础设施要服务好、支撑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泛在智能、融合高效、绿色开放”的数字底座,成为适应城市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数据生产、运输与加工基础。
连接体系“锻长补短”。利用上海在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双千兆”及IPv6建设方面的规模优势,继续提升5G、千兆光网渗透率与服务感知,提升IPv6流量占比及IPv6网络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降低网络时延,增强网络灵活性,加快基于网络特性的创新应用落地。
计算感知“深根固柢”。聚焦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要求,持续推进高端绿色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及智能感知设施等的科学布局,构建适应云边协同体系的算力网络,全面支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落地与产业应用,加快各类面向行业应用的算力平台落地,夯实上海算力资源基础,加快形成效率和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动力。
信息枢纽“包容开放”。发挥上海国际网络节点优势,进一步推动通信海缆等基础资源部署及国际、省际出口带宽扩容,创新推进面向全球数据服务的枢纽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内国际数据服务能力;完善通信运营企业核心节点布局,加快重大互联网设施落地,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对数据、信息的“凝聚力”。
坚持创新“勇立潮头”。围绕城市发展、产业布局要求,通过应用、机制和技术创新,探索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以创新为引领,不断输出支撑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上海方案”。加快“5G+”“IPv6+”在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城市治理方面的深度应用。通过试点示范、组织创新大赛等多种方式,促进各类创新样板项目建设,为创新应用提供展示窗口,持续推广一批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应用项目,探索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是上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起点,也必将为上海信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