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版问界,华为汽车的“终极形态”?
- 来源:镁客星球 家衡
- 2023/2/24 9:01:11
- 24434
“华为终于要亲自造车了?”
随着中建六局“泄露”一则中标公告,网上关于华为造车的讨论再次热闹了起来。
据媒体报道称,中标公告提到的安徽肥西县新能源汽车工厂为华为和江汽集团(以下简称“江淮”)合作共建,总投资26亿,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工期完成后将用于各类车型的建造。
众所周知,江淮曾是蔚来最重要的代工厂,帮助蔚来组装生产整车。如今江淮与华为合作,不免让人联想起“江淮将帮助华为代工造车”。
然而面对华为再度造车的传闻,余承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华为并不是亲自造车,而是通过智选模式与江淮合作,新车型依然是问界品牌。
智选模式、问界,这些名词本该属于另一家车企赛力斯。如今江淮“突然杀入”,也让赛力斯和华为汽车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赛力斯后劲不足,问界难撑销量
87天交付量破万、全年销量破7.5万。靠着惊人的成长速度,问界毫无疑问是2022年最成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之一。
问界的成功爆火其实称得上一种必然结果——华为的品牌赋能、线下销售渠道的大规模铺货、合作方赛力斯在产能上的大力支持,以及余承东在各个场合的摇旗呐喊,让问界自出生时即带上了“爆款属性”。
然而,问界的崩盘同样来得十分迅速。在2022年10月达到1.2万辆的销量顶峰后,问界在11月突然跌到了8000余辆。到今年1月,问界的销量更是腰斩到4885辆,环比下滑56%。在最新的统计中,问界在2月第一周的上险量只有378辆,甚至不及Hi模式的阿维塔。
按这个数字预估,问界在本月的销量能否突破2000辆都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从各家汽车论坛的讨论热度来看,消费者们依然对华为汽车充满着期待。至于销量下滑的原因,大概可以分成两类。
一方面,问界系列的口碑不断下滑,尤其是问界M7而言,消费者们的口碑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AITO品牌在无意间开始“去问界化”。
在去年11月中保研发布一份测试报告中,问界M7测评结果引发巨大争议。结果显示,问界M7在25%偏置碰撞后,A柱与车顶连接处疑似发生变形。最终,该车型在“乘员舱上部入侵量”和“车辆结构”两项只获得了“A”(良好)评价,而同期测试的三款车型都是 “G”(优秀)评价。
作为一款由华为背书的中大型SUV,这样的安全隐患无疑严重影响了问界的品牌力。而与质量相关的问题,不得不由赛力斯背锅。
早在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SF5时,其实已经有不少分析机构表达出赛力斯工厂品控的担心。不难想象,从生产面包车、小型SUV,突然摇身一变跨级制造中大型SUV,赛力斯或许根本没有相关车型的生产经验。
即便华为在后续推出问界系列时全面进驻赛力斯工厂,但技术的积累和沉淀并不是简单用资金可以弥补。
当然,交出灵魂的赛力斯在面对品控问题时或许也十分无奈。在《AITO问界交付破万背后,赛力斯越卖越亏》一文中我们分析得出,赛力斯在全力押注问界后,几乎放弃了研发投入,如此一来,赛力斯在生产工艺上陷入了一种“持续亏损无力投入”的恶性循环。
但问界的销量暴跌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赛力斯的问题,华为很早就有拓展新品牌的想法。
江淮上位,华为补齐汽车朋友圈
早在问界M7上市前夕,就有媒体报道称,智选车模式已经在行业里大范围铺开,除了赛力斯以外,华为还将与奇瑞、江淮,以及北汽等品牌共同敲定智选车业务合作。
时过半年,随着江淮新工厂的消息水落石出,基本验证了华为智选车模式业务扩张的消息。
为什么华为首先选择江淮呢?
从余承东透露的信息来看,华为下一款新车为高端新能源汽车。有了问界M7品质翻车的前车之鉴,赛力斯很难继续完成新车的生产任务,那么生产新车的任务只能交给其他车企。
目前在国内从事代工业务的各家车企中,江淮是少数有高端汽车品牌代工经验的车企,在蔚来和合肥国资委的帮助下,江淮已经建成多个成熟的高质量工厂,这样的硬件条件很难找到第二家。
当然,按余承东“高情商”的说法:“中国的汽车工厂闲置很严重,我们把闲置的资产充分利用,是对社会资源最大的保护,车厂挣大钱,我们挣小钱。”言外之意,对于其他高负荷生产的车企,很难容下华为的订单。
作为二三线车企,江淮汽车自有品牌不过四五十万辆。在结束与蔚来的合同,江淮就已经无力消耗工厂产能。此时华为送上新车订单,江淮自然没有放弃的理由。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迫不及待宣布能够引来华为这只“金凤凰”。今年1月,合肥当地媒体就已经报道了“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赴深圳拜访华为基地”的相关新闻,报道中就有肥西县的合作项目。
随着更多的车企加入智选模式,华为的朋友圈也不单赛力斯一家,外界也不断出现了华为要与赛力斯分手的传闻。
虽然在余承东的回应中表示,华为与赛力斯将继续保持合作关系并加大投入,而其他品牌将位于整个AITO品牌之下。
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AITO品牌已经逐渐“去问界化”,赛力斯的乏力注定了其他品牌加入的结局。
华为需要真正的“华为汽车”
“华为不能再以销售收入为目标了,而要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重心上。”
这句出自任正非内部讲话的言论,虽未直接指向华为汽车业务,但还是巧妙点名了高层对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盈利期望。
与之对应,余承东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汽车业务需要盈利的决心。例如在2022年底的一场华为内部会议上,余承东指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但以问界的表现来看,想达成这个目标可谓“遥遥无期”。
那么江淮、奇瑞等车企的加入能帮助华为解决盈利焦虑症吗?
对于完全走向代工造车道路的江淮而言,它可以继续延续赛力斯的模式,通过多年积累的代工口碑,打造一款质优物美的爆款车型。
而对于奇瑞和北汽来说,它们本身在新能源市场上依然保留着一定竞争力,是否愿意全力配合华为宣传一款“不属于自己”的车型,还是一个未知数。
由此来看,华为汽车想真正完成销量上的突破,必须放下“智选模式”这个被束缚的道路,亲自下场造车,这样才能发挥出华为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
但可惜的是,就在不久前有传言流出,国内汽车生产资质已经不能买卖,只能注销。考虑到自游家因为没搞定资质而暂停造车,这道传闻似乎可信度很高。
另有消息称,即便是代工造车,也需要委托方同时具备造车资质。
摆在余承东面前的难题,恐怕不止销量。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