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减碳减碳!省级碳达峰实施方案陆续出炉中
- 来源:环保在线
- 2022/11/26 16:20:20
- 22934
今年以来,多个领域纷纷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对各自行业的减碳行动进行指导,明确目标、提供技术指南和政策支持等。除各行业外,多个省份也陆续出炉了省级碳达峰实施方案,环保在线整理了贵州省、内蒙古、湖南、黑龙江、上海等省(市)的方案重点,以供参考。
《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11月,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构明显优化,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以森林为主的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力争达到2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11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自治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明显优化,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以林草碳汇为主的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8%,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75%以下,自治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10月底,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合理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黑龙江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加快发展,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能效水平进一步提升。
《江西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方案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全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高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高地,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到2030年,瞄准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光伏发电、储能、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低碳技术研发平台、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全省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江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10月,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了《江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分别达到 200 家和 50 家,转化应用一批节能降碳的技术工艺装备产品。
到 2025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 2020 年下降 12%以上, 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2022年10月26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六个单位联合印发《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到2025年,上海市碳中和相关领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100项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建成10个重大示范项目与工程,建设10个碳中和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5个绿色技术创新中心。
为着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上海市将落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科技攻关行动等十项重点行动,并提出22个细分任务目标。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