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济宁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

来源:济宁工信
2022/10/17 9:27:31
25117
导读:截至2021年底,济宁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分别达到1743.4亿元、6989.7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0.8%和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551家拓增至2083家,比2012年增长34.3%;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为10年来最高增速。
  10月12日下午,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济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屈耀武 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家亮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田金辉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杨   明 市工信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科科长、四级调研员
 
  主持人
 
  黄广灿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对外传播科科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强调“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作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工于事、信于行”的干事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积蓄了强大动能。
 
  这十年,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21年底,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分别达到1743.4亿元、6989.7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0.8%和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551家拓增至2083家,比2012年增长34.3%;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为10年来最高增速。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中坚力量,近十年来,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9个百分点。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9.2%,比2012年提高13.4个百分点;规上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0%,比2012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69家,过50亿元工业企业11家,过100亿元工业企业5家。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这十年,产业体系更加完备,集群能级持续提升。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扎实开展“干部助企攀登”,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梳理了19条核心产业链,细分绘制了29个产业链图谱,强化产业谋划,深化核心产业链培育,推进产业发展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形成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节能环保“231+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指导各县市区明确2-3个主导产业,研究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优选863家攀登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库,实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引导企业按照产业链分工筛选项目、论证项目、新上项目,打通强链、延链、补链各环节。依托先进碳材料、稀土、机器人、应急装备等具有优势基础的产业,加快省先进碳材料示范基地、省应急装备产业基地和省稀土产业研究院建设,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增强。
 
  这十年,动能转换提速升级,产业转型成效明显。全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在全省率先设立并落地技改基金,采取投资入股、阶段性参股等方式,为企业技改注入“活力”,累计实施投资过500万元技改项目8000余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接近70%,2020年、2021年完成技改投资总量连续2年居全省第1位。扎实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创建7家省级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60%以上,居全省前列。将“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与压减落后产能相结合,近年来,累计压减整合石材加工业企业200家、水泥企业11家、石灰窑企业16家、砖瓦窑企业54家、机制砂石企业88家,腾退土地6847亩。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231+1”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步伐持续加快,集群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市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规模达到2300亿元,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4.7%。济宁新材料产业园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化工园区20强”,兖州农机产业集群、汶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梁山专用车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济宁高新区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这十年,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021年度全市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12年的21.1%提高到40.7%。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用最优政策建强创新平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建成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49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6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02家。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用最大力度培育创新主体,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1家、省级质量标杆工业企业22家,1396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用最实举措打造创新生态,自主培育工信领域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24人,持续开展企业家评先树优活动,累计评选市级优秀企业家748名。
 
  这十年,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两化融合纵深推进。持续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施集成电路“强芯”、机器人“补链”、智能终端“扩量”、软件产业“提质”等重点行动,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69亿元,同比增长161.1%,增幅居全省第1位,成为驱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建成省级数字经济园区7家,成功获评DCMM(数据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试点市。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5年内均在全省前5位。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2个,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个,济宁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全国仅22个。成功举办第一届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稳步增强,全市4G网络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100%光纤覆盖,100M(兆)及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到98.9%,宽带下载速率居全省第4位。双千兆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达11829个,千兆城市创建指标已全部达标。
 
  这十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优质企业活力迸发。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双组长的高规格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非公经济发展50条”等一揽子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让政策红利充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健全,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5家、瞪羚企业15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4家、瞪羚企业11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8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发昂扬、担当实干、勇争一流,努力在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齐鲁晚报记者
 
  近年来,济宁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创新实施了“干部助企攀登”活动,推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2022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更是把制造强市战略作为“九大战略”中摆在第一位的重大任务。请问,今年以来,助企攀登工作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李家亮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近年来,面对资源型城市亟需转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对工业经济长远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科学地、全方位地顶层设计。将“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作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创新性实施了“干部助企攀登”活动,以19条核心产业链为主抓手,全面推行“群长+链长制”,扎实推进“企业攀登、千亿技改、企业上市、要素保障、企业家培育”五大工程,形成了“全社会聚力联动”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良好态势。今年1-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居全省第2位。
 
  一是狠抓要素保障,助企纾困解难。坚持问题导向,全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难点、卡点、堵点问题,建立健全“问题提报、分级管理、跟踪解决、完成销号”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能源、金融等要素配置效率,抓好中央、省、市惠企政策落实,为企业突破发展、项目投产达效提供强力要素保障。1-8月,办理攀登企业各类诉求2155项,引进各类人才1.29万人,新发放贷款222.27亿元,为122个项目预支新增土地指标4260亩。
 
  二是狠抓企业培育,助企攀登进阶。通过做强“强企俱乐部”,支持现有“龙头、领军、骨干、高成长”4类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梯次强企方阵。同时,注重“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实施高成长性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升规纳统育苗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推动企业争创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以来,攀登企业中,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34家企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1家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企业入选省级瞪羚企业、20家企业入选省级单项冠军企业、20家企业入选2022年山东省质量标杆。
 
  三是狠抓项目突破,助企蓄势赋能。对863个攀登企业项目,特别是20个省重大、22个省重点和30个市挂图作战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方案,强化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全力实现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增”。对全市攀登企业实施的470个技改项目,发挥无偿奖补、贷款贴息、机器换人、技改基金等技改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激发攀登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积极性,推进技改项目压茬推进、批次开工、滚动实施。截至9月底,全市863个攀登企业年度实施项目中,在建项目566个、竣工231个、完成投资362.86亿元。
 
  四是狠抓产业集聚,助企协同发展。围绕“231+1”制造业产业集群,梳理19条核心产业链,绘制29个产业链图谱,将863家攀登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助推企业不断膨胀规模,争当链主型、龙头型企业。开发“济品济用”线上平台,推动本市435家企业“济品济用”优质产品互荐,打通产业物流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提高产品本地配套率。大力开展以企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上下游企业优势互补,实现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
 
  下步,将聚力企业攀登进阶、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企业上市、企业技改、大项目引领”三大行动,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制造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国山东网记者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济宁工业经济是如何实现稳增长的?
 
  田金辉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近几年,面对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保持工业稳增长既承受着较大压力,也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致力“工于事、信于行”,把工业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全力做好防疫情、促畅通、保主体、扩需求、稳预期等各项工作,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有固,发挥了工业“压舱石”作用,也展现出济宁工业的强大韧性和潜力。2020年,顶住断崖式下滑压力,推动工业经济走出深“V”态势,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高于全省、全国3.5个百分点。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突发散发、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成本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扎实做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发展,积极谋划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聚力抓运行、固底盘,抓产业、提质效,抓项目、增后劲,全力“保五争三奔第一”,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7.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5个月位居全省第2位。
 
  工作中,牢记工信担当,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一是精测细算挖潜稳增长。深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从竣工项目带动、存量企业拉动、新纳统企业贡献等方面深挖增长点,把支撑摸准、摸透、摸实,逐个企业算清“支撑账”、“缺口账”,更加精准地预测工业增长目标,在此基础上逐个县市区、逐个季度指导制定稳增长攻坚方案,组成10个督导组,对表对账逐月逐季抓攻坚,确保增长目标不落空。
 
  二是聚合要素资源稳增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惠企政策,出台稳增长43条、助企纾困26条,全面推行“免申即享”,1-8月份累计“减退缓降”税费110多亿元、惠及企业50多万户。市县两级每年拿出70%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制造业倾斜,今年以来,为重点制造业项目提前预支土地指标1.1万亩;截至8月底,全市工业贷款余额合计1359.7亿元,同比增长11%,比年初增加115.64亿元。
 
  三是打造强企方阵稳增长。着力构建龙头、领军、骨干、高成长四个“强企俱乐部”,量身制定差异化、精准化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一年一个台阶向更高层级俱乐部迈进。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事清单为抓手,大力实施高成长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5家,规上工业企业184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四是强化运行监测稳增长。建立1000家重点企业日用电监测机制,及时发现企业用电异常,靠上了解企业运营状况,逐项提出帮扶方案,充分发挥驻企干部、助企小组、专属经理、产业专班、要素专班“五支力量”作用,保障企业平稳运行。强化450户双“80”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对企业产销存、原材料价格等指标进行监测预警,发现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着力稳定企业运行。
 
  五是夯实项目支撑稳增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对2022年实施的总投资2507.7亿元的1173个新上和技改项目,按照开工时间,建立月度台账,每月调度开工情况、建设进展情况。对总投资364.3亿元的100个省重点技改项目、总投资553.7亿元的100个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市县两级逐个项目包保,逐一上门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如期开工、加快建设、按时竣工、顺利投产,持续增强稳增长后劲。
 
  下步,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工于事,信于行”的干事理念,践行“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以实为本、以干为先,聚力助企攀登,倾力产业培育,致力动能转换,尽力筑牢底线,积极对上争取,全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确保全市工业经济持续稳增长。
 
  济宁日报记者
 
  数字化为融合发展创造了无限机会,现阶段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在推动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家亮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发展数字经济,让数字最大限度地赋能实体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聚力聚焦信息产业发展,积极构建“四链六园两张网”产业发展格局,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上云用数赋智”走在全省前列,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依托雄厚的传统产业基础,数字经济蓄势而发。
 
  一是狠抓“网络建设”,数字经济底座不断夯实。高质量建设5G网络,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1829个,实现市区、县城城区、乡镇镇区5G网络全覆盖,交通枢纽、重点高校、医院、大型商超、4A级以上景区、经济园区等重点场景实现连续覆盖,行政村5G覆盖比例超过50%。实施5G网络深度覆盖行动,计划年底前完成全市246处住宅小区(商务楼宇、医院、学校)地下停车场、电梯间网络信号深度覆盖建设任务。大力推动千兆光网建设,城市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及以上端口数达4.7万个,城区千兆宽带接入覆盖率达到100%,“千兆城市”创建评价指标已符合要求,年底有望获批国家级“千兆城市”。积极推动一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个、正在建设1个,拥有数据中心13个、标准机架近7000个,山东移动“鲁南算力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省第三位的大型数据中心,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
 
  二是狠抓“两化融合”,产业数字化纵深推进。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已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园区1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5家,区域型跨行业“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完成1500余台数控机床设备上云,逐步指导每个县市区建立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开展设备上云奖补和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培育,企业上云数量突破3万家。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保障作用,广泛宣传数字化改造有关政策,先后为185个项目落实智能化改造奖补资金8400余万元。充分发挥协会、科研机构等的服务协调作用,构建“三联盟一中心”的支撑架构,(“三联盟”即鲁南数字化改造服务商联盟、技改联盟、博士联盟,“一中心”即数字化改造推进中心)逐县开展企业数字化改造免费诊断活动,为有数字化改造需求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在实施数字化改造企业超300家。
 
  三是狠抓“产业培育”,数字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施“助企攀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200亿元,总量跃升至全省前5位,全市现有“双软”认定企业67家,省级软件园区2个,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5个。在大数据“三优两重”、区块链、虚拟现实、北斗定位、软件高质量发展项目评比中均有斩获。电子信息制造业聚焦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终端、汽车电子4条产业链,开展产业链分析研究,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方向,大力招引、培育短板缺项,推动6英寸硅基功率器件芯片、智能贴片及电子终端产品生产制造等省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了晶导微电子、芯诺电子、天博汽车零部件、海富电子、珞石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大园区培育,现拥有7家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数字经济发展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力争今年再成功创建2家,逐步培育形成一县一省园的发展格局。
 
  济宁新闻网记者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请问市工信局作为民营经济主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扶持措施?
 
  杨  明
 
  市工信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科科长、
 
  四级调研员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明了党中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据测算,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为54%、税收占77%、就业占90%、市场主体占95%以上,牢牢占据了济宁经济的“半壁江山”。作为民营经济主管部门,市工信局积极发挥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和协调作用,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质量,全市民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政策引导,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重点从企业培育、创新驱动、环境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帮助企业降本减负、轻装上阵。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在市县两级举办多场政策宣贯活动,助力企业“知、懂、用、享”惠企政策。每半年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工作情况进行调度分析,确保政策红利落实落地。
 
  二是梯次培育,打造优质中小企业群体。建立优质企业培育库,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三个层面对入库企业进行动态管理、梯次培育。实施高成长性企业三年倍增行动,优选部分企业作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及单项冠军企业重点培育对象,集聚优质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为抓手,建立定期调度工作机制,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三是构筑平台,集聚专业服务资源要素。加快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着力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人员培训等各类公益性和低收费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8家,入驻小微企业达到5300余家(含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5.3万余人。坚持需求导向,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7家,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创新模式,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合理运用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全市15家备案机构1-8月份累计为489家企业提供转贷资金81.29亿元。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今年1-8月,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业务473笔,担保额度28.66亿元。与人民银行联合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金融支持计划,将“专精特新”企业全部纳入名单进行精准扶持,畅通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优化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纾难解困。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全市上下举办各类服务活动200余场,提供服务1440余次,服务企业5000余家。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今年以来,发动各类服务机构累计为10119家企业提供政策推送、创业培育、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为9879家企业提供响应需求的特定服务。开展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引导优质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以网络、现场、入校等多种方式与高校毕业生对接。
 
  下一步,将聚焦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全力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强化惠企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及时发布国家、省市出台的最新政策及解读,不断扩大惠企政策的知晓率和覆盖面。二是抓好企业梯次培育。深入挖掘优质潜力企业,按照培育层级,积极培育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高成长企业向瞪羚、单项冠军企业方向发展。三是推进双创载体建设。围绕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要求,进一步扶持培育一批基础设施完备、综合服务规范、带动作用强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产品、丰富服务资源,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五是加强特色产业培育。结合产业规划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结构优化、特色明显、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

热门评论

上一篇:CTI华测检测荣获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50强

下一篇:“保险+服务” 江阴市助力船舶企业“航稳致远”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