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 来源:重庆市经济信息委
- 2022/10/1 9:10:50
- 24002
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渝经信发〔2022〕77号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济信息、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国有资产监管、市场监管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22〕76号)要求,提升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制定了《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9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推进工业能效提升,是产业提质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提效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降碳举措,推动能效技术变革和能效管理革新,提高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提升重点用能工艺设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有序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用能高效化、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能效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广泛应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
二、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
聚焦重点用能行业和用能领域,分类推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工艺应用推广,强化对标达标,系统提升能效水平。
(一)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深入挖掘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煤电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实现行业能效稳步提升。针对机械、电子等行业主要用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加快提升行业能效。鼓励企业加强用能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辅设施改造等。
专栏 1 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重点方向
钢铁行业:通过产能置换有序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提高废钢使用量。推广使用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回收、铁水一罐到底、薄带铸轧、铸坯热装热送、节能型电炉等绿色技术工艺和设备。推广电炉烟气余热、高参数发电机组提升、低温余热多联供等余热余能梯级综合利用技术。推动钢铁生产过程的大物质流、大能量流协同优化、三层级能效诊断系统等能量系统优化和能效管理智能化技术应用。鼓励钢化联产,探索推动氢能炼钢替代。
化工行业:将大型空分技术、等温变换炉替代绝热变换炉、涂刷反辐射和吸热涂料等节能技术运用于合成氨工艺流程中。加强氧热法、电磁法等电石生产新工艺开发应用。推动离子膜法烧碱装置进行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改造升级。加大热法联碱工艺、氯化铵干燥气循环技术等技术工艺推广应用。加强高效精馏系统产业化应用,以及高效换热器、中低品位余热
余压利用等推广。
有色金属行业:加强铝用高质量阳极、铜锍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应用,加快多孔介质燃烧、短流程冶炼等推广。
建材行业:加强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实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生产线节能技术综合改造。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高效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
煤电行业:推广应用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技术、锅炉和汽轮机冷端余热深度利用技术、煤电机组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开展节煤降耗、供热和灵活性改造,进一步提升煤电机组能效水平。
机械行业: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
电子行业:强化行业集聚,加快谐波治理及无功补偿技术改造单晶炉、
多晶硅闭环制造、先进拉晶、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等研发应用。
(二)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老旧数据中心实施系统节能改造。支持制造企业加强绿色设计,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化改造。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与信息设备耗电量的比值)优于1.25。
专栏 2 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重点方向
数据中心:加快液冷、自然冷源等制冷节能技术应用,鼓励采用分布式供电、模块化机房及虚拟化、云化IT资源、高温型IT设备等高效系统和设备,推广高压直流供电、集成式电力模块等技术,发展智能化能源管控系统。鼓励数据中心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优化减配冗余基础设施,自建余热回收设施。
通信基站:推进硬件节能技术应用,采用高制程芯片、利用氮化镓功放等提升设备整体能效。逐步引入液体冷却、自然冷源等新型散热技术。加强智能符号静默、通道静默等软件节能技术应用。推广室外小型智能化电源系统在基站的应用。
通信机房:加快推广机房冷热通道隔离、微模块、整机柜服务器、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在满足业务安全需求下,推广不同供电保障等级的节能技术方案。推广机房机柜一体化集成技术,以及新风、热交换和热管技术等自然冷源利用技术。积极开展机房能效实时监测管理。
(三)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钢化联产、煤化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间融合创新,实现协同节能提效。利用钢铁、焦化企业副产煤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化、煤化工企业构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推动工业固体废物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替代水泥混合材,减少水泥、水泥熟料消耗量。
三、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
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开展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
(四)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加快提升电机生产企业绿色设计能力,鼓励通过电机性能优化、铁芯高效化、机壳轻量化等系统化创新设计。加快高性能电磁线、稀土永磁、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等关键材料创新升级。加快推进电机系统技术创新,推动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电机控制算法与控制性能。推动使用企业开展设备能效水平和运行维护情况评估,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及不同工况,加快电机更新升级。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
(五)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展绿色设计,加强立体卷铁芯结构、绝缘件、低损耗导线、多阶梯叠接缝等高效节能变压器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创新。针对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船用岸电、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兴应用场景,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变压器。鼓励电网企业、工业企业开展在网运行变压器全面普查,制定实施能效提升计划。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
(六)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推动开展锅炉系统能效在线监控、在线诊断、协同优化、主辅机匹配调控等技术改造。加快推进锅炉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配套降碳、环保等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等一体化服务。
(七)实施用能系统能效提升行动。开展重点用能设备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离心式风机、低速大转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效率。推动高效节能炉排、配套辅机、热网泵阀、储热器、能量计量系统等高效锅炉配套系统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效标识符合性检查,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不符合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用能设备及其系统。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能效评估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
四、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
推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节能提效,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
(八)强化工业能效标杆引领。全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行动,在火力发电、造纸、水泥、建筑陶瓷、烧结砖等重点用能行业遴选发布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通过树立标杆、宣传推广、政策激励,引导行业企业赶超能效“领跑者”。以重点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能效标杆水平为标准,引导钢铁、化工、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采用先进前沿工艺技术装备,实现能效赶超。到2025年,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遴选20家市级能效“领跑者”企业。
(九)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强化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理念,推动园区开展集中供气供热,发展高效多能互补利用模式,建设绿色化综合管理平台,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促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业余压余热回收利用、废气废液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等,提升园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十)强化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实施节能计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等。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达标,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下达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实行市区(县)两级分级管理,开展定期考核评价。支持大型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推进节能提效工艺革新和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十一)强化工业园区用能管理。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内部应用新能源车辆和封闭式管道运输。
五、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确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十二)提高数字化节能提效技术水平。推动5G、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提效领域的研发应用,积极构建面向能效管理的数字孪生系统。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系统建设,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实现以能效为约束的多目标运行决策优化等。鼓励企业基于能源管控系统探索实施数字化碳管理,协同推进用能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
(十三)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行业、企业能效提升实际需求,加大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解决方案供给力度。积极搭建能效管理与服务平台,面向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用能数据采集、跟踪与核算等服务。
专栏 3 数字能效提档升级重点方向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解决方案:面向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企业实施管网运行和重点用能设备节能优化、能源管理可视化和在线优化等,围绕工艺优化、过程管控、质量提升、运维服务、产业链协同等环节,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能效提升”解决方案,形成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和实施路径。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集成创新应用:积极配合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子、汽车等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为行业流程再造、跨行业产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节能提效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提供数据支撑,深化标识在各环节的应用创新,推动企业、园区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节能提效与绿色转型。
六、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
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十四)加大节能技术遴选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荐目录以及典型应用案例遴选工作,征集发布市级节能降碳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工艺应用案例。开展绿色生产水平评价、节能诊断等免费诊断活动,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定期组织召开技术对接会,通过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应用单位与用能单位、服务公司交流,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全市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
(十五)加大节能装备产品供给力度。聚焦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以及高效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效节能装备,培育一批节能装备龙头企业,提高节能装备供给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和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商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用电器、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筑材料等,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在节能提效技术装备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十六)加大专业化节能服务力度。积极发挥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作用,培育一批为工业企业、园区提供节能咨询、设计、评估、监测、审计、认证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的专业化机构,积极开展节能服务公司信息登记工作,广泛宣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导重点用能企业、公共机构等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
(十七)加大节能创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大创新支持,鼓励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增强企业自主节能创新能力。加快节能创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建立节能创新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探索氢能、甲醇等利用模式。
七、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
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有关政策,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
(十八)持续加强工业节能监察。聚焦化工、建材、钢铁、有色、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领域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监察,重点开展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阶梯(差别)电价执行情况、数据中心能效、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节能监察。强化节能监察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常态化日常监察水平,推动监察结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工业节能监察效能。
(十九)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针对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用能设备生产企业等,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挖掘节能潜力。重点围绕企业优化用能结构、提升用能效率、强化用能管理方面提出节能改造建议,推动企业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培育一批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提高对主要工艺环节、重点用能系统、重点用能设备的诊断水平。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库,跟踪实施进展,强化诊断结果应用。
八、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实施。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工业能效提升的政策环境。区县经济信息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做好指导和服务,抓好任务落实。
(二十一)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用好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充分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落实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执行国家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
(二十二)加强宣传交流。利用节能宣传周等平台,深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节能降碳领域政策法规、优秀案例、典型做法、先进技术。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培训等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行节能优先、效率至上的良好氛围。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