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今日举行介绍十年来
-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
- 2022/9/25 8:10:40
- 22642
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主题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促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本次发布会设置北京主会场和6个地方分会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副司长姚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彭雪海出席北京主会场,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朱鸣、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冯文胜、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宏韬、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锋、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杨正华出席地方分会场,大家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重点区域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程晓明主持。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 程晓明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0场,今天(2022年9月23日)发布会的主题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促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今天发布会设置北京主会场和6个地方分会场。在北京主会场的发布人有: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先生、副司长姚珺先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雪海先生。在地方分会场的发布人有: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鸣先生,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文胜先生,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宏韬先生,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锋先生,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东文先生,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正华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重点区域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我是本场发布会的主持人,办公厅程晓明。
下面,首先请王伟司长作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 王伟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制造业区域发展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今天很高兴和几位省市工信部门的同事一道,与大家就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动全系统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推动我国制造业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制造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高地,58%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53%的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位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作用更加凸显。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中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部六省聚焦工程机械、智能语音、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地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2-2021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7%,是四大板块中增速最快的,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7.84%上升为19.21%,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2021年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6年增加了近万家,辽宁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比2017年增长一倍。大型电站成套机组、大型压力容器、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大国重器不断涌现。
二是重点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京津冀三地产业转型升级和转移对接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21年底,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河北累计从北京、天津转入产业活动单位达1.1万个。雄安新区建设大踏步推进,今年实施重大项目100多个,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热火朝天,预计全年投资超2000亿元。新一批高质量跨区域产业合作载体正在加快形成。长三角制造业一体化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围绕重点产业成立产业链联盟,深化区域间产业链合作对接,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贡献了全国1/4的工业增加值,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制造业带动作用更加突显。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16.1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7%,高于全国平均2.37个百分点。拥有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成渝地区加速成为西部地区制造业增长极。2021年,四川工业增加值增长到1.54万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速达到8%;重庆工业发展量质齐升,规上工业利润由2012年的60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887.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5.5万元/人提高至41.9万元/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沿长江11省市已建设1134家绿色工厂,沿黄河9省区工业用水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
一批高水平的产业载体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依托优势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了44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产业示范基地涵盖装备制造、原材料、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创造了全国近三成工业增加值、三成以上进出口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近45%,成为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优质载体。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形成。重点培育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近10万亿元,集聚了规上企业2.5万家。2021年有17个集群产值同比增速超过两位数;今年上半年25个集群完成产值6.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已成为引领带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需要下更大力气推动解决。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将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很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立足自身职责,在推动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王伟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市场化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支持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上海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建设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深入推进部省合作,“十三五”以来我部先后与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部省合作协议,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区域发展定位,指导各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帮助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地区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带动乡村特色产品发展。
二是推动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持续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截至目前共创建十批445家示范基地。自2017年起,每年组织开展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引导示范基地对标先进,加快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支持各地“抓集群、促增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三是着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制定实施重点行业布局方案,引导石化、船舶、航空等重点产业优化布局。按照“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的原则,有序引导和规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发展秩序。统筹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引导各地差异化协同发展。推动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名园建设,支持创建6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区,4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积极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先后制定2012年和2018年两版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在河南、江西、新疆、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累计举办20余次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引导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合作。2021年底我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制造业“转什么”“谁承接”“如何承接”。同时,我部分别与宁夏、广西共同举办产业合作论坛,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合作。
下一步,我部将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各项落实举措,推动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谢谢!
新京报记者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丰富、经济富有活力、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北京市在京津冀地区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彭雪海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北京市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与天津、河北共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推动新发展,紧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打通供应链,优存量、强增量,形成了同心同向同力发展的工作格局。
一是以非首都功能疏解带来产业发展新面貌。实施非首都功能产业负面清单管理,退出一般制造企业近3000家,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换取经济结构优化的“加法”,产业发展更加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高精尖成为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二是整体推进产业协同迈上新高度。建立了三地工信部门常态化的定期会商机制,将规划共编、园区共建、项目共推、基金共设、产业链共延等列入三方合作协议。依托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平台,搭建跨区域高层次产业合作平台。
三是携手谋划构建产业新链条。协同谋划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布局,鼓励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在京津冀范围提升产业链保供能力,通过制定关键零部件供应替代计划稳链、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补链、发挥各地优势协同布局实现强链。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省唐山市等12个城市(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获工信部批复。
四是加速建设产业协同发展新平台。持续创新龙头企业带配套、总部研发加生产、产业园区带项目等模式,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等一批共建园区焕发蓬勃发展生机。
几年来,一批标志性项目开花结果,总投资74亿元的沧州现代四工厂、总投资42亿元的河北京车造车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新乐三元工业园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地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显现,区域协作水平持续提升。谢谢!
解放日报记者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请问上海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 张宏韬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上海按照国家要求,积极会同江苏、浙江、安徽,依托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等优势,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是区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落实《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联合三省探索形成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机制。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创新型产业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发展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汽车、民用航空、高端船舶、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发挥系统集成、整机牵引优势,带动上下游集聚发展。
二是区域产业链协作持续深入。产业创新合作加快推进,依托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以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跨区域平台,聚焦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深入开展,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联盟,联合推进重点产业链基础研究和协同强链工作,开展民用航空、机器人、汽车电子等产业链对接活动,加强区域整机与零部件企业上下游合作。
三是区域产业合作生态日益优化。跨区域共建共享加速提质,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布局;持续建设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跨区域试点示范加速先行,推动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一体化发展,开展道路测试互认,建设区域车联网先导区;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下一步,上海将会同三省积极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引领长三角产业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深层次协同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共同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持续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谢谢!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规模实力雄厚,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大湾区制造业发展总体情况,以及广东省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创新发展方面有什么举措?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吴东文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加快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港澳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来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大湾区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其中,香港、澳门地区服务业高度发达,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超9成;大湾区内地9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今年上半年,大湾区内地9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5.9%和33.1%,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广东工业发展的主引擎。
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力和主动力,不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一是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推动器”。大湾区推动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创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2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17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大湾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位列全国领先水平,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领先。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性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目前,大湾区内地9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7家,累计培育99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已逐步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载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助推了企业成长,2021年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7家。
三是着力推进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以点带面”引领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一年来,横琴新增澳资企业700多家,总数现在超过5000家。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年来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9万家,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推动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转化落地,在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下一步,广东将在先进制造业领域重点布局,充分发挥港澳创新资源集聚、科技金融活跃、人才交流频繁等优势,畅通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谢谢!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请问江苏近年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有何打算?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李锋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要求,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整治提升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大幅压减低端低效产能。2017年以来全省累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804家,其中沿江八市3750家,压减率均超过70%。持续推动沿江一公里特别是园区外109家化工企业退出,按期完成整改任务,国家长江办专题通报,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我省特色做法。
二是聚焦重点持续攻坚克难。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关停转迁太湖一级保护区化工企业228家,关停沿京杭大运河1公里企业13家,关闭搬迁沿通榆河1公里企业21家,环境敏感区内化工企业基本实现腾退转型。
三是统筹推进园区整治提升。“一园一策”开展化工园区(集中区)整治,总数由54家压减至29家。进一步加强园区规范化管理,推动发展质效不断提升。2021年中国化工园区30强榜单中,江苏占据9席。
四是系统谋划产业高端发展。编制并实施《江苏省“十四五”化工产业高端发展规划》,召开化工产业绿色低碳提质增效现场推进会,部署实施“产业布局优化、行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突破、园区管理提档、优质企业培育、安全环保提升”六大工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省化工行业营收总额占制造业比重约9.0%,而利润总额占比为15.3%。
下一步,江苏省将持续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落实省政府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化工行业信息化绿色改造步伐,不断提升行业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请问重庆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合作方面目前进展如何?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杨正华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为加快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重庆、四川两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务实推动“一体化”发展。2019年至2021年,两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从6.5万亿元增长至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重庆、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3%、3.6%,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制造业高质量协同态势加速形成。
一是建立健全产业协同工作机制。围绕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任务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主攻方向,签署“1+10”合作协议,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专项工作组加重点行业、领域工作专班两级运行体系,全方位形成发展合力。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加速协同。共同编制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协同共建方案,上线电子信息、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加快融合。
三是打造产业协同重大载体。启动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国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等重大工程建设,部署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示范带动效应加速形成。
四是营造产业协同浓厚氛围。协同举办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链合作大会,互相支持、深度参与“智博会”、“西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双向交流更加密切。
下一步,两地将不断深化拓展合作领域,推动两地制造业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协同联动,加快打造西部地区制造业增长极,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成渝力量”。谢谢!
中国证券报记者
今年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请详细介绍一下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姚珺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分重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部自2019年起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引导和促进集群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搭建带动集群间比学赶超、互促发展的竞赛机制。通过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搭建集群间实力比拼的“赛场”,持续激励集群加快发展。目前,已组织开展三轮竞赛,共产生60个初赛胜出集群,25个集群在前两轮集群决赛中胜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在集群竞赛带动下,江苏、广东、河南等13个省市出台支持集群培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也积极组织开展省级集群竞赛,全国集群竞相发展。集群间以赛促提升、促合作,通过签署集群合作协议、联合召开产业链对接会等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二是推动培育要素高效集聚、循环畅通的集群生态。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产融合作、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等工作协同,引导科技、金融、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加速向优势集群汇聚。目前,25个重点培育的集群集聚了近1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5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在重点集群布局建设。
三是探索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引导和支持集群依托龙头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发起成立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着力打造一批市场化运营、长期稳定为集群服务的第三方专业化力量。支持集群发展促进组织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软实力”和创新平台建设“硬实力”,为集群企业发展赋能。支持促进组织在推动企业“抱团发展”、补链固链强链方面积极行动,成为应对疫情影响、稳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集群培育发展工作机制,研究支持集群培育发展的针对性政策举措,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集群高效集聚,支持集群发展促进组织提升服务能力,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环的集群发展生态,加快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大力发展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
李锋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近年来,江苏把培育“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经济工作主战略,全力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高位谋划集群发展战略。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重点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高端纺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协同建立集群培育机制。成立由27个省级部门组成的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办公室,推动集群培育与人才、金融、专利、标准、检测、认证、统计等部门工作的耦合共振,省工信、发改、科技三部门80%的省级产业类财政资金聚焦支持集群培育。
三是支持发展集群促进组织。建立36家集群促进组织培育库,按照“转型、提能、代言”的发展方向,引导集群促进组织成为集群的“观察员”“服务员”“组织员”“引航员”。指导组建全国首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搭建集产、学、研、金、介、用于一体的开放合作平台,首批已有48家单位参与。
四是跨省构建集群协作网络。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上海、浙江、安徽合作,通过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同组建长三角重点业链联盟等合作机制,联手培育长三角1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通过多年聚力攻坚,江苏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明显成效。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拥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30家。集群在塑造江苏产业新优势、应对疫情等外部冲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同时,新型电力装备等6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占长三角三省一市的1/2,在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格局建设中体现了“江苏担当”。
下一步,江苏将继续把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工作总抓手加以推进,进一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创新能力提升、本土品牌培育三大核心任务,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辽宁日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作为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排头兵,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地区要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做好下一步工作方面,有哪些考虑?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冯文胜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发展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辽宁振兴发展指明方向。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创建了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及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4家、省级903家。大力培育壮大“新字号”产业,全省生物药品、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行业占比较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辽宁成为全国集成电路装备三大重点地区之一。首艘国产航母、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问世。
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营25个,实现全省各地市全覆盖。“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上线运行。培育3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一批“老字号”企业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6.2%和75.3%,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突破。培育93家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334家省级单位。10家企业承担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原字号”产业加快节能降碳,2021年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1.6亿吨标煤,低于全国5.7个百分点。本溪、鞍山、营口市获评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拓展。连续三届成功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大会致贺信,大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加快拓展,中英(大连)先进制造产业园、沈阳中德装备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园区在辽设立。
五是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国家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3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0家。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产品和技术5248个,中小企业1131家,“小巨人”企业524家,287户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户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近年来,为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我们设立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正在落实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及22个重点产业集群,推进落实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数字化赋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企业创新管理等7项重点工作。
“老字号”方面,我们将大力推进老企业智能升级和服务化转型、老设备更新改造、老矿山老城区绿色转型和老品牌振兴发展,3年内建成4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100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振兴60个以上工业老品牌。“原字号”方面,大力延长石化产业链、做强冶金产业链、补齐菱镁产业链和做深农产品加工产业链,3年内化工精细化率要达到48%,冶金新材料营业收入占比提高至28%。“新字号”方面,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3年内高端装备占比提高到27.5%,建成6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产业集群、一位省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的工作模式,坚持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抓落实,加快推动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取得新的更大突破。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河南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将如何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朱鸣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制造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大省地位更加巩固。
一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河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8万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位居全国前列,尼龙新材料、智能传感器、新能源客车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
二是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产业体系更趋优化。连续举办6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十年来,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48万亿元,落地建成项目近5000个。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7%。突出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发展,河南省累计培育62个型号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8家、绿色工业园区1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家。
三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优质企业持续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和2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出自动驾驶氢燃料客车、国际领先的液压支架等。拥有营业收入超千亿级企业5家、百亿级企业53家,培育了2200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0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更高、产业创新能力更强、质量效益更优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北京电视台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请问北京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及成效如何?
彭雪海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北京市统筹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为“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布加快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系列指导意见、“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一大批高精尖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支撑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着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落实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作部署,探索“聚焦底层技术—搭建攻关平台—培育产业生态”的产业创新模式,建设超高清视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国际氢能中心等一批新平台,涌现出柔性显示屏、新冠灭活疫苗、5G+8K超高清制作传输设备、人工智能芯片、北斗导航芯片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成果。率先建成网联云控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加快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北京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区。
三是着力促进高端智能绿色发展。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更高、更优标准推动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绿色+”企业、产业,提高产业质量效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15年的6.7%提升到2021年的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创收从2015年的172.7万元提升到2021年的359.1万元。
四是着力培育深耕行业的创新主体。推动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领先。谢谢!
上海电视台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上海,提出上海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近年来,上海持续推动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巩固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能级,请问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突破,将如何进一步支撑城市能级提升?
张宏韬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服务建设制造强国,打造联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
一是工业规模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在航空航天、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等领域,大飞机、大型邮轮、重型燃气轮机等“大国重器”不断涌现。
二是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3+6”产业体系,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27万亿元。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高水平推进建设53个特色产业园区。
三是产业链竞争力不断增强。创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工业强基、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力保障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四是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为主攻方向,实施专项行动计划,提升制造业数字竞争力,汽车、新材料领域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标杆智能工厂,培育5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60家市级工厂;建设航天、船舶等领域的26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获批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场景超过500个。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坚持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主战场,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努力为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力量。谢谢!
重庆电视台记者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请问重庆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开展了哪些工作?
杨正华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壮大区域经济规模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重庆以加工贸易大规模转移机遇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着力打造“芯屏器核网”产业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软件+硬件”营业收入已近万亿元,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一是锚定产业承接重点。强化产业链思维,突出终端带动作用,编制产业链图谱,明晰关键环节,找准目标对象,以承接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终端产品产业转移为切入,带动集成电路、液晶面板、PCB、被动元件等配套企业来渝布局,进而吸引特种玻璃、光刻胶等电子材料领域企业向我市集聚,实现了由点及链、由链成群。
二是优化产业承接环境。拓展中欧班列(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通道功能,优化市域开发区体系,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扩大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服务供给,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做得大。
三是拓展产业承接渠道。用好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密切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系,深化鲁渝产业对口协作,办好智博会、西洽会等重大展会活动,积极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承接产业转移路径。
“十四五”时期,重庆将深入落实《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各项部署,坚持扩大制造业开放合作,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承接更大规模、更高质量产业转移,补齐建强产业链,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谢谢!
程晓明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这两个月来,围绕“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我们举行了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到今天10场发布会已经全部结束。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向积极参与发布会报道的各位媒体记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家再见。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