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工业设计赋能广东行动方案(2022-2025年)

来源:广东工信 生产合作处
2022/9/6 9:17:17
21686
导读:到2025年,广东工业设计产业更加生机勃发,工业设计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全国潮流,形成支撑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创新服务体系。
  工业设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策略性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创新活动,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更是驱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产品价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制胜利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加快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创新发展,赋能广东产业升级,提升内生动力,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聚焦我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持续增强工业设计创新能力,以设计引领产业发展,擦亮“广东设计”品牌,为广东在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广东工业设计产业更加生机勃发,工业设计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全国潮流,形成支撑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创新服务体系。
 
  ——设计赋能作用更加彰显。
 
  各类工业设计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设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全面紧密对接,工业设计与产业全方位深度融合,“设计产业化”和“产业设计化”相得益彰,形成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全省工业设计专业企业、机构突破3000家;工业设计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设计成果转化产值突破4万亿元。
 
  ——设计服务能力更加突出。
 
  新增培育100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0家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3家左右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和2家左右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公共服务效能和示范园区建设集聚效应进一步扩大。
 
  ——设计人才体系更加健全。
 
  持续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集聚更多设计创新人才。立体化、多层次、复合型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引才聚才通道进一步拓宽,设计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形成设计菁英荟萃的人才沃土,新增工业设计专业从业人员20000人以上,吸引更多设计人才在广东创新创业。
 
  ——设计发展生态更加优化。
 
  设计融入城乡,设计巧思处处可见,设计全民认同感显著提升。“设计+科技”“设计+品牌”“设计+文化”等发展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设计先导产业的作用更加强化,与区域特色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支撑赋能行动
 
  1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纺织服装、玩具创意、食品饮料、家具制造、金属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围绕产品定位、品牌设计、外观包装等重点环节进行设计提升。支持制造业企业工业设计应用向专业化、产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倡导提供集成设计、并行设计、系统设计的解决方案,综合发挥工业设计支撑引领作用。面向绿色食品和“老字号”等特色产品,针对产品的定位、品牌、功能、服务综合运用文化、科技等创新要素,加强和改进功能设计、包装设计、服务设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支撑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现代轻工纺织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领域,围绕外观造型、结构优化、功能创新、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重点环节进行设计提升,推进零件标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实现产品由单机向连线、机械化向自动化的持续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设计改造和提升生产流程,加强设计与消费互动体验,创新产品生产供给模式,优化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加强设计创新与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融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应用工业设计的系统思维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企业运用设计工具,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和产品,更好满足移动化、微型化、巨型化和超常环境工作的要求。突出绿色设计导向,采用组合设计、循环设计、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设计等手段,推进产品生态化设计与可持续性设计。引导企业开展定制生产模式研究,满足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工业设计粤东粤西粤北行行动
 
  1赋能中小企业。
 
  实施“设计走进中小企业”工程,鼓励和支持省内工业设计企业、机构和行业组织等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拓展业务、开设分支机构,积极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差异化、品牌个性化等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工业设计服务,助推当地产品升值、产业转型升级。鼓励设计、艺术院系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设计支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赋能创意农业。
 
  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做好品牌包装和营销设计,不断擦亮“凤凰单丛”“新会陈皮”“英德红茶”“梅州金柚”“化州橘红”“普宁青梅”“德庆贡柑”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打造更多的“粤字号”农产品品牌。组织形式多样的农产品采购商进产区、农产品进市场活动,在广东各地旅游经济带、高铁站、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开设展销体验店,加强各级各类传统媒体、自媒体等渠道营销宣传,形成全方位宣传矩阵,有效提升广东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运用互联网资源,组织开展产销精准对接,持续推动“12221”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厅、省供销社、中国铁路广州局有限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3赋能乡村旅游。
 
  充分利用红色根据地、革命文化、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农事等资源,发展乡村研学旅游。以设计理念有效整合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推动历史文化、乡村风貌、风土人情等元素融入餐饮民宿、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运用设计拓展休闲度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促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文化创意、康养产业于一体的休闲生态创意园,助推农村农业创新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4赋能新农村建设。
 
  综合应用工业设计创新理念,推动工业设计与装配式建筑、园林景观等融合,积极参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加强乡村形象设计,凸显地域特色和乡村风貌,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发挥设计引领作用,提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水平,强化设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房建设等普及应用,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各具特色、宜居宜乐宜游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设计高地打造行动
 
  1打造创新创意高地。
 
  按照“两廊三极多节点”的创新布局,依托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充分释放广州、深圳“双城设计引擎”动力,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加强与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带动其他城市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积极利用国内外高端创意设计资源,建设一批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中心,提供顶层设计、产品创新、创意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形成贯通珠三角、辐射广东的工业设计核心区,推动广东成为具有一流创新设计服务能力和具备全国设计要素配置能力的设计高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品牌产品高地。
 
  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基础坚实、先进制造业先行发展的优势,聚集国内外高端品牌设计资源,建设一批以品牌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中心,提供商业咨询、品牌设计、宣传推广等一站式服务。以生产经营为导向,促进制造业与工业设计深度融合,加大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的供给,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打造体验服务高地。
 
  充分发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脉等比较优势,聚集国内外工业设计资源,建设一批以体验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中心,提供产业规划、城市体验、服务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完善“设计+旅游”产业链,建设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旅游休闲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红色经典游、历史文化游、粤美乡村游等高品质体验服务业态,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滨海文旅产业带和粤北生态休闲旅游地。(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4打造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融合高地。
 
  落实《广东省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条例》,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大省优势,通过工艺美术国大师、省大师的示范带领,促进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探索传统工艺、新兴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互补,设计具有地方特色、适应现代生活的工艺美术品及其衍生品,增强现代工业设计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设计生态构建行动
 
  1加强工业设计载体建设。
 
  建立以工业设计中心为核心载体的创新体系,鼓励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等,结合产业特点开展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功能,争创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支持工业设计研究院等高端服务平台围绕我省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开展设计服务供给,探索“设计+科技”“设计+品牌”“设计+文化”等新模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
 
  以“工业设计+供应链”创新为特色,打造一批面向中小创新团队的创新孵化开放平台。健全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市场化运营的成果转化类、产业互联网类、知识产权类的专业服务平台。借助跨境电商推动品牌出海,通过汇聚广东设计驱动型品牌,以设计引领消费和制造,打造设计价值转化的通道,弘扬广东设计文化。支持和鼓励制造业企业、设计机构等建设设计资源共享、设计生态协同、产品销售推广的支撑平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我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聚集设计力量,以工业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完善产业空间布局,鼓励在产业园区用地或楼宇建设规划中划分工业设计功能专区,支持将老旧工业区改造成工业设计产业园区;支持在高校周边布局设计产业园。打造一批设计资源聚集、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工业设计示范园区,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支持“广东工业设计城”“前海湾区国际设计中心”“广州设计之都”“中芬设计园”等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创新示范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4培育高端设计人才。
 
  支持我省高校与国内外著名设计院校合作,建设一流设计学院与工业设计学科。加强产教融合,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设计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引进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的设计专家学者,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领军人才。鼓励国内外优秀设计人才来粤创业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基地、工业设计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工业设计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选拔范围,探索建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激励、评价、流动、服务保障等机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办好设计类赛事活动。
 
  支持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广东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广州设计周、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等活动,形成“赛、奖、展、会、周”等系列活动,打造高层次综合平台,吸引世界目光聚焦广东。鼓励企业和设计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奖项、展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广东工业设计影响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6打造“设计广东”品牌。
 
  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把质量控制贯穿研发、试制、检测、定型等设计服务全过程。以设计推动质量品牌双提升,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设计精细化质量管理、品牌战略规划、品牌营销推广、品牌国际化与交流合作等;建立完善“设计广东”评价指标体系,支持符合评价要求的企业或产品标记“设计广东”标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促进设计交流合作。
 
  加强对接香港、澳门设计创新资源,鼓励港澳青年设计师来粤设立创业空间、平台、工作坊,推动粤港澳设计交流。发挥广州、深圳作为世界“定制之都”“设计之都”以及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广东与各省(市、区)以及欧美、日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交流合作。鼓励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与国际设计团队合作研发适合国际市场的产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共青团广东省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托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我省工业设计发展沟通协调机制,由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推进工业设计发展,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推动相关工作。各地要加强对工业设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新格局。(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供销社、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政策引导。
 
  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聚焦“设计广东”创建工作的重点领域、环节和项目,用好用足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省工业设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出台政策支持工业设计发展。(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会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三)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拓宽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开发适合工业设计企业的金融产品。鼓励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天使基金等机构投资工业设计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上市。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拥有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护知识产权。
 
  鼓励企业和设计师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和著作权登记,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严厉打击对创意设计、设计品牌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强化对企业和设计师知识产权维权行为的激励,鼓励和支持企业和设计师采用法律手段维护所属专利权、著作权,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水平。(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监测评价。
 
  探索建立工业设计监测评价制度,完善监测调查方法和评价体系。开展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监测、分析和评估,建立市场主体动态信息数据库,完善跟踪监测和评价机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统计局、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展览、培训、论坛等活动,传播工业设计价值,打造“设计广东”品牌,倡导“创新驱动、自主品牌、工匠精神、绿色发展”设计理念,宣传工业设计创新对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设计通识教育,采用新媒体、互联网等创新渠道提高公众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度和普及度,推动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工业设计发展,构建广东特色的设计文化生态。(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热门评论

上一篇:广东省硅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下一篇: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实施方案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