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机器人发展情况一览:国内外研究都取得新成果
- 来源:智能制造网整理
- 2022/5/30 15:38:04
- 40302
软体机器人大多是模仿自然界各种生物,如章鱼、水母、海星、蛇、蚯蚓等而设计的,是一种新型柔软机器人,可以适应各种非结构化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也更安全。软体机器人能够实现如农产品、食品、异形工件安全无损抓取和搬运,将全球机器人技术应用推向更广阔场景。那么,一起来看看,近期都有哪些与软体机器人有关的讯息吧!
北京软体机器人SRT获得近亿元融资
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SRT”)近日完成新一轮近亿元融资,继续加码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据了解,SRT自主研发的创新末端执行器,能够模仿人手的简单重复劳动,解决了工业自动化生产“最后一厘米”难题,填补了异形、易损物品在分拣和包装领域的市场空白。
国外研究团队共同研制面条状新型智能软体机器人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共同研制一款新型智能软体机器人,形似一根螺旋状的意大利面(Rotini,螺丝粉)。据介绍,新型智能软体机器人由液晶弹性体材料制成,该材料在55摄氏度的热表面上会发生形变运动,从而驱动其自发向前滚动。
除此之外,该机器人还能够感知躯体位置并灵活移动,并且可以转弯、弹跳,能利用自我转向与自我突跳这两种方式来逃离迷宫的。由于机器人锯齿状的轮廓外形,可以通过嵌入沙地增加爬行抓力,可以在极易打滑的柔软沙子和细石子路上如履平地等。
国内研究团队研发一款新型模块化软体机器人
模块化软体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这一类机器人兼具模块化和软材料的特点,既能使机器人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与任务重新配置构型,又可以使机器人具备主动柔顺性及与人交互的安全性。据悉,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款新型模块化软体机器人。
研究团队利用进化策略对机器人的运动节律进行优化,避免了人工规划的复杂性,同时又通过视觉传感器获取机器人的运动信息,对运动过程实现闭环控制。模块化软体机器人所具备的运动灵活性,环境适应性以及与人接触的友好性使得其在诸多领域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如空间开发、抢险救援、助老助残等。
浙江大学等科研团队正研发自供能软体机器人
受深海生物特性的启发,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及其合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他们正在研发一种自供能软体机器人,可用于马里亚纳海沟级别的深海探测项目。
这种自供能软体机器人,采用分散式设计来降低机器人的内应力,通过电子元件与几块较小的印制电路板(PCB)进行柔性线连接,避免电子元件之间的直接刚性接触。该机器人已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10900米处和南海最深3224米处进行了实际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
斯坦福大学一研究团队设计轻量柔性机器人
最近,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科学机器人》期刊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受藤蔓、真菌和神经细胞等自然生物生长方式的启发,设计了一种轻量柔性机器人。
据说,只需将轻量柔性机器人放置于废墟入口处,其前端的控制系统会在压缩空气推动下,控制前进方向,类似藤蔓向缝隙处不断延伸。
由于机器人前端有一个摄像头和相应传感器,可以让搜救人员能够获得废墟内部的情况,这也为受困于狭小空间的伤员提供水,或者在封闭区域灭火,为现场紧急搜救领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