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盘点丨生态环境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聚焦: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2/5/28 8:55:03
26275
导读: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更加清新,水体更加清澈,土壤等更加安全,生态更加优美。
  生态环境部举行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主题聚焦: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 《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出席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主持发布会
 
  刘友宾首先通报生态环境部近期重点工作
 
  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将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
 
  刘友宾:6月5日,生态环境部将联合中央文明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活动现场将宣传展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成就,揭晓2022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和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聘请2022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公布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地,并举办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辽宁)论坛、中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论坛,以及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生态文学论坛等专题论坛和配套宣传活动。
 
  全面部署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刘友宾: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从六个方面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进《方案》的实施,到2025年,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完成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蒋火华介绍《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蒋火华:《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今天正式发布。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更加清新,水体更加清澈,土壤等更加安全,生态更加优美。2021年,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加强统筹谋划,推动任务落实,优化监测网络和运行方式,拓展监测工作深度和广度,强化监测支撑和服务,各项重点工作稳中有进。
 
  发布会上有哪些精彩片段
 
  小编带您一起盘点一下
 
  光明日报: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形势趋于稳定,但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监测情况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蒋火华: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的6项指标年均浓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PM2.5已实现“十三五”以来的“六连降”,PM2.5和O3浓度连续两年协同“双下降”。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实现“六连升”,从“十三五”之前的66%升到了目前的84.9%,长江、珠江流域等水质持续为优,黄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下一步,将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重点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新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等领域监测短板,大力提升国家和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监测基础能力。
 
  海报新闻记者: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强调了新技术的应用。请问目前新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如何?预期将取得哪些成果?
 
  蒋火华:近年来,在自动在线监测、实验室分析、应急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综合分析等领域,新技术、新装备与监测业务得到了有效融合。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促进监测技术与业务的革命性创新,实现更科学、更精准、更全面、更快速,更好地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封面新闻记者:《噪声污染防治法》将于6月5日起施行,请问目前我国噪声监测站点设置情况如何?公众如何了解自己身边的噪声水平是否超标?
 
  蒋火华:目前,全国已有3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噪声监测,共设置监测点位76273个。2021年,全国已有21个城市的312个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位实现了自动监测并与国家联网。公众可以通过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了解所在城市声环境质量的总体情况,也可以通过查看功能区监测结果,了解城市特定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是否达标。
 
  每日经济新闻:臭氧已成为影响夏季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夏季来临,请问生态环境部在臭氧监测方面将有哪些工作安排?
 
  蒋火华:当前臭氧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较重。为支撑臭氧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加大了臭氧监测工作力度,重点做到突出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区域、突出源头监测。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一方面完善监测网络布设,推动各地加快协同监测,加强监测数据联网;另一方面深化监测数据分析,全力支撑臭氧污染精准、科学、依法治理。
 
  红星记者:今年海洋环境状况有什么特点?大家很关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请问我国海洋塑料监测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何工作考虑?
 
  王菊英: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2021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区域的海洋垃圾监测,在近海6个代表性断面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塑料是我国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处于中低水平。
 
  南方都市报:近日,一些地方公布了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和人为干扰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行为查处情况。生态环境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蒋火华: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监测数据质量,把监测数据质量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对弄虚作假“零容忍”。“保真”“打假”两手发力,努力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一是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进监测标准化,落实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二是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连续4年组织开展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纠正不规范行为、查处违规行为;三是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保持惩治弄虚作假的高压态势。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深化巩固现有工作成果成效,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坚决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新华社: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碳监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了解到,此前已有一些地方在开展碳监测试点工作,能否介绍一下相关进展情况?碳监测在碳减排工作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将在碳监测方面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蒋火华:2021年9月,我部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三个层面,启动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总体进展较为顺利,试点任务加快落实,技术标准逐步完善,数据分析不断深入,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碳监测的作用初步显现,可直接服务碳排放核算;可对核算法进行协同校验;可助力城市达峰行动。接下来将强化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既定任务。
 
  北京青年报:我们了解到,去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生态质量指数“EQI”首次纳入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请问采用新指标主要有哪些考虑?与原有指标相比有哪些特点?
 
  蒋火华:去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更加注重科学全面评价,更加注重尊重和顺应自然,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是针对生态系统整体情况的“综合体检”。根据《办法》,首次采用“生态质量指数(EQI)”对2021年的生态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今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首次发布。下一步,将在全国及重点区域深入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工作。

热门评论

上一篇:自然机器人大赛将在获奖作品基础上打造仿生机器人

下一篇:全球首款盲人导航应用亮相:听声辩位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