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征求《云南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行动方案(2022—2
- 来源: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 2022/2/8 18:40:05
- 20662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征求《云南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5年)》意见的函
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科院昆明分院,省农科院,云南锡业集团、云南白药集团,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总体部署和《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八大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年)》实施,省科技厅经认真研究,起草了《云南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现送请各单位征求意见建议,请各单位于2022年2月10日前将意见反馈省科技厅(无意见也请反馈)。联系人:柳森;联系电话:13518719170;电子邮箱:434509652@qq.com。
附件:云南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1月27日
附件
云南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行动方案
(2022—2025年)
(征求意见稿)
创新平台是区域特色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总体部署和《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快以云南实验室为引领的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聚焦科学前沿、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高起点优化布局创新平台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模式,形成各类平台有机融通和相互支撑,夯实科技创新物质技术基础,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实现创新型云南建设目标,加快云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科技自立自强做出云南贡献。
(二)基本原则
聚焦重点、优化布局。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重大科技资源布局和资源优化整合,重点建设以云南实验室为引领的重大创新平台,聚焦功能,打造优势,培育特色。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平台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完善运行与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切实增强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活力。
分类指导、目标管理。坚持分类建设、分类考核、分类支持;注重绩效,规范运行,强化目标考核和动态管理,适时优化调整支持方向、领域和力度,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开放融合、协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视野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化平台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功能,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融通;加强各类平台公共科技服务功能,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享协同。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着眼长远和全局,统筹云南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以筹建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布局一批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平台,以云南实验室建设为核心优化布局一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重大创新平台,着力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巩固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进一步夯实重大创新平台对国家战略需要、我省学科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强大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能力,构建形成布局建设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创新链条全面,具有云南区域特色的重大创新平台发展体系。
具体目标:筹建1个国家实验室;推进2个重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创建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个;建设10个云南实验室,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云南基地;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1000家以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2000件以上,聚集科研开发人员10万人以上,平台布局更加合理,开放共享程度大幅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重点任务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推动我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支撑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金字塔”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一)完善实验室体系
高标准筹建国家实验室。依托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筹备建设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实验室,填补国际、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引领世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创新发展。力争到2022年,完成先期论证立项和规划方案设计,到2025年,建成国际一流、国内第一的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实验室,在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中作出先导性贡献。
高水平建设云南实验室。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为目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建设若干云南实验室,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云南基地,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绿色能源等领域开展研究,加快取得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为我省支撑重点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坚实保障。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首席科学家制度,选择最优秀团队和科学家按新机制整合组建,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证机制,充分赋予科研立项、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培养、科研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在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奖励、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实验室提供保障。促进提升国家云南实验室创新能力,推动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支撑云南若干个千亿级产业发展。
优化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方案要求,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需求,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力水平,调整研究方向和领域,促进结构优化、领域优化和学科优化,推动进更多优势学科领域实现领跑并跑。重点扶持与分类培育相结合,在生态环保、绿色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建设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质量、数量的双提升。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实验室创办国际知名期刊,支持和推荐更多人员到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组织和国际重要期刊应聘任职。推动有条件的实验室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推进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提质培优”。按照“重组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思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升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整体质量。优化重组研究方向近似、关联度较大和资源相对集中的实验室,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内部调整和整合实验室,淘汰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能达到建设目标设定要求的重点实验室。围绕生物医药、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融媒体等领域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建设30个以上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组建方式,启动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在全省范围内联合试点建设一批省州(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加强实验室间交流协作,形成实验室联盟,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整合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和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采取“中心+若干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的模式,积极创建大协作、网络化的国家中心,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形成稳定的全职全时核心技术团队、专业化的技术支撑服务团队以及成果转化应用团队。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形成行业技术标准、产业专利联盟,构建专利池,降低研发成本,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通过3-5年的建设与发展,争取建成3-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布局建设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多方参与、独立运作”的原则,在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下,由企业联合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重点优势领域组建10个左右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个,支持符合有关定位和条件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实施相关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产学研协同攻关,积极承担相关领域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开展市场化技术创新服务,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专业化科技服务。
优化整合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以服务云南重大战略发展和重点工程实施为目标,组织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建设60个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现有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推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我省落地。开展重点工程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实验研究、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推动技术转移和扩散,研究产业技术标准,为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制定采用国际及国家标准、推动国内外技术转移扩散等提供支撑,全面打造面向国际、特别是面向南亚东南亚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打造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若干个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10个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和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整合制造业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提供制造业创新公共服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主导和参与标准制定,成较为完善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建设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根据云南省疾病防治需求,在主要疾病领域、地方病领域和具有优势特色的临床专科,建设20个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争取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地云南,支持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云南分中心,搭建疾病研究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开展防、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搭建健康医疗大数据、样本资源库等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修订工作、成果转移转化及推广应用。
(三)建设科技服务台体系
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大科学设施建设,为医药研发、动物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建设景东120米全可动脉冲星射电望远镜,构建我国自主脉冲星时间体系核心装置;建设2米环形太阳望远镜,磁场测量精度达到国际4米太阳望远镜标准;建设云南省超算中心,支撑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资源库。推进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二期、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云南曲靖鱼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滇西北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云南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木本油料种质资源库、畜禽遗传资源库、世界烟草品种园、中国科学院(丽江)科教数字中心、云南省生物资源数字化集成中心和稀贵金属材料参数库等建设。
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择优遴选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升台站观测能力,推进联网研究。到2025年,争取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家,建成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站30家以上。
建设基础数学中心。由云南大学牵头,联合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建设云南省应用数学中心,围绕数学科学重大国际前沿问题和学科发展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鼓励探索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稳定支持一批高水平科研人员潜心探索,争取重大原创性突破,不断提升云南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研究水平。
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数据与国家、省财政设备管理系统数据的三网融合,形成“全省入网仪器资产图谱”,探索大仪共享服务收入视为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人员职称评聘与共享服务工作量挂钩等。探索构建云南大仪网—(昆明—红河—版纳—德宏)四个自贸区仪器共享服务子平台,建成跨区域、多层次的网络管理服务体系。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重大创新平台统一管理,建立统筹决策制度,全面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事项。建立工作推进部门协调机制,省直有关单位加强政策支持和指导,各地、各有关单位强化联动和沟通协调,做好与重大创新平台相关的衔接配套工作,各牵头单位建立健全重大创新平台内部管理制度,形成统筹协调推进工作的合力。
(二)完善投入机制
统筹安排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平台绩效考核,建立与目标任务和创新贡献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方式,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强化平台各主体经费投入配比保障,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引导各设区市、企业、社会资本等加大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强化政策保障
鼓励重大创新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特区”,赋予重大创新平台人才引进培养、科研、分配等的自主权,完善绩效评价机制,规范管理制度,激发创新潜能,增强创新能力。落实人才引进、科研经费使用、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保障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有效推进。
(四)加强考核评估
建立与重大创新平台定位目标相适应的考核评估制度,健全与各类重大创新平台特点相适应的管理办法、评价标准和遴选机制,建立分类评价与考核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创新平台动态调整力度,做到有序进出,不断提高重大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实现平台建设的良性循环。
(五)加强开放交流
建立促进重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的引导机制,通过创新券使用等促进省级创新平台面向社会实行对外开放,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功能,为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条件。
(六)加强宣传引导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不断总结推广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宣传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在自主创新当中的重要地位,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创新平台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发展。
(原标题: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征求《云南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5年)》意见的函)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