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举行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附实录)
- 来源:工信部
- 2022/1/14 9:50:19
- 25611
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副处长马剑主持。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副处长马剑: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先生,请他介绍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出席本场发布会的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先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先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先生。我是本场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马剑。
首先请王卫明司长介绍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汽车工业发展有关情况。
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国际化程度高。当前又处于技术变革、生态重塑的关键时期,保障稳定运行、推动转型升级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2021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全球疫情持续演变、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等复杂严峻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有关各方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取得新成效、见到新气象,汽车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全力保障稳定运行,推动汽车工业平稳向好。积极应对汽车芯片短缺、国内疫情散点爆发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组建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保障汽车企业稳定生产工作专班,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等多种措施帮助企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并实施“容缺受理、先办后补”等准入管理便企服务措施;动态跟踪重点物料保障情况,建立央地协同机制推动解决关键零部件断点问题。比如,针对江苏扬州、浙江绍兴等地疫情对整车企业生产的冲击,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采取点对点运输、封闭式员工管理等方式,在保障疫情防控效果的前提下,累计解决3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问题。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是大力推动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继续领跑全球。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启动换电模式应用试点,优化调整“双积分”政策,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动提升公共领域电动化水平。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编制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加快推进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数据记录系统等标准的制定,加速产业化进程。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搭载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市场占比达到20%。同时,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接近300瓦时/公斤、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00瓦时/公斤,智能网联汽车车载基础计算平台实现装车应用,人工智能芯片算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和交流合作,国际化发展取得新成效。组织汽车协会开展“看见中国汽车”品牌巡礼全国行活动,加大舆论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功举办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动,搭建国际化、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深度参与联合国车辆法规协调论坛、世界标准化组织等工作,牵头主导电动汽车安全、动力电池耐久性等全球技术法规制定。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市场份额达44.4%,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汽车整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创历史新高。
四是完善行业管理体系,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提出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等管理要求,强化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监管,迈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的“第一步”。切实用好“工具箱”、主动打出“组合拳”,形成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飞行检查、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信访举报核查及信用信息“大数据”监管有机结合的多维度的监督检查体系。发布了2批特别公示企业名单,集中发布列入特别公示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名录,全面提升特别公示制度系统性和权威性,促进提升产能利用率和产业集中度。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大吨小标”、非法改装专项整治,形成有效震慑,产业发展秩序进一步规范。
我们深切体会到,2021年,我国汽车产业能够克服诸多不利的条件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主要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强领导,高位推动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得益于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央地紧密配合、上下联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完善支持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得益于行业企业主动作为、矢志创新,加大创新投入,加快转型升级。比如,为了解决芯片短缺问题,不少省市都成立工作专班、投入专项资金,很多整车企业一把手亲自出面协调,派出多只专门队伍筹措芯片货源。
也要看到,今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稳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在加大,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信心、创新思路、推动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维护汽车工业平稳健康运行,加大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努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副处长马剑:感谢王卫明司长的介绍。下面请付炳锋秘书长发布2021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相关数据信息。
2021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相关数据信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下午好!我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付炳锋。2021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的数据统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面由我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做简要通报。
2021年,适逢“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立足“十四五”开局之年,汽车行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信部等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汽车行业面对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等不利影响因素,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年汽车产销呈现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发展动力。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成为最大亮点,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汽车产销稳中有增
2021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降局面。从全年汽车销量情况来看,一季度由于同期基数较低,汽车市场同比呈现快速增长,二季度增速有所放缓,三季度受芯片供给不足影响最大,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四季度明显恢复,好于预期,确保了全年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
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并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我国作为汽车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正向汽车强国迈进。
二、乘用车市场继续保持2000万辆以上规模
2021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1%和6.5%,增幅高于行业增速3.7和2.7个百分点。在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促进下,我国乘用车市场已经连续七年超过2000万辆。
从细分车型来看,轿车产销分别完成990.8万辆和993.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8%和7.1%;SUV产销分别完成1003万辆和1010.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7%和6.8%;MPV产销分别完成107.3万辆和105.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和0.1%;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0.6%和0.8%。
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汽车市场呈现明显的消费升级趋势。2021年,高端品牌乘用车销售347.2万辆,同比增长20.7%,高于乘用车增速14.2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2%,占比高于上年1.9个百分点。
三、商用车产销有所下降
2021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67.4万辆和479.3万辆,同比下降10.7%和6.6%。从全年商用车走势看,一季度由于同期基数较低,产销呈现大幅增长,二季度开始销量同比下降,下半年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从细分车型来看,客车有所回升,货车呈现一定下降。全年客车产销分别完成50.8万辆和5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2.6%;货车产销分别完成416.6万辆和428.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2.8%和8.5%。
四、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350万辆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4.2万辆和29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1万辆和6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完成0.2万辆,同比呈现增长。
从新能源汽车走势情况来看,全年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局面,3月份开始月销量超过20万辆,8月份超过30万辆,11月份超过40万辆,12月份超过53万辆,表现出持续增长势头。
五、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4%,接近历年最好水平,占有率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47.6万辆,同比增长1.7倍,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
六、重点企业集团市场集中度保持平稳
2021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2262.1万辆,同比增长1.7%,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1%,低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
新造车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细分市场上有所表现。2021年,新造车企业共销售汽车94.7万辆,同比增长2.2倍,市场占有率为3.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七、汽车出口创历史新高
按照整车企业出口统计口径,2021年,汽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7%,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我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200万辆,实现了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突破。
从细分车型来看,乘用车出口161.4万辆,同比增长1.1倍;商用车出口40.2万辆,同比增长70.7%。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突出,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
八、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保持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1-11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平稳,累计完成营业收入3.6万亿元,同比增长1.7%;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1万亿元,同比增长1.1%;累计实现利税总额4350.3亿元,同比增长0.4%。
总的来看,2021年在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持续恢复的背景下,汽车行业发展韧性继续保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变局之下的汽车行业近年来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对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要看到,当前汽车芯片短缺虽逐渐缓解,但仍显紧张,保持产销稳定增长依然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未来,在“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促进下,汽车行业将继续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推动全球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做出汽车行业应有的贡献。
答记者问实录
人民网记者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些哪些亮点?后续工信部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加速发展?谢谢。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谢谢您的提问。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明确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抢抓发展先机,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群策群力、奋发有为,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尤其是2021年更是呈现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结合全年数据统计,产业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快速”:一是产销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全年累计销售352.1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了13.4%,同比增长1.6倍左右,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创造了2016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其中私人消费占比接近80%,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质量品牌快速提高,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从2016年的253公里提高到2021年的400公里以上,消费者质量满意度与燃油汽车持平,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月销过万的车型也越来越多。三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多,超过了历史累计出口总和。同时,产业发展配套环境也进一步优化,截止2021年底,累计建成充电站7.5万座,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个,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
总体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对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也要看到,产业发展也面临“双碳”目标要求、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等新形势和新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和相关部门一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制定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机制的作用,制定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持政策体系的有效衔接。统筹提升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与青海、四川、江西等省市沟通,协调推动加快国内锂资源开发。根据双碳目标“1+N”政策体系要求,组织编制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为行业企业提供指导。二是加快推广应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换电模式试点工作,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推动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我们也希望各地出台更多停车、充电等使用环节的优惠政策,优化汽车限购措施,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良好环境。三是促进跨界融合。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加快5G信息通信、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应用,开发更多适合消费者的休闲娱乐、生活服务、自动驾驶等功能。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在质量安全、低温适用等方面提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让消费者更喜欢买、更放心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据了解,2021年我国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结束了2018-2020年连续三年的下滑态势。请问2022年我国汽车市场能否延续2021年的增长态势,有何预测?
付炳锋:谢谢您的提问。关于今年的汽车市场预测,去年12月份中汽协会召开了“2022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综合主要整车企业的预判、数学模型分析和各相关机构的研究成果,我们做出了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基本判断。
具体来说,2022年我国汽车总销量预计达到2750万辆,同比增长5%左右。其中,乘用车为2300万辆,同比增长7%;商用车为450万辆,同比下降6%;新能源汽车将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2%,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18%。
关于利好因素,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保障了汽车市场持续增长。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定的经济环境,将有力的保障我国汽车消费的持续增长。
二是汽车市场潜力巨大,需求依然旺盛。随着供给侧不断改革深化,我国汽车产销将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引领下,产业新技术不断突破,产品较好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消费者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快速发展,共同推动了汽车市场的发展。
三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由疫情带来的市场影响逐渐减弱。自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应对方案不断成熟、应对措施更加精准,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疫情波动对我国经济活动的影响逐渐降低,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将进一步减小。
四是伴随芯片短缺逐渐缓解,汽车供给能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随着芯片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发挥作用,以及在政府、主机厂和芯片供应商的共同努力下,供应短缺正逐渐缓解。届时,汽车供给能力的释放,将成为2022年汽车市场增长的积极因素。
五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进一步推动汽车消费稳定增长。从中长期来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加持、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尤其是“双碳”目标的实施,更加速了转型的进度,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的规划目标很可能提前实现,这一切将有效支撑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保持增长的态势。
经济观察报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汽车芯片出现供应短缺,对全球和中国汽车产业都造成较大影响,请问目前供应链中芯片缺货的情况如何,供应紧张形势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工信部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汽车芯片稳定供应?
王卫明:谢谢您的提问。自2020年以来,汽车行业企业一直受到芯片短缺问题困扰,2021年更是深感“芯”痛,国内外多家汽车企业因此减产或短期停产。这一轮汽车芯片短缺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芯片产业自身的周期性影响,也有新冠肺炎疫情、生产工厂火灾等一些突发性因素。
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多措并举保障汽车芯片供应,维护汽车工业稳定运行,近期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组建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建立重点整车企业生产情况周报制度,多次召开地方工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参加的协调会议,加强供需对接和工作协同,推动提升汽车芯片供给能力。同时,实施汽车《公告》管理便企服务措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加快审核进度,方便整车企业快速实现紧缺芯片替代方案的装车应用。二是加强供需对接。发挥行业组织沟通协调作用,指导成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组织编制《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提供568款芯片产品技术参数信息和1000条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需求信息供行业企业参考使用;支持行业机构搭建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上下游沟通协调渠道,加强汽车和零部件企业与芯片厂商的直接沟通交流,及时推动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困难。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金、税收优惠、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配合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处理汽车芯片领域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快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和细分领域技术标准研制,建设汽车芯片测试和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汽车芯片保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全球主要芯片企业已经在逐渐加大汽车芯片生产供应,新建产能也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释放,预计2022年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将会逐渐缓解。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加强上下游供需对接和各方的工作协同,加大汽车芯片保供工作力度,同时引导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统筹推进汽车芯片推广应用、联合攻关,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生产制造和封装测试,提升汽车芯片供给能力,保障汽车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实现历史性跨越。请介绍一下2021年中国品牌汽车出口的亮点,对2022年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市场发展趋势如何判断?汽车协会在助力中国汽车企业加快“走出去”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付炳锋:谢谢您的提问。近十年来,中国汽车出口一直在100万辆左右徘徊,2021年首次突破200万辆,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迈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有4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在出口前十企业中,和去年同期相比,9家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均呈现快速增长,其中有4家企业出口增速超过100%。
二是乘用车和商用车均高速增长。乘用车增长1.1倍,SUV占据绝对主导,说明中国品牌在SUV车型方面更具竞争优势。商用车增长70.7%,客车和货车均呈现高速增长。
三是新能源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欧洲市场成为一大主要增量市场,主要集中在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等发达国家,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是直接投资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中国车企在海外布局建厂,并开始发挥较好的作用。这些直接投资的工厂,支撑了中国品牌在海外落地生根,并为未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经济持续恢复,全球汽车消费也在复苏中;中国品牌转型升级形成优势,且供应链相对完备,可为海外消费者及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家纷纷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出口增长新动能。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发展持续增长,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增速在20%左右。
目前,我国汽车出口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中汽协会将联合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在法规认证、关税、海外金融、物流运输、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培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密切关注企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解决共性问题。同时,中汽协会还将充分发挥行业交流平台和OICA、APEC汽车对话会、中俄装备工作组等国际交流平台作用,为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发展助力。
国际商报记者
2021年,我国自动驾驶出租车、卡车商业化项目在多地开展,请问工信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针对面向未来的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我国在技术标准制定和准入管理方面的情况如何?
郭守刚:谢谢您的提问。随着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技术加速演进,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创新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应运而生,成为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牢牢把握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制定出台系列指导性文件,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进入多场景示范应用新阶段。一是加强顶层战略谋划。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坚持“单车智能+网联赋能”协同发展路线,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力量,推动解决重点突出问题。二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作用,利用财政专项、投资基金等渠道支持,推动自动驾驶基础平台、车载操作系统等联合攻关,搭建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三是加快网联设施部署。大力部署5G通信设备、路侧联网设备等基础设施,不断扩大车载联网终端装车应用规模。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先后确定两批共16个试点城市,支持智能化基础设施、“车城网”平台等建设。四是推进测试应用示范。联合公安、交通部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支持开展高速公路测试和载人载物示范,组织开展测试示范区综合评估,推动实现数据共享和测试结果互认。
在准入管理方面,我们印发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提出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等管理要求,强化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监管,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加快进入市场。在技术标准方面,我们已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十四五”标准体系,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汽车信息安全等多项标准,申请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立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协调,2021年提交技术提案50多项,整体工作进度与国际保持同步。
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搭载率提高到20%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搭载率超过30%;车载基础计算平台实现装车应用,车规级激光雷达、人工智能芯片算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开放测试区域5000平方公里、测试总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发放道路测试牌照800多张,3500多公里的道路实现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型港口货运车辆自动驾驶应用占比达50%。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加强各方协调统筹,进一步强化“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协同发展共识,加快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线控底盘等关键共性技术融合创新,加强国内急需技术标准制定和国际法规协调,组织大规模车路协同发展试点示范和商业化探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央广网记者
请问,当前中国汽车品牌的品牌质量发展如何?2022年,中国市场新品牌密集推出,国外品牌加速了转型战略的推进,请问中国汽车品牌将如何实现品牌向上的突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觉得中国市场公平公正的营销环境,为全球的品牌发展提供了沃土。这个市场上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中国品牌,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品牌,都在这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欣欣向荣,而且也在按照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集中度也在不断地提升。现在TOP20品牌的集中度已经非常高了,我认为这正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构建了一个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适合于各种品牌在这个市场上公开竞技。中国品牌这些年,可以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刚才王卫明司长和付炳锋秘书长都说了,中国品牌的市占率已经达到了44.4%。那么有这么几个特征,主流中国品牌通过这些年长足的发展,第一个是技术能力已经全面构建,从整车、车身、底盘、发动机、变速器,包括自动变速器,都已经完全具备了自主的研发能力,而且大家从媒体上可以看到众多的自动变速器和发动机都成了十佳发动机等等。
第二个就是在产品创新上持续不断,中国品牌现在已经形成了造型美、颜值高、技术配置高、新技术应用多等品牌特征,满足了中国市场消费者升级的需求。
第三个,我觉得中国品牌的产品质量达到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些国际品牌的水平,我们有数据为证,比如说用千车故障率这个指标,那么国际上大多数品牌大概是8~10这么一个千车故障率,而我们现在中国品牌有的千车故障率已经达成了5~7这样一个优秀的水平,它已经超越了平均水平。特别是中国品牌在服务方面还凸显出它的优势,效率高、快捷,服务好。
我们从一系列有关机构的调查排名也可以看到,在此不一一列举。另外包括供应链正在进一步完善,我觉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轮技术突破这么一个大的环境下,中国品牌抓住了机会,抓住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我们表现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在全球领先。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在新一轮竞争里面,我们中国品牌可以和国际的大品牌并行前行,同台竞技。
那么刚才提到我们在新一轮竞争里面怎么实现“品牌向上”,如何来突破?我觉得从战略上来说,我们中国品牌会加速战略转型或能力重塑,因为在新一轮竞争里面仅仅是转型还不够,还有很多能力需要重塑。一是从方向上,我们要加速向智能、新能源、低碳、出行服务、科技公司这样的一些特征去转型,这是我们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是我们必须要抓住的战略转型机会。二是从产品上,我们要加快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方向发展,但我觉得还应该向“健康化”方向来发展。汽车正在由硬件向软件这样一个趋势转型升级,所以我们的能力结构也要重塑,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新的趋势,所以未来的汽车我们称之为“新汽车”,即:“大型移动智能与计算终端、多功能移动空间、数据采集载体、新型的储能单元”。可以预判:汽车产品正在转变为“智能平台产品”,或可称为“汽车机器人”。三是从品牌上,抢抓新营销变革,向中高端市场进军。中国汽车品牌精准洞察消费群体年轻化趋势,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满足用户对产品造型、配置需求、用车环境、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持续推出高科技产品和高品质服务,为用户带来美好出行体验。中国汽车品牌要加速在新的赛道上突破创新,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助力品牌向上,促进汽车产业的良性竞争发展。此外,中国汽车品牌要紧抓智能化、新能源发展大势,强化走出去战略,加速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开拓市场,方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良好席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比如2021年,协会组织开展了“2021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包括开展“看见中国汽车”品牌巡礼全国行、成立中国汽车企业首席品牌官联席会、举办中国品牌发展主题论坛等专项活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下一步,我们中国品牌要抓住历史机遇,抓住品牌向上,特别是要抓住未来3-5发展的机遇期,抓住国际市场,加速品牌向上。我相信未来10年将会诞生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我们可以期待这样的成果。
封面新闻记者
当前,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我国即将迎来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潮,请问在做好动力电池回收方面,工信部是如何规划的?
王卫明:谢谢您的提问。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退役量也在逐年增加,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我们已在京津冀等17个地区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深化跨区域合作与产业链协同。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1年版)》,推广应用退役电池柔性拆解等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制定发布了一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127个,培育的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具体职责,细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的监管要求,加大监管约束力度。二是研究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控联动机制,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溯源监督管理,压实有关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效能。三是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抓好标准宣贯落实。加大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四是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验收,遴选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和企业案例经验。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副处长马剑:感谢四位发布人的详细解答,感谢各位记者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