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全场景渗透、商业价值凸显共享充电宝驶入快车道

来源:TechWeb.com.cn
2021/12/2 11:22:56
23238
导读:万物互联时代,手机作为核心控制终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不缺少的设备。
  万物互联时代,手机作为核心控制终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不缺少的设备。从传统的通讯功能,到现在的娱乐社交、出行支付以及日常办公,如果没有了手机, 便寸步难行。不过,手机在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了新的痛点——“电量焦虑”。
 
  手机从诞生到现在,高性能和便捷性是一贯的追求。伴随着内置更多硬件以及新功能的加入,留给电池的空间十分有限。而当下,手机电池技术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性的进展基本不可能,续航尤其是移动续航成了新的难题。
 
  现如今,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在降低功耗以及快充技术上寻找突破,但这只解决了充电时长的问题,无法解决空间问题。近几年出现的共享充电宝,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于随时随地给手机补能的需求,怪兽充电等品牌的广泛布局,也正在让更多人远离续航焦虑。
 
  从镍镉电池到锂电池 更小也更持久
 
  作为手机运行的供能单元,电池技术也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而不断提升。
 
  30多年前,第一款真正投入商用量产的手机正式诞生,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哥大”。大哥大的手机电池是由六节可充电镍镉电池组成的电池组,重量几乎和现在的轻薄手机一样。但是,大体积并没有带来长续航,受限于电池材料,镍镉电池组充电需要10个小时,但只能通话35分钟。
 
  到了90年代,大哥大已经过时,手机变得越来越小,而此前的镍镉电池组已经不再适用,市场上出现了三种解决方案,分别是定制镍镉电池组、镍氢电池组和锂离子电池。其中,定制镍镉电池组虽然在体积重量上更小,续航也更持久,但是充满电依旧需要10个小时,即便是采用了可拆卸式设计,也需要每日一充。
 
  相比较下,镍氢电池在成本上镍镉电池差不多,但能量密度则要高很多,可以实现更频繁以及更高功率的充电。但镍氢电池的劣势在于,其自身存在自动放电过快以及电量衰减等问题。
 
  最后,则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锂电池。其实,锂电池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商用量产,并且续航能力更强。但是由于售价过高,直到21世纪初期,才因为整体成本的下滑而被大规模采用,取代了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也是在那个时候,锂离子电池从背板一体化电池,转变为嵌入式可更换电池。
 
  从镍镉电池到镍氢电池再到锂电池,手机电池正在变得更小也更持久。不过,在锂电池30年的发展历程中,苹果公司的一项决定,不仅改变了锂电池的形态,更让整个手机行业实现了革命性的跨越。
 
  2007年,iPhone正式发布,不仅采用了更大胆的设计语言,还取消了可更换电池设计。这个操作让锂电池不用再有固定的模块,也让手机有了更多设计形态的可能性,可以变得更轻更薄。
 
  但是,有得就有舍,在不可拆卸式电池的设计下,手机又回到了一天一充甚至多次充电的水平。
 
  物理特性决定续航上限 短时间内电池技术难有大提升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95后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达8.33小时。玩游戏、刷抖音、娱乐社交以及办公,现在人们停留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这,也对手机续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限于锂电池的物理特性,加上新型电池材料尚未革新,导致手机续航基本不存在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至少在3-5年内不太会有跨越式的发展。
 
  对于手机电池来说,在续航方面看似简单的升级,背后则是需要多次的实验以及长时间的测试,即便只是更换一个新的电极都有可能带来新问题。并且,电池不仅仅是手机供能的核心,也关乎着手机的安全。可以说,手机电池的研发及大规模商用道阻且长。
 
  此前,有些厂商为了在高功耗的环境下提高续航,采用内置更高容量电池的做法。但是,在习惯了轻薄手机的环境下,消费者并不愿意为一块“砖”买单。并且,由于摄像头以及主板等模块已经占据了手机内部很大的空间,因此电池容量上的提升也很有限。
 
  目前,为了在固有的电池材料特性下,手机厂商为了提升续航更多的是采用提高充电能力,曲线弥补续航上的衰减。近年来,华为、小米、OPPO和vivo都推出了各自的快充技术。不过,快充是缩短了充电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续航焦虑,但是充电过快也对电池的寿命和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
 
  共享充电宝“曲线救国”
 
  快充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手机在短时间内充满电成为了可能。但是,快充毕竟是有线充电,需要在固定的位置,还要有电源,更多解决的是家里和公司等固定场所的续航问题。而到了室外,手机快没电时,共享充电宝才是“救世主”。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自己买个充电宝不就行了,共享充电宝有存在的必要吗?的确,当共享充电宝这一解决方案刚刚出现的时候,确实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是,现实证明了共享充电宝存在的合理性。
 
  一方面,人们现在更喜欢轻便出行,充电宝体积虽然不大,但并非个人必需品,更多的是适合长期在外的人。而对于那些偶然外出,或者因突发事情而急需为手机充电的情况,共享充电宝的优势便体现出来。共享充电宝不是“伪需求”,而是实打实的“刚需”。
 
  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便是市场给予共享充电宝的直接反馈。根据行业龙头怪兽充电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其累计注册用户数达2.73亿。今年前三季度,其单季新增用户数分别为1640万、1940万和1790万。用户数持续增长说明市场需求旺盛,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力。
 
  另一方面,数据证明了共享充电宝的高成长性及可持续性。咨询机构欧睿国际近期发布了《2021上半年共享充电行业报告》,报告显示,2021上半年共享充电行业仍维持较高增速,上半年行业GMV(总交易额)约52.8亿元,环比增长5.9%。下半年由于点位持续增加、节假日时间长、出行人数预计上涨等原因,预计2021全年GMV超过百亿规模。
 
  事实上,共享充电宝通过多年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应急充电问题,更成为了场景化消费不可缺少的一环,其自身在商业联动上的价值属性,也正在逐步凸显出来。
 
  在报告中,欧睿国际表示,现阶段,行业领先品牌在探索规模化带来的其他增长点。首先是流量广告,基于已有的用户数据网络,深入开拓广告投放以及其他数字化营销业务。另外是对大消费领域的探索加深,共享充电宝机柜终端可构成物联网入口,借助大数据及线下渠道的优势,发展大消费品类。
 
  今年3月份,怪兽充电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达成合作,接入饿了么平台。同时,怪兽充电自身拥有的庞大线下POI,作为天然流量入口,也有助于其探索更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据了解,此前怪兽充电就通过打造联名潮品+全城寻宝等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结合POI为商户实现客源引流,达成双赢。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上半年末,共享充电POI数增长迅速,达到277万个。可以预见的是,在手机电池技术尚未革新的当下,百万级共享充电点位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续航焦虑。此外,共享充电宝在规模化布局后,也在探索更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为行业带来更多想象力。

热门评论

上一篇:全方位解析 |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下一篇:符合工业需求,国产碳纤维符合材料抗压也抗拉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