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上市公司Q3财报:亏损之下,各有技能点
- 来源:盖世汽车
- 2021/11/17 9:23:53
- 24810
日前,在美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纷纷公布三季度财报。从交卷结果来看,亏损仍是主旋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样的成绩单在预料之中,因为这些公司正处于上升阶段,团队扩张、技术研发和生产设施建设都离不开“烧钱”。直到激光雷达实现规模化量产上车,激光雷达企业才能“回血”。不过,几乎每家企业都已经有意识地发展核心竞争力、走差异化路径,这也从各家财报中看出一二。
而就整体市场来看,即便激光雷达领域竞争加剧、商业化落地不确定,仍有新入局者和新技术陆续亮相,且国内外车企纷纷加速量产落地进程。显然,对于能把握正确方向的玩家而言,这是一个莫大的机遇。
激光雷达第一股Velodyne:出货量领先
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Velodyne营收为1310万美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210万美元。
随之而来的是,Velodyne三季度营业亏损约为 5478万美元,净亏损为5471万美元。截至2021 年 9 月 30 日,其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和短期投资为 3.245 亿美元。
鉴于前三个季度的业绩,Velodyne将年度营收目标从此前的7700万~9400万美元下调至6000万~6300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其2021年前三季度总营收为4438万美元,第四季度营收至少要达到1562万美元才能完成年度目标。
财报中也有比较乐观的数据,比如其出货量处于领先地位,客户数量不断增加,潜在收入可观。具体来看,Velodyne Q3激光雷达出货量超过4400个,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售出630多件。公司预计Q4激光雷达出货量约为4000个,全年总计超过15000个,同比增幅约为28%。
截至 2021 年 11 月 1 日,共有 35项长期合同正在执行,正在筹备中的长期合同为220项。
面向未来,Velodyne总体预期较乐观:截至第三季度末,Velodyne预计到2025年将从已签署并获批的项目中获得逾8亿美元收入;尚未签署和授予的一系列项目将贡献约42亿美元的收入。
在11月初发布三季度财报的同时,Velodyne 宣布Ted Tewksbury博士担任新任CEO。就官方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Tewksbury具备丰富的有关视觉系统、半导体和汽车工业等领域的经验,且曾在多家领先高科技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和董事职位。
市值最高的Luminar:扩建朋友圈YYDS
Luminar 是去年第二家通过SPAC方式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第三季度,其营收同比大增89%至880万美元,也高于今年二季度的630万美元和一季度的530万美元。该团队仍然将全年营收预期定在3000万美元和3300万美元。而就之前的增速来看,其想实现年度指标难度并不大。
Luminar上季度的营业亏损达到7014万美元;净亏损为5130万美元。当下,Luminar仍持有闲散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为4.2亿美元左右,此前也曾购买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理财产品。
日前,英伟达NVIDIA在年度GTC大会上表示,其目标是从2024年开始向汽车制造商提供DRIVE Hyperion系统,该系统由英伟达的Orin系统芯片、人工智能软件和Luminar的远程Iris激光雷达驱动。值得提及的是,Iris即将搭载于上汽R ES33和沃尔沃XC90。
在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商中,已经有7家成为Luminar客户。获得主机厂认可,自然也在资本市场有所反应。该公司当下的股价为19.63美元,市值位居5家上市激光雷达公司之首,为67.18亿美元。
7月,Luminar宣布收购其独家铟镓砷(InGaAs)芯片设计合作伙伴OptoGration。随着Luminar与OEM客户不断实现量产Iris激光雷达,此次收购将带来专业的核心IP并确保供应链的安全。
Ouster:成本控制高手
第三季度,Ouster的营收同比大增31%至780万美元;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2000万美元收窄至1300万美元;毛利润为24%,高于去年同期的18%。
同期,Ouster 激光雷达传感器出货量超过1630个,同比暴增127%;与战略客户的合同数量增加到62个,这也代表了4.7亿美元的合同收入机会。
至此,Ouster重申了其2021年的财务目标,即营收为3300万至3500万美元,毛利率为25%至27%。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其毛利率已经实现扭负为正。要知道,即便对于老牌玩家Velodyne来说,这一目标也是暂且难以达成的。
Ouster从第一款产品OS1开始就以低于竞品85%的售价杀入市场,现在能将成本控制做得比较好也不奇怪。另一方面,其于去年将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业务转移到泰国代工,在提高产能的同时也降低成本。
今年3-4季度,Ouster会陆续向汽车主机厂出货固态激光雷达。该公司还将继续推进五个汽车项目的谈判,潜在价值超过10亿美元。
除此之外,Ouster于本月宣布推出(Digital Flash)DF系列固态激光雷达,可为汽车行业提供灵活、可扩展的高性能固态数字激光雷达平台。
据了解,DF 系列覆盖了短距、中距和长距全套的固态数字激光雷达,可在全局视野内精确成像,不会产生运动模糊。DF既能满足汽车制造商对ADAS和自动驾驶的要求,也可无缝集成到车辆架构和设计中。Ouster预计将于2025年量产DF系列,目前已经向OEM和Tier 1s交付了功能原型机和样机。
Aeva&Innoviz:花得挺多,悄咪咪憋大招?
得益于低价杀手锏和积极布局,Ouster市值比较稳定,在12亿美元左右,低于另一家已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Aeva。
Aeva正在研发的FMCW虽然量产时间不确定,但是性能强,因此也较受资本青睐。
Aeva表示,其三季度营收从去年同期的190万美元增加到350万美元;营业亏损从去年的480万美元上升至2740万美元;净亏损也从去年的475万美元扩大到2661万美元。
11月11日,智加科技宣布与Aeva展开合作,后者将为搭载PlusDrive的监督式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重卡两款产品提供车规级远程“4D激光雷达”。另外,Aeva曾于年初宣布和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合作,在后者的自动驾驶卡车中部署Aeva“4D激光雷达”。
业界周知,重卡的制动距离远高于普通乘用车。因此,自动驾驶重卡的传感系统需要在超远距离完成物体检测、判断其所在车道并对速度做出准确估计。Aeva的“4D激光雷达”可对远至500米以外的每个点的速度和位置进行精确感知,这也就不难理解重卡自动驾驶公司选择与其合作。
五家在美上市公司里,Innoviz市值最低,低于10亿美元。Innoviz的三季度路演中没有什么新东西,就基础财报数据来看,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季度,该公司的营收为210万美元,与2021年第二季度相比暴增了106%。和其他竞争对手一样,Innoviz成本也在激增,这导致其同期运营亏损超过3000万美元,净亏损达到2643万美元。
激光雷达市场:机遇和不确定性并存
在世界金融市场持续不稳定的大背景下,在技术门槛高、竞争激烈的细分科技领域,激光雷达初创公司通过SPAC上市,从而更快拿到资金也不失为一种看似可行的途径。只不过,资本市场只能为企业提供暂时的粮草补给,持续亏损的本质难题还得靠自己解决。
从2020年至今,我们看到激光雷达公司扎堆亮相,不同技术路线的玩家层出不穷。根据Yole发布的《2021年汽车和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自Velodyne创始人David Hall于2015年发明实时环视激光雷达以来,全球至少成立了80家激光雷达公司。截至 2021 年第三季度,超过 60 家激光雷达企业瞄准汽车市场,其中已有14家公司斩获汽车制造商订单。
但实际上,激光雷达何时规模化量产落地,企业何时能够实现营收规模增长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亮道智能CEO剧学铭博士曾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直言,因目前真正能够提供完整激光雷达供应的资源非常稀缺,挑战依然存在,行业实现大规模量产预计将在2024年以后。
而且,自动驾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至今仍需打上问号。从某种程度上而言,4D毫米波雷达具备了蚕食部分激光雷达市场的能力,但是前者价格更低。试想,如果激光雷达的价格迟迟没有下降,而更高性能的4D成像雷达开始涌现市场,人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再者,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之争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目前行业公认纯固态是未来,但由于技术不成熟,衍生了混合固态雷达这种过渡产品,并已经开始获得车企的定点。
此前在艾迈斯欧司朗的媒体交流会上,其高级总监冷剑青就车载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给出自己的思考:长期来看固态激光雷达是一个趋势。但是在固态能够在成本和性能上全面取代之前,市场可能还会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状态。
除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激光雷达的领域愈发激烈:战场还是那片战场,而舞台的主角不仅仅有它们。一方面,包括禾赛在内的头部在谋划IPO的同时,不忘构建生态圈试图和车企、Tier1深度绑定;另一方面,华为、大疆等科技公司也跨界入局车规级赛道。
今年以来,自主车企纷纷加速激光雷达量产落地进程。9月15日,小鹏P5正式上市,这款车自首发亮相就已收获颇多关注,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坐拥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量产家轿这个头衔。除了小鹏P5,蔚来ET7、极狐阿尔法S、智已L7基本都宣布将搭载激光雷达技术,并于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交付。所以,即便是在大背景不确定的情况下,资本市场还是为激光雷达添了一把火。
伴随着自动驾驶产业逐步进入量产落地的爬坡期,激光雷达或将迎来一波机遇。Yole 就此给出预测——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8亿美元增至2026年的5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就细分市场来看,虽然当下用于ADAS的激光雷达在整体市场所占比例不多(1.5%),但是预计2026年将达到41%。
未来哪些企业能够改变市场格局,我们尚且不能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积极迎接挑战、善于把握机遇的玩家将脱颖而出。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