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上海张江,今天诞生一个IPO:市值400亿

来源:投资界
2021/11/2 13:14:20
24993
导读:今日(11月2日),国内知名手术机器人独角兽——微创医疗机器人正式挂牌港交所。
  上海张江,今天又走出了一家医疗上市公司。
 
  投资界消息,今日(11月2日),国内知名手术机器人独角兽——微创医疗机器人正式挂牌港交所。此次IPO,公司发售价为每股43.20港元,开盘价为39.8港元/股,随后市值超400亿港元。
 
  微创医疗机器人身后,是业内有着“黄埔军校”之称的微创医疗。而微创医疗的故事要从一位60后归国科学家讲起——常兆华1963年出生在山东淄博,他在美学习、工作企业期间发现,国内医院大多依赖进口医疗设备。1998年,他辞去高薪工作,回到上海张江一间小工厂创办了微创医疗。历经20余年,微创医疗成长为国内的医疗器械龙头企业。
 
  从2014年开始,微创医疗机器人在公司内部孵化,次年便独立出来。从2020年8月至10月,微创医疗机器人迅速完成了A/B两轮融资,身后集结了高瓴、CPE源峰、贝霖资本、远翼投资、易方达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投后估值达250亿元。其中,高瓴是目前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
 
  而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诞生地——上海张江,有着中国“药谷”之称。这里有一组数据:张江目前聚集了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余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300余家研发型科技中小企业、40余家CRO公司、1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而微创医疗机器人,便是张江医疗器械领域的典型代表。一只只医疗圈炙手可热的独角兽,正从这里走出。
 
  36岁博士掌舵,市值400亿港元
 
  微创系迎来第三家上市公司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故事要追溯到2015年。
 
  资料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属于微创医疗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在独立之前,它是母公司微创医疗集团内部的一个孵化项目,专注于研发腔镜手术机器人。直至2015年,微创医疗机器人在中国正式注册成立,从一个项目变身为一家公司,并在同年启动了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可行性研发活动。
 
  此后两年,微创医疗机器人先后完成了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和图迈®的设计工作。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0月,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获批进入绿色通道;11月完成了首例临床人体试验。走过5年国产自主研发攻坚路,微创医疗机器人专注于微创伤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逐渐形成以腔镜手术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三维电子腹腔镜为代表的多科室智能手术解决方案。
 
  而这家独角兽的掌舵者,是一位年轻的专家——何超。他今年36岁,在手术机器人研发上已经摸爬滚打超过14年,是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下属手术机器人国际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国代表、中国医用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首届专家组成员,也是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重量级专家之一。
 
  翻看何超之前的履历——2007年7月,他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得机械和电子学士学位,并开始专注于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后来,何超选择到天津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访问学者。随后两年,他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空间机器人与手术机器人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另申报中国专利5项、美国专利2项。2015年5月,何超加入微创,并且担任机器人技术负责人。
 
  世上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此次何超能带队微创医疗机器人,离不开一位伯乐——母公司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
 
  1998年,归国科学家常兆华在上海张江创立微创医疗。他出生于1963年7月,山东淄博人。从求学生涯来看,常兆华也是一位学霸。1979年,他到上海机械学院动力工程系学习。虽然他是一名热能工程学博士,但出于对生命科学的热爱,他决定从零开始,只花了5年时间就自学完成本科、硕士相关知识。1987年,常兆华远赴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工作期间,常兆华直接参与和领衔了微创伤技术在多种癌症治疗方面的工作。当时,该技术在欧美国家的使用已经占到了手术总量的80%以上,但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医院和少数医生能实施类似手术,且所用器材全部依赖进口,手术费用比欧美高出数倍,每当看到患者无助的眼神,作为医疗工作者,他十分痛心。
 
  1994年,在一次“回国省亲”活动中,常兆华动了回上海创业的强烈念头。四年后,常兆华放弃了美国一家上市公司副总裁的职位,回到上海张江,在几栋再普通不过的厂房里,创立微创医疗。
 
  20多年的发展,微创医疗从最早的球囊导管起步,到随后的金属裸支架,再到最新的靶向洗脱支架,以微创为代表的国产心脏支架,一步步从跟随者成为全球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微创医疗还有着医疗器械领域的“黄埔军校”之称,此次微创医疗手术机器人并非是它第一次拆分子公司上市。此前,微创医疗旗下分拆出来的心脉医疗和心通医疗已经陆续登陆了科创板和港股。今天,微创医疗机器人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微创医疗孵化的第三家上市公司,市值超400亿港元。
 
  半年两轮融资,高瓴、CPE源峰都投了
 
  这是一条两千亿赛道
 
  微创医疗机器人如何撑起400亿港元市值?
 
  事实上,微创医疗机器人赴港IPO,异常备受关注,原因是医疗机器人赛道已经诞生了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样的大牛股。资料显示,这是一家在美股10年来上涨近6倍的公司,最新市值超1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77亿元)。
 
  那么,微创医疗机器人成色几何?弗若斯特沙利文显示,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是全球唯一一家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五大主要专科手术的机器人公司。旗下拥有3款旗舰产品:蜻蜓眼™DFVision™三维电子腹腔镜、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鸿鹄™Skywalker™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
 
  此外,微创医疗机器人还在开发脊柱手术机器人、R-OneTM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TAVR手术机器人、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自动针头瞄准机器人系统、ISR’obotTM Mona Lisa机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目标打造覆盖全面手术专业的手术机器人全平台。
 
  我们再看看营收情况。从财务上看,2019年至今,微创医疗机器人仍未盈利。根据招股书,2019年、2020年和2021年Q1,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净亏损分别达到6980.1万元、2.09亿元和1.15亿元。而亏损主要是研发费用支出较大,同期的研发生产成本分别达到6188.1万元、1.35亿元以及9006.7万元。
 
  由于当前很多医院与客户对手术机器人的认知欠缺,市场仍需教育,因此营销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根据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在逐渐提升销售投入,从2019年的0成本提升到2021年一季度的409.5万元。微创医疗机器人曾表示,公司在2020年开始扩充营销团队。
 
  但这是一个庞大的待开发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中国拥有庞大、快速增长及低渗透率的手术机器人市场。预期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由2020年的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6亿元)增加至2026年的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4.3%,而预期全球市场将由2020年的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1亿元)扩大至2026年的3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2%,市场潜力巨大。
 
  为此,微创医疗机器人背后也出现了一众知名VC/PE机构的身影。2020年8月末,微创医疗机器人完成A轮融资,此次引入了高瓴、CPE源峰、海南贝霖、远翼投资、易方达资本等投资方;同年10月末完成了B轮融资,投资方出现了深圳芯龙、惠每资本、高瓴、易方达资本等知名机构。本轮融资完成后,公司估值高达250亿元人民币。
 
  至此,高瓴成为微创机器人最大机构投资方,从A轮、B轮到基石,高瓴创投连续3轮支持。
 
  其实手术机器人是高瓴重点布局的领域。据统计,高瓴创投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包括键嘉机器人、微创医疗机器人、唯迈医疗和远也科技、德美医疗等机器人相关项目,覆盖了关节、腔镜、血管介入、经自然腔道、康复等多个领域。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手术机器人是未来十年改变医生手术方式的重要工具。医生的培养非常艰难,通常要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位医生,但外科医生黄金手术年险又很短,患者需求又很大,中间产生了巨大刚需。此外,微创手术虽然能让病人获益,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且因术中要吃射线而会损伤医生健康。手术机器人可以让医生职业生涯延长,治疗更多患者,同时保证医者健康不受损伤,缓解医患矛盾,满足患者需求。
 
  迄今为止,高瓴是投资医疗机器人数量和领域最多的投资机构之一。高瓴分享了一个观点:手术机器人是技术密集型、专利密集型的领域,有着极高的技术壁垒。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长期以来由外企垄断,且尚未实现规模化的产品。随着外国企业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我国人才、技术及临床实践的丰富,国内政策的支持,以微创医疗机器人为代表的国产手术机器人陆续将进入临床,为患者减轻病痛。未来国产手术机器人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今年,医疗机器人大爆发
 
  上海张江跑出了一只只独角兽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崛起并非个例。上海张江,正跑出一只只医疗机器人独角兽。
 
  今年7月,上海证监局披露了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钛米机器人”)的辅导备案情况,拟科创板挂牌上市。辅导材料显示,成立于2015年的钛米机器人是国内首家针对智慧医疗场景提供机器人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医疗机器人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作为钛米机器人的掌舵者,潘晶与上海张江有着很深的渊源。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潘晶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上海交大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外企从事研发工作,而这家公司便是位于上海张江。工作十余年后,潘晶看到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前景后,毅然决然地辞职,继续在张江开始创业。自2015年成立起,钛米机器人便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先后获得来自国科嘉和、IDG资本、科沃斯、金浦投资、鼎晖投资、浦东科创、张江科投、张江高科等投资机构的投资。
 
  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认同一点:医疗机器人,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刚需”的市场。过去一年间,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高瓴创投、软银、线性资本等在内的数十家VC/PE,都将触角伸向了医疗机器人赛道,一笔笔融资诞生。而来自上海张江的医疗机器人公司,更是抢眼。
 
  傅利叶智能便是典型案例之一。2015年7月,有着多年行业经验的顾捷选择在上海张江,创立了傅利叶智能,主要从事康复机器人的产品研发等工作。成立之初,该公司便完成了IDG资本和张江科投联合投资的天使轮融资。
 
  此后,傅利叶智能备受VC/PE圈的关注。资料显示,该公司共计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张江科投、火山石资本、前海母基金、国中资本、元璟资本、临港科创投、沙特阿美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基金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仅在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便连续完成了两轮融资。
 
  此外,国外大型医疗机器人公司也涌入张江。今年10月,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与复星医药的合资公司——直观复星同张江集团签约,拟在浦东张江设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制造与研发基地,这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继美国硅谷的全球第二个制造与研发基地。
 
  他们为什么都选择张江?这或许与张江的产业集聚优势有关。始建于1994年的张江药谷,是上海“聚焦张江”战略最早开发的科技园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孵化,张江药谷已成为亚洲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有世界影响的生物医药创新平台,集聚了1000多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目前,全球制药企业10强中有6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有17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在这里,估值超5亿元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有超过60家。
 
  上海张江发展30年,聚集了一群庞大的医疗人才。某位医疗机器人公司人士表示,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需要“高、精、尖”的人才,“这些人才其实我们很难在其他地方招聘到,但上海张江独具优势。”
 
  正如创业者潘晶所感慨那样:“张江已经从一个高科技园区变成了科学城。20年间,我们从实习生,到外企职员,到创业者,有幸伴随着张江一次次完成角色的转变,把张江作为自己工作和价值展现的平台。”如今,张江药谷已经成为上海一个亮眼的创新地标。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医疗创业者从这里出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征途。

热门评论

上一篇:佛山绿展科技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深创投独家投资

下一篇:禾多科技完成C1轮融资,携手广汽加速量产落地

相关新闻

<